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谈谈你以什么作为自己生命的支点,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分析:1.本题考查对论证方式的判断。论证方式有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述、证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从而表明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本文的论证方式是立论。
2.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分析。本文主要运用了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证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生命需要一个支点。 3.本题考查对代词指代内容的分析。"这样的支点"中"这样"是修饰"支点"的,具体是指第3句"是对人类的关心和同情,是对生活和世界的爱,是对未来永不失落的希望"。 4.本题主要考查对论据与论点关系的理解及概括事例的能力。读写结合,较好的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要求补写的事例能证明论点,语句通顺。示例:钱学森为了祖国的强盛毅然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排除重重阻挠回到祖国,与其他科学家一道,研制出原子弹、氢弹,威震世界。 5.本题考查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表述观点的能力。在观点正确的前提下,能言之成理即可。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当语言死亡时……(有删改)
①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全世界7000多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将在本世纪消亡,80%至90%则在未来的二百年间灭绝。
②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而且悄无声息。相比之下,动植物的灭绝速度要慢得多。
③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图表(见下图),我们不难看出不同国家濒危语言数量存在区别。中国其实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五十六个民族现有大约130种语言,其中近一半处于衰退状态,20多种语言处于濒危境地,比如云南的阿奴语、东北的赫哲语、新疆的塔塔语、甘肃的裕固语等都面临完全消失的危险。
④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际的传承,而不在于人数。小的语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语言也可以很脆弱。比如中国曾有1000万左右满语人,但如今能说满语的只剩下100多人,随着最后一批会说满语的老人离世,满语将彻底死亡。也许它的书面语言还会继续存在,但没有了代际的传承,它只是一个无意义的空壳。
⑤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森教授说:“想象一下,如果无缘无故的,鲸要灭绝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亚马孙森林被砍伐了,人们都会非常气愤,并且想尽办法阻止,因为那些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是肉眼可见的。其实,语言是更加古老、复杂、精细的人类财富,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结构独特的人类存在方式。每种语言都有无限的表达和搭配的可能性,它们的词汇、发音系统和语法,以精妙的结构组合起来,比我们手建的任何建筑都更伟大。”
⑥有关专家认为,导致语言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使用本族语的人数太少,加之地区经济落后和自然环境欠佳以及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冲击。但也有人认为,语言本身就有优劣,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
⑦ 哈里森教授说:“没有一种语言能垄断人类的所有表达。任何一个学过两种语言的人都知道,不同语言之间,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可翻译的,某些概念,某些关于世界的思考方式,在翻译的过程中,你会感到一种沟壑,或者遗失。”
⑧据统计,世界上几乎80%的人集中使用主要的83种语言,剩下的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文字记载,一切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当我们失去一种语言时,同时也失去了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若干个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医学、植物、历史、音乐以及种种日常事务的知识和思考,就如同失去了一个宝贵的“人类知识库”。
⑨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呼吁,希望各国政府努力拯救语言文化遗产,以保护语言的多样性。人类学家玛格丽塔·米德在谈到她对这个世界最大的忧虑时说:“我们的世界将被冲击成同一的、没有任何色彩的地方。人类的全部想象可能要被囚禁在单一的智力和精神形态里。”或许,语言的死亡,最可怕的不在于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的知识,而是我们在某一个早晨醒来时,甚至不记得这个世界曾经有过不一样的可能性。
① ;
② 。(写出两点即可)
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近年来,全国各地寻找“最美家庭”的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全国妇联评选出全国“最美家庭”,广西也评选出“最美十大家庭”。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广西南宁的王芳20多年精心照顾脑瘫女儿,用至诚的母爱给予女儿最贴心的陪护,使女儿得以康复。多年来她和丈夫李绿江一起坚持各种社会公益慈善活动,他们创办的民间慈善机构——“安琪之家”,至今已为5000多位脑瘫儿童提供了康复教育服务。由此王芳家庭获得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材料二∶“传家忠和孝,兴家文和德,持家勤和俭,安家让和忍,守家遵法度,败家酒和赌…….”这是“最美十大家庭”称号获得者杨兴明家传承了百年的家训。这一家训,让五世同堂的大家庭拥有了长久的和睦与幸福。杨兴明当年已90岁高龄,共有120 余名子孙后人,他家凡是年满12周岁的后生必须熟背家训,其“齐家立德”的家规在当地成为美谈。
材料三∶ 陈朝晖出生于书香文化世家,他甘于清贫,追求精神文化,读书、藏书、品书,建立起了一个丰富的精神家园。十多年,藏书6万余册,藏书的种类、数量和价值,在私人藏书界都享有盛誉。他还修复整理古籍3万余本,在古籍文献的收藏方面,已经超过了中国西南各省市的大多数官方图书馆。陈朝晖用自己对读书和传统文化的爱好,影响着家庭,影响着周边的人。他的家庭因此获得“最美十大家庭”称号。
杨兴明家庭,美在
你所在学校准备在本周五下午三点举行"大手牵小手,共建书香家庭"主题活动,你作为学校代表将电话邀请陈朝晖来校作一次报告,请你用得体的语言邀请他。
广西区妇联将杨兴明家的老宅确立为"家风教育基地",请你为这一基地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有感召力,20字以内)
道人③憔悴春窗底,闷损④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⑤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注释】①红酥:指红梅。②酝藉:蕴涵。③道人:词人自称。④闷损:十分烦闷。⑤小酌:随便的饮宴。
,志在千里。
杨绛
假如说话有艺术,听话当然也有艺术。说话是创造,听话是批评。说话目的在表现,听话目的在了解与欣赏。
听话包括三步:听、了解与欣赏。听话不像阅读能自由选择。话不投机,不能把对方两片嘴唇当作书面一般拍的合上,把书推开了事。我们可以“听而不闻”,或者“不听不闻”更妥当些。当然,听话而要逞自己的脾气,又要不得罪人,需要很高的艺术。可是我们如要把自己磨揉得海绵一般,能尽量收受,就需要更高的修养。因为听话的时候,咱们的自我往往像接在盒里的弹簧人儿,忽然会“哇”的探出头来叫一声“我受不了你”。要把它制服,只怕千锤百炼也是徒然。除非听话的目的不为了解与欣赏,而另有作用。
听人说话,最好效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若要细加注释,未免琐细。不过,不求甚解,总该懂得大意。如果自己未得真谛,反一笔抹煞,认为一切说话都是吹牛拍马撒谎造谣,那就忘却了说话根本是艺术,并非柴米油盐类的日用必需品。责怪人家说话不真实,等于责怪一篇小说不是构自事实,一幅图画不如照相准确。
谁都知道艺术品的真实并不指符合实事。亚里士多德早说过:诗的真实不是史实。而最普遍的创造是说话。不过我们看戏听故事或赏鉴其他艺术品,只求“诗的真实”。虽然明知是假,甘愿信以为真。听话的时候恰恰相反:“诗的真实”不能满足我们,我们渴要知道的是事实。这种心清,可叫做“宁可不信”。同时我们总借用亚里士多德“必然与可能”的原则来推定事实真相。举几个简单的例。假如一位女士叹恨着说:“唉,我这一头头发真麻烦,恨不得天生是秃子。”谁信以为真呢!依照“可能与必然”,推知她一定自知有一头好头发。假如一个人当面称谀,那更需违反心愿,宁可不信。他当然在尽交际的责任,说对方期待的话:很可能他看透了你意中的自己。
听话而如此逐句细解,真要做到“水至清则无鱼”了。我们很不必过分精明;虽然人人说话,能说话的人和其他艺术家一般罕有。辞令巧妙,只使我们钦慕“作者”的艺术,而拙劣的言词,却使我们喜爱了“作者”自己。
说话的艺术愈高,愈增强我们的“宁可不信”,使我们怀疑,甚至恐惧。笨拙的话,像亚当夏娃遮掩下身的几片树叶,只表示他们的自惭形秽,愿在天使面前掩饰丑陋。譬如逢到蛤蟆般渺小的人,把自己吹得牛一般大,我们不免同情怜悯,希望他天生就有牛一般大,免得他如此费力。逢到笨拙的馅媚,至少可以知道,他在表示要好。老实的骂人,往往只为表示自己如何贤德,并无多少恶意。一个人行为高尚,品性伟大,能使人敬慕,而他的弱点偏得人爱。我们钦佩羡慕巧妙的言辞,而言词笨拙的人,却获得我们的同情和喜爱。大概说话究竟是凡人的艺术,而说话的人是上帝的创造。
(选自杨绛著《杂忆与杂写(增订本)》,文字有删节)
1.为文章拟一个标题,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述理由。
答:
2.在年级举办的主题为“会说话重要还是倾听重要”的辩论会上,正方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材料,请你运用文中的相关文字,为反方辩手提供帮助。
3.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听人说话了,过后自己却多数回忆不起来。请结合本文内容,为改善这种状况提三条建议。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