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在线免费考试

1.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百五十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惊人而巨大的变革。不可避免的,中国文化也遭受了剧烈的撞击与动荡。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可以说,自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中后期,中国一直是多种文化厮杀的主战场。
然而,在经历了质疑、批判、反思之后,中国文化似乎仍然处于比较尴尬的状态。现代年轻人普遍没有文化归属感,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各种冲击,我们站在路口却不知去向。
我们生活在所谓的“后现代”世界里,我们吃肯德基,我们过圣诞节,我们立志做有文化的人,但我们很少思考什么是我们自己的、此时拥有的、真正的文化。面对这样的文化残局,选择逃避是于事无补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努力找到答案。要想找到答案,就必须要先搞清楚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现实意义。
提倡对人的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华。这一点,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
中国礼仪文化中有很多道德的因素。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为国家、为民族而奋斗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在自己的五千年文明史上,之所以能历经磨难却长兴不衰,具有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坚忍不拔的民族伟力,就是因为我们民族有着一种崇高的道德精神。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应有的道德义务。从《尚书》中提出的“五教”,到孟子提出的“五伦”,再到《礼记·礼运》中所讲的“十义”,都从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规定了每个人为维护良好的人伦关系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传统人伦关系中包含的有益因素,如能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涵义,对于改善家庭与社会的人伦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另外,传统文化中注重对人的道德教化和“以德治国”的思想,也是我们今天构建精神文明所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追求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关系的时候,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和谐放在了首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家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道法自然”,即人们要顺从自然,回归自然,把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惩罚减少到最低限度,寻求人类理想的生存空间。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和谐有序,追求实现“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是人类世界的共同精神财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恒久价值,我们要理解它,然后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真正为构建和谐社会出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不可否认,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存在一些腐朽的“毒素”,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取精华去糟粕;同时,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创造一种真正适合中国的文化。
(选自《传统文化在现代的意义》)
材料二:
中国人曾经把传统信仰打得支离破碎,依靠国家力量维持个人与群体的协调。当国家的力量对我们的内心影响越来越小时,我们的内心便会无从寄托,且无所敬畏。无所寄托我们便无所适从,茫然浮躁;而无所畏惧便容易道德沦丧,胡作非为。目前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主要也在这两个方面。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指导人生,建设好个体,从而建设好我们民族。这是我们目前应该做的。
中华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价值观方面的丰富精神财富,诸如天下为公、民胞物与的社会理想;崇德重义、仁爱胸怀的道德情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奋争精神;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宽容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意识;澹泊明志、君子慎独的自警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超越功利、崇尚节俭的生活态度等等。传统文化中这些价值取向,对个人的品格高度、职业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吸取中国文化精髓建立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为官为人为亲为友的方方面面言行中,这些言行是由价值观念主导的内在精神气质的行为外化。
传统文化中蕴涵无穷的智慧,也能为个人的业务工作提供大量的智力支持。如渊源于中国文化传统的中国管理心理思想,它具有整体观、协和观、人本观等特点。其不同于西方管理思维的优点在于,重视发挥在管理中的能动作用,注意各种管理因素的协调平衡,善于从整体的长远的管理目标出发决定管理措施。这些优点至今依然自发地体现在中国管理实践当中。当代的企业家如果注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掌握我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的精华,必能有助于自己的管理实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由于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的变化,学术界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传统文化并不是一堆垃圾,其对现代化也决非只有消极作用。完全否定抛弃几千年历史积淀而成的传统文化是不可能的,也会对现代化建设产生了不起的影响。正确的态度应是:立足国情,辨证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抛弃其糟粕,继承其精华。既汲取世界先进文化的内涵,又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地转化,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联系未来,从而建构起中国现代民族文化。
(选自《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指导人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百五十年里,中国一直是多种文化厮杀的主战场,中国文化遭受了剧烈的撞击与动荡。
B.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各种冲击,中国文化似乎仍然处于比较尴尬的状态,现代年轻人普遍没有文化归属感。
C.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就是提倡对人的关怀,这与我们当代社会提倡的以人为本和民主民本的理念完全一致。
D.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应有的道德义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人伦关系中包含的有益因素,只要赋予它新涵义,对于改善家庭与社会的人伦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就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B.和谐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恒久价值,我们要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真正为构建和谐社会出力。
C.传统文化中价值观方面的丰富财富,对个人的品格高度、职业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D.渊源于中国文化传统的中国管理心理思想,注意各种管理因素的协调平衡,善于从整体的长远的管理目标出发决定管理措施。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传统文化范畴的一项是( )
A.天人合一 B.依法治国
C.民胞物与 D.仁义廉耻
【4】简述材料二的论述思路。
【5】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2.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冯五爷
冯骥才
冯五爷是浙江宁波人。冯家出两种人,一经商,一念书。冯家人聪明,脑袋瓜赛粤人翁伍章①雕刻的象牙球,一层套一层,每层一花样。所以冯家人经商的成巨富,念书的当文豪做大官。冯五爷这一辈五男二女,他排行末尾。几位兄长远在上海天津开厂经商,早早成家立业,站住脚跟。惟独冯五爷在家啃书本。他人长得赛条江鲫,骨细如鱼刺,肉嫩如鱼肚,不是赚钱发财的长相,倒是舞文弄墨的材料。凡他念过的书,你读上句,他背下句,这能耐据说只有宋朝的王安石才有。至于他出口成章,落笔生花,无人不服,都说这一辈冯家的出息都在这五爷身上了。
冯五爷二十五,父母入土,他卖房地、携家带口来到天津卫,为的是投兄靠友,谋一条通天路。
他心气高,可天津卫是商埠,毛笔是用来记帐的,没人看书,自然也没人瞧得起念书的。比方说,地上有黄金也有书本,您捡哪样?别人发财,冯五爷眼热,脑筋一歪,决意下海做买卖。但此道他一窍不通,干哪行呢?
中国人想赚钱,第一个念头便是开饭馆。民以食为天,民为食花钱;一天三顿饭,不吃腿就软,钱都给了饭馆老板。天津的钱又都在商人手里,商界的往来大半在饭桌上。再说,天津产盐,吃菜口重,宁波菜咸,正合口味。冯五爷拿定主意,开个宁波风味的馆子,便在马家口的闹市里,选址盖房,取名“状元楼”。择个吉日,升匾挂彩,燃鞭放炮,饭馆开张了。冯五爷身穿藏蓝暗花大褂,胸前晃着一条纯金表链,中印分头,满头抹油,地道的老板打扮,站在大厅迎宾迎客,应付八方。念书的人,讲究礼节,谈吐又好,很得人缘。再说,状元楼是天津卫独一家宁波馆,海鱼河虾都是天津人解馋的食品,在宁波厨子手里一做,比活鱼活虾还鲜。故此开张以来,天天坐满堂,晚上一顿还得“翻台”,然而赚钱并不多。冯五爷纳闷,天天一把把银钱,赛一群群鸟飞进来,都落到哪儿去了?往后再瞧帐,哟,反倒出了赤字!
一日,一个打宁波帮工来的小伙计,抖着胆子告诉他,厨房里的鸡鸭鱼肉,进到客人嘴里的有限,大多给厨子伙计们截墙扔出去,外边有人接应。状元楼有多少钱经得住天天往外扔?
冯五爷盛怒之后,心想自己嘛脑袋,《二十四史》背得滚瓜烂熟,能拿这帮端盘子炒菜的没辙?这就开刀了。除去那个打宁波老家带来的胖厨子没动,其余伙计全轰走,斩草除根换一拨人,还在后院墙头安装电网,以为从此相安无事,可帐上仍是赤字,怎么回事?
又一日,住在状元楼邻近一位婆子,咬耳朵对他说,每天后晌,垃圾车一到,一摇铃铛,打状元楼里抬出的七八个土箱子,只有上边薄薄一层是垃圾,下边全是铁皮罐头、整袋咸鱼、好酒好烟。原来内外勾结,用这法儿把东西弄走。这不等于拿土箱子每天往外抬钱吗?冯五爷赶在一个后晌倒垃圾的时候,上前一查,果然如此。大怒之下,再换一拨人。人是换了,但帐本上的赤字还是没有换掉。
冯五爷不信自己无能。天天到馆子瞪大眼珠,内内外外巡视一番,却看不出半点毛病。文人靠想象过日子,真落到生活的万花筒里,便是“自作聪明真傻瓜”。状元楼就赛破皮球,撒气露风,眼瞅着败落下来。买卖赛人,靠一股气儿活着,气泄了,谁也没辙。愈少客人,客人愈少;油水没油,伙计散伙。饭厅有时只开半边灯了。
冯五爷心里只剩下一点不服。
再一日,身边使唤的小僮对他说,外头风传,状元楼里最大的偷儿不是别人,就是那个打老家带来的胖厨子。据说他偷瘾极大,无日不偷,无时不偷,无物不偷,每晚回家必偷一样东西走,而且偷术极高,绝对查看不出。冯五爷不肯相信,这胖厨子当年给自己父亲做饭,胖厨子的父亲给自己爷爷做饭,他家的根早扎在冯家了。倘若他是贼,谁还会不是贼?
但是,冯五爷究竟干了两年的买卖,看到的假笑比真笑多,听到的假话比真话多,心里也多了一个心眼儿了。当日晚上,状元楼该关灯闭门时候,冯五爷带着小僮到饭馆前厅,搬一把藤椅,撂在通风处,仰面一躺,说是歇凉,实是捉贼。
等了不久,胖厨子封上炉火,打后头厨房出来,正要回家。他光着脑袋一身肉,下边只穿一条大白裤衩,趿拉一双破布鞋,肩上搭一条汗巾,手提一盏纸灯笼。他瞅见老板,并不急着脱身离去,而是站着说话。那模样赛是说:“您就放开眼瞧吧!”
冯五爷嘴里搭讪,一双文人的锐目利眼却上上下下打量他,心中一边揣度——这光头光身,往哪儿藏掖?破鞋里也塞不了一盒烟呵!灯笼通明雪亮,里头放点嘛也全能照出来。裤衩虽大,但给大厅里来回来去的风一吹,大腿屁股的轮廓都看得清清楚楚,还能有嘛?是不是搭在肩上那条擦汗的手巾里裹着点什么?心刚生疑,不等他说,胖厨子已把汗巾从肩上拿下,甩手扔给小僮,说道:“外边都凉了,我带这条大毛巾做什么,烦你给搭在后院的晾衣绳上吧!”说完辞过冯五爷,手提灯笼,大摇大摆走了。
冯五爷叫小僮打开毛巾,里头嘛也没有,差点冤枉好人。
可是转天,这小僮打听到,胖厨子昨晚使的花活,在那灯笼上。原来插洋蜡的灯座不是木头的,而是拿一块冻肉镟的,这块肉足有二斤沉!可人家居然就在冯五爷眼皮子底下,使灯照着,大模大样提走了,真叫绝了!
冯五爷听罢,三天没说话,第四天就把状元楼关了。有人劝他重返文苑,接着念书,他摇头叹息。念书得信书。他连念书的人能耐还是不念书的人能耐都弄不清,哪还会有念书的心思?
(选自《俗世奇人》)
(注)①翁伍章,嘉庆间广州象牙球雕刻名家。其牙球雕刻极为工巧,世代家传,现已传到其孙翁荣标,而球层已达45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首段详细地介绍了冯五爷及其家庭背景,交代冯五爷一家人不是经商就是读书,冯五爷更是文采过人,与他后文的经商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小说主题。
B.作品叙述了冯五爷在天津卫开店的经历。冯五爷因经营不善而导致开店失败的经历,反映了读书人在经商过程中的辛酸与无奈。
C.胖厨子的穿着打扮以及他与冯五爷说话、将汗巾扔给小僮的动作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但这恰恰暗示了他狡猾的本性。
D.冯五爷从民以食为天、天津居民结构、品味习惯等角度考虑,选择开宁波风味的饭馆,说明冯五爷有一定的经商能力。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语言生动活泼幽默,文中多次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并且使用了一些天津方言词语,如“赛”“嘛”“辙”等,极具地方特色。
B.小说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叙述冯五爷开店的故事,使事件显得客观可信;以“捉贼”为线索展开叙述,三起三落,波澜曲折,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小说善于创设冲突矛盾。状元楼自开张以来,天天坐满堂,晚上一顿甚至还得“翻台”,但是却赚钱并不多,这样的矛盾设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引出下文。
D.小说在叙述中穿插了丰富的细节描写,如冯五爷在饭馆前厅假装歇凉的情节,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
【3】小说中形容冯五爷“自作聪明真傻瓜”,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具体含义。
【4】小说以冯五爷的“三天没说话”与“摇头叹息”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妙处?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选项中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次关木索 同“贯”,这里指戴上 若望仆不相师 怨恨,抱怨
越长城之限 门槛,这里指城墙 而皆若偻 迅速
B.则仆偿前辱之责 同“债”,指下狱受腐刑 厥有《国语》 才
举酒属客 同“嘱” 嘱托 凌万顷之茫然 旷远的样子
C.请略陈固陋 固执鄙陋的意见 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 抒发
其远古刻皆漫失 弥漫 道皆砌石为磴 石级
D.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 法度、法规 婴金铁受辱 缠绕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有 山川相缪 盘绕、围绕
4.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沈近思,字位山,浙江钱塘人。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四十五年,授河南临颍知县。颍水经许州东入临颍,许州孔家口下距临颍境仅百余步,堤屡圮,水入临颍,害禾稼。近思请筑堤,临颍任夫十之七,士民争输谷。日役千三百人,人谷二升,二十日而堤成。水至不为患,岁大熟。近思立紫阳书院,教士以正学。县西葛冈村俗最恶,近思为置塾,课村童,立书程簿,躬教督之。化行于其乡,俗日驯。五十二年,巡抚鹿祐荐卓异,迁广西南宁同知。病,告归。
五十九年,以浙江巡抚朱轼荐,敕部调取引见,命监督本裕仓。浙江福建总督满保奏请以知府拣发福建,檄署台湾知府。近思议析置数县道镇弹压府治驻兵三千分布营汛收材勇入行伍严加操练以渐移充内地各标。流民至者,必审籍贯、稽家口,方授以田土,否则悉驱过洋。议未即行,雍正元年,召授吏部文选司郎中,赐第,赉帑金四百。寻授太仆寺卿,仍兼领文选司事。二年,超授吏部侍郎,命与尚书阿尔松阿如河南按治诸生王逊等纠众罢考,论如律。
四年,充江南乡试考官。例以《乡试录》进呈,上嘉近思命题正大,策问发挥性理,谕奖之。时侍郎查嗣庭、举人汪景祺以诽谤获罪,停浙江人乡会试。近思疏言:“浙省乃有如嗣庭、景祺者,越水增羞,吴山蒙耻!”因条列整饬风俗,约束士子,凡十事。上曰:“浙省有近思,不为习俗所移,足为越水、吴山洗其羞耻!”所陈委曲详尽,下巡抚李卫、观风整俗使王国栋,如议施行。五年,擢左都御史,仍兼领吏部事。卒,命平郡王福彭往奠,加礼部尚书、太子少傅。以其子方幼,令吏部遣司官为治丧,赐祭葬,谥端恪。
(选自《清史稿·沈近思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近思议析置数县/道镇弹压/府治驻兵三千/分布营汛收材/勇入行伍/严加操练/以渐移充内地各标
B.近思议析置数县道/镇弹压府治/驻兵三千/分布营汛收材/勇入行伍/严加操练/以渐移充内地各标
C.近思议析置数县/道镇弹压/府治驻兵三千/分布营汛/收材勇入行伍/严加操练/以渐移充内地各标
D.近思议析置数县道/镇弹压府治/驻兵三千/分布营汛/收材勇入行伍/严加操练/以渐移充内地各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调动改派。“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
B.告归,旧时官吏告老回乡或请假回家;后也可指向他人告辞,告别回家。文中“告归”的含义属前者。
C.乡会试,乡试与会试的合称。乡试,唐宋时称“乡贡”、“解试”,又称“秋闱”;会试,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又叫春闱。
D.谥,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近思政绩显著,在临颍为官时,一方面解决了多年的水患问题,农民大获丰收;另一方面注重教化,设立学校,亲自教授,民风因此大改。
B.沈近思主张在台湾省多设数县,从乡民中选人并操练,增加驻兵;对流杂之民审其籍贯,稽其家口,授其田土,这些主张非常有实效。
C.沈近思担任科举考官时得到了皇帝的褒奖,但由于出现了汪景祺、查嗣庭案件,作为浙江人的沈近思感到非常羞愧。
D.沈近思去世后被追赠为礼部尚书、太子少傅。因为他儿子年幼,朝廷命吏部派专人为沈近思办理丧事,赐予他祭奠、安葬的礼仪。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县西葛冈村俗最恶,近思为置塾,课村童,立书程簿,躬教督之。
(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5】在汪景祺、查嗣庭案件的处置上,皇帝对沈近思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5.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梅尧臣
客心如萌芽,忽与春风动。
又随落花飞,去作西江梦。
我家无梧桐,安可久留凤。
凤巢在桂林,乌哺不得共。
无忘桂枝荣,举酒一以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中“游江西”的“游”,兼含游历和游学两种意思,它可以长阅历,增见识,广交游,是封建社会读书人及第入仕之前常常要从事的一项活动。
B.前四句先从作者方面着笔,正面写门人欧阳秀才即将启程出游;后六句转到对方角度,侧面写送别,体现了作者的才思和艺术创造力。
C.本诗通篇从头到尾全都采用比喻,把欧阳秀才游江西之事,完全变成生动的形象描绘,是该诗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D.三、四两句,写欧阳秀才萌生游历的心,随着落花,飞向西江。古典诗词写落花,常常带着感伤的情调,此诗写其飞举飘扬,却充满生机。
【2】不同于一般送别诗重在抒写离愁别绪,请分析本诗表达了哪些情感?
6.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报任安书》(节选)中,司马迁向任安解释自己收集史料、分门别类编撰《史记》的初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来成就一家的学说。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饮酒吟诗的情景。
(3)姚鼐在《登泰山记》中,写泰山的高峻,先用“ __________”暗暗点出,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____________”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7.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_______。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_______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撤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_______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___________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缘分 座落 沧桑 颠扑不破
B.情分 坐落 磨难 颠扑不破
C.情分 座落 磨难 亘古不变
D.缘分 坐落 沧桑 亘古不变
【2】下列句子中的破折,用法和文中破折号相同一项是( )
A.《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介绍了科学家袁隆平。
B.他们微叹着互答着说:“唉,天可真凉了——”。
C.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D.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剥蚀了,门壁上朱红淡褪了,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散落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8.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下面文段的划线处均有错误,请做修改。
全民共战“新冠肺炎”的特殊时期,“九省通衢”的武汉压力最大,很多店铺都没有开门,街上冷冷清清,万人空巷。但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共克时艰。许多同志主动缴纳特殊党费,为疫情防控贡献。
9.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有同学认为,阅读古典名著太枯燥,不如阅读武侠玄幻小说来得生动、有趣。请结合阅读《红楼梦》的感触或思考,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条理清晰,恰当引用名言,100字左右。
10. 作文 详细信息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看到的不等于看见,看见的不等于看清,看清的不等于看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