初中科学:

初中 科学

如图所示,用一些完全相同的木块和一块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 (1) 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可以确定像的
  2. (2) 如图甲所示,将一组木块置于玻璃板前,改变该组木块的位置,进行三次实验,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每次像和物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根据对应顶点就能准确测出相应的距离,再将白纸沿 (选填“EF"或“GH" )对折,若像和物的对应顶点都重合,则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具有对称性:
  3. (3) 为保证实验效果,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 . 实验过程中玻璃板底边必须与所画直线重合 B . 应选用较厚的玻璃板 C . 玻璃板必须垂直纸面 D . 玻璃板可适当倾斜 E . 实验过程中玻璃板底边与直线平行即可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 为使配制更为准确,在量筒中配制100毫升10%的NaOH溶液 B . 为了防止滤液溢出,过滤时滤纸边缘应高于漏斗边缘 C . 测定溶液酸碱性时,为使现象更明显,加入的指示剂越多越好 D . 检验铵盐和碱共热时有无氨气放出,应将红色石蕊试纸用水湿润
如图所示,玻璃水槽中装有一定深度的水,一正方形木块漂浮在水面上。在水槽口下方设有固定的水平金属网。缓慢向水槽中注水,使水槽内水面上升,直到水面与水槽口相平。在注水的过程中,木块所受浮力大小的变化情况是(    )

A . B . C . D .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①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

②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④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⑤镁与盐酸的反应:

下列估算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 一个人的体积约为350米3 B . 七上科学课本的质量为350克 C . 课桌距地面高度为75毫米 D . 冬天早晨大气的温度接近人体体温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生物进化的直接依据是化石 B . 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 C . 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 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生物遗传
我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王亚平在“天宫一号”授课时,将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抽出后,制作成一个水膜,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如图甲所示,这表明分子之间存在。用注射器向制作好的的水球内注入少量红色液体,水球变成一个“红宝石”,如图乙所示,这表明分子在

 

如图所示,物理实验中经常需要对物体加热,下列描述中与实际吻合的是(  )

A . 甲图中,加热时磁铁吸引铁钉的数量将增多 B . 乙图中,对沸腾的水继续加热,温度计的示数将不断增大 C . 丙图中,对电阻丝加热,灯泡将变暗 D . 丁图中,用完全相同的装置给初温、质量均相同的水和花生油加热,水的温度升高得快一些
如图是用水壶烧开水的情景,下列关于离壶嘴较远的地方“白气”比较浓,而靠近壶嘴的地方却没有“白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水蒸气液化需要时间,靠近壶嘴处的水蒸气来不及液化 B . 靠近壶嘴处的温度比较高,水壶喷出的高温水蒸气难以液化 C . 靠近壶嘴处的温度比较高,空气中原有的水蒸气难以液化 D . 离壶嘴较远处空气中原有的水蒸气比靠近壶嘴处空气中原有的水蒸气多
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小明从平时作业中经常提到的“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得到启示,将书本上的实验电路(如图甲所示)精简成了如图乙所示电路进行研究。但在实际操作中,小明发现每次更换电阻R以后,电压表的读数都会发生改变。这是什么原因呢?

  1. (1) 小明经过思考,用一种更粗的铜导线把电路中原来的导线替换掉,重新进行实验。小明这样操作基于的猜想是
  2. (2)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小明还了解到电源其实本身内部就有电阻(电源内阻)。为了便于理解,可以把电源内阻R0“拿”到外部电路中,如图丙所示。

    结合第(1)问中的实验猜想,以及第(2)问中查阅的资料,小明清楚了每次更换电阻R后,电压表的读数都会发生改变的原因是__

  3. (3) 小明从本实验的探究过程中得到启示,如图丙所示的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应该这样表述:。选填(“A”、“B”或者“AB均可”)

    A:灯L1L2两端电压之和等于它们的总电压

    B:灯L1L2两端电压之和等于电源电压

某电镀厂的电镀液中含有金盐,为了回收其中的金元素,技术人员制作了如图的“吸金球”。“吸金球”是装入一些“吸金”物质的纱袋。把“吸金球”浸入电镀液,能“吸”出盐溶液中的金。据上所述,“吸金球”中的“吸金”物质可能是(   )


A . 活性炭(C) B . 磁石(主要成分是Fe3O4) C . 铁屑(Fe) D . 胆矾(CuSO4·5H2O)
小明对“能源与持续发展”这一章进行了总结性反思,其中正确的是(  )

A . 核电站不会产生任何污染 B . 能量转化和转移具有方向性 C . 能量是守恒的,不会有能源危机 D . 利用太阳能不可以直接转化成电能
下列物质中,不能用稀硫酸和金属反应直接制得的是(  )

A . 硫酸锌 B . 硫酸亚铁 C . 硫酸铝 D . 硫酸铁
某物质的化学式为CaWOX 其中钙元素为+2价,钨元素为+6价,氧元素为-2价,则x值是( )
A . 2 B . 3 C . 4 D . 5
如图所示为血液流经人体器官②时的状况,图中曲线X或Y表示血液中某物质含量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若②代表小肠,则曲线X可表示饭后葡萄糖含量的变化 B . 若②代表脑,则曲线Y可表示氧气含量的变化 C . 若②代表肾脏,则曲线X可表示尿素含量的变化 D . 若②代表肺,则曲线Y可表示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如图所示是中国航母“辽宁号”训练时舰载飞机飞行的图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飞机飞离航母后,航母始终漂浮,航母所受浮力的大小不变 B . 飞机飞行时能获得向上的压强差,是因为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大于机翼下方空气流速 C . 航母航行时,护卫舰不宜靠的太近,是为了避免液体的压强随流速的增大而增大 D . 飞行员在飞行过程中遇到敌机就立刻迎 上去,驱离敌机,该反射属于简单反射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做氢氧化钙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忘记加入指示剂,为探究反应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又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

【假设猜想】猜想一:溶质是CaCl2;  猜想二:溶质是CaCl2和Ca(OH)2

猜想三:溶质是;      猜想四:溶质是CaCl2、Ca(OH)2和HCl

【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猜想四是错误的,理由是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实验一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

溶液不变色

猜想二不成立

实验二

再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与另一只试管中,加入少量铁粉

产生气泡

猜想三成立

【交流反思】边巴同学认为,用下列试剂(填序号),也可以得出上述猜想三成立。①AgNO3          ②Fe2O3            ③NaOH

【拓展延伸】

⑴在判断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成分时,既要考虑生成物,还要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⑵倾倒猜想三的废液前,可向废液中加入足量并过滤,才能使废液中的溶质只含有CaCl2

在自然条件下难以破坏、分解,长期堆积会破坏土壤结构,污染地下水,危害海洋生物生存的“白色污染”是指 (   )

A . 白色垃圾的污染 B . 石灰窑生产生石灰造成的污染 C . 废旧塑料的污染 D . 白色涂料的污染
为了探究废电池对水体的污染以及对生物的影响,李强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步骤:

①将一节破碎的5号电池,浸泡在1000mL的清水中2~3天;

②在4只鱼缸上分别贴上标签A、B、C、D;

③在4只鱼缸中分别放入等量的清洁无污染的河水;

④在4只鱼缸中分别加入50mL、100mL、200mL、400mL电池浸出液;

⑤再向各鱼缸中分别放入1条生长时间和身体状况等一致的金鱼,定时喂同种饲料,观察并记录情况,结果见表:

组别

A

B

C

D

所加浸出液的体积/mL

50

100

200

400

金鱼成活时间/天

15

12

7

1

根据实验,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该同学作出的假设是
  2. (2) 老师认为该同学的设计中,步骤⑤放入1条金鱼,数量太少,容易出现偶然性,误差太大。那么,你认为各鱼缸应该分别放入条金鱼较合理。
  3. (3) 通过实验,该同学得出结论:
  4. (4) 如果要让实验更加严谨,实验时是否需要设置对照组?
  5. (5) 如果需要对照组,在实验中该如何设置?
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而原子是电中性的,由此推测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物质。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带正电)轰击金箔实验。实验表明: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1. (1) 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当年推测的“带正电的物质”相当于下图甲中的(填“甲”或“乙”或“丙”或“丁”)。

  2. (2) 通过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可推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图乙中的(填字母),并根据以上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