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初二第二次月考考题同步训练(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

1.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名句默写。
(1)结庐在人境,__________。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2)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__________,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3)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4)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5)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6)__________,隐隐笙歌处处随。(欧阳修《采桑子》)
(7)__________,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8)杜甫的《春望》中以花鸟拟人,表达感时伤别复杂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作答。
我常常(a惊叹 b慨叹)于那些燕子,它们(a瘦弱 b柔弱)的身体,究竟蕴含了多少向上的力量,如何穿越高山阻挡,长河隔离,将春的消息一点儿一点儿传递给北国。我从它身上不但看到了无限的希望,更汲取了无穷的力量。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我都会想起那些小小的燕子。然而,这种优雅的景象,正渐渐淡出了我的视线。
近年来,随着城市乡村高楼大厦的快速崛起,燕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燕子也越来越少。燕子头顶的美丽,或许将成为一份美好的回忆,一缕淡淡的(a哀愁 b乡愁)。
(1)根据语境选填词语。
(2)划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作家作品朝代连线对应不正确的是( )
A.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代
B. 《采桑子》——欧阳修——南宋
C. 《赤壁》——杜牧——唐代
D. 《饮酒》——陶渊明——晋
4.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
【2】对“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B. 这两句诗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 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 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物。
5.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回答问题。
(甲)愚公移山(节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①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②。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注释)①枯(zhè)木:枯树,桑树一类。②其鸣自詨(xiào):它的鸣声是自己呼叫自己的名字。詨,呼叫。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年且九十______
(2)是炎帝之少女______
(3)且焉置土石?______
(4)以堙于东海______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节奏。(只画一处)
常 衔 西 山 之 木 石
【3】下面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汝心之固 常衔西山之木石
B.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面山而居
C. 其上多柘木 其如土石何?
D. 杂然相许 高可二黍许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5】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什么的精神?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精神,说说你的看法。
6.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最佳用脑时间
①最佳用脑时间,就是我们的脑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的时刻。在这时间里,大脑接受信息、整理信息、贮存信息以及输出信息的效率比其他时间都高。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去学习和创造,取得的效果会比平时更好。
②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就是说,一天里早晨的阳光最好。但是,实际上,“最佳用脑时间”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一到了夜间,脑细胞就处于兴奋状态,思维十分活跃,精力高度集中,工作效率极高。大多数作家都习惯于夜间挥笔。鲁迅先生白天会客、看报纸,到了晚上就开始写作,常常写到第二天的一两点钟。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习惯通宵写作。巴尔扎克则更独特,他吃完晚饭就睡觉,而在午夜起床开始创作。许多人的美妙作品往往都是夜间的产物,有的作家甚至将书的名字取为《灯下集》《月下集》《书海夜航》《燕山夜话》等等。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的大脑在清晨和白天的思维效率较高,比如诗人艾青就喜欢在清晨写诗,作家姚雪垠和数学家陈景润习惯在凌晨三点起床投入工作。
③总之,不同的人,大脑活动的特点也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他在一天里的思维效果也是不同的。
④就记忆来说,清晨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的效率比较高。因为在清晨,大脑里没有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在晚上记的东西比较牢固,因为它不再受新学习的材料干扰了。因此,选择清晨和晚上的时间去读书、背诗、记单词是比较适宜的。
⑤我们懂得了自己大脑的活动规律,就可以利用它去更好地学习和创造,以求在单位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成果。
⑥需要注意的是,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不适于长期的夜间用脑,但偶尔在情绪激动,大脑兴奋的状态下间断地干几次,还是可以的。如果脑细胞处于抑制状态,昏昏欲睡,还硬用刺激神经的办法去学习,不仅效果不好,而且有损健康,不宜提倡。
⑦所谓“用脑时间”问题,从广义上讲,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最佳用脑年龄区。这个时期大脑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对信息的自觉调节能力最强,容易产生创造的冲动。因此可以说,在一天中的最佳用脑时间内和一生中的最佳用脑年龄区里,勤奋地学习和创造,是人才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1】从全文来看,人生最佳用脑时间是什么时候?
【2】第②自然段中列举的书名《灯下集》《月下集》《书海夜航》《燕山夜话》说明了什么?
【3】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天里早晨的时光最好,也是最佳的用脑时间。
B. 绝大多数人,他们的大脑只在清晨的白天思维效率较高。
C. 懂得了自己大脑的活动规律,就可以更好地学习和创造。
D. 中老年人长期夜间用脑问题不大。
7.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乡村的风
①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②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拔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③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美,一种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④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到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⑤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拨又—拨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鸟雀在风中飞翔,驴马在风中打着响鼻,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⑥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1】第③段中,作者是用哪几幅画面来表现乡村的“诗意”的?请简要概括。
【2】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
【3】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②⑤两个自然段中任选出一例加以赏析。
【4】文章开头“风是乡村的魂”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8. 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春节过后第一周,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这一文化类综艺节目彻底火了。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等各大媒体都在发布有关该节目台前幕后的消息,观众关注度极高。某知名网站对此做了各项统计,以下是“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的年龄分布”调查数据图:

(材料二)《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冠军得主是复旦附中16岁高一学生武亦姝,人们对她纷纷表示赞赏,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在升学考试残酷的现实面前,是否有必要花大量宝贵时间去背诵古诗词。
(材料三)大学者王国维认为在诗词创作过程中,可以将诗词创作的境界分为“造境”与“写境”两种不同的形态。“造境”即虚拟之境,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境”即写实之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显示的中国诗词大会关注人群的年龄分布。
【2】针对(材料二)中某些人的质疑,说说你的观点。
【3】阅读(材料三),指出下面诗句属于“写境”的一项是( )
A.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C.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
A. 国民革命军北伐 B. 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C. 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 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10. 作文 详细信息
人生路上,有太多令我们感动、欣赏的美好东西,在我们心底留下了深刻感人的记忆:一缕翠绿,让我们欣喜;一道风景,让我们留恋;一份真情,让我们幸福;一次信任,让我们鼓舞……他们都像一坛坛香醇的美酒,让我们回味无穷。请以“让________常驻心间”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大胆想象,讲述故事,也可抒发感情,发表议论。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写出真情实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