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新城第一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新城第一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教材版本:语文
试卷分类:语文八年级上学期
试卷大小:1.0 MB
文件类型:.doc 或 .pdf 或 .zip
发布时间:2024-04-01
授权方式:免费下载
下载地址:点此下载

以下为试卷部分试题预览


1. 诗歌鉴赏
古诗词鉴赏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九日送别

【唐】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1. (1) 从两诗中可以看出,古人在“九月九日”有的习俗。
  2. (2) 两诗都以“与友人共饮”为题材,但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结合诗中“鸿雁”“断蓬”两个意象作具体分析。
2. 综合题
阅读下面这则新闻,完成(1)(2)小题。

    近日,中宣部决定授予云南省丽江市华坪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时代楷模”称号。63岁的张桂梅坚守滇西贫困山区教育事业数十年。12年前创办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迄今帮助1800多名贫困女孩圆梦大学,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赢得了人们由zhōng        的赞美。

    她所任教的云南华坪女子高中誓词日前也在网络刷píng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山之巅俯视平yōng           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bēi           微的懦夫!

  1.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 (2)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以上新闻标题的一项是(   )
    A . 张桂梅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B . 张桂梅坚守山区十二年 C . 云南人民点赞张桂梅的“教育奇迹” D . 华坪女高誓词引发关注
3. 默写
在“学习描写景物”的过程中,古人常用景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根据提示填写相关内容

,将以遗所思。”诗人以花寄情,表达对远行人的思念(《庭中有奇树》);“,松柏有本性。”刘桢借赞美松柏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赠从弟》);“,窥谷忘反。”表达了吴均爱慕自然山水,想要避世隐退之情。(《与朱元思书》):“通过植物的角度写出了早春之景,表达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爱之情(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王绩借古代隐士表达内心孤独之情(《野望》);“?烟波江上使人愁。”面对想象之景和眼前之景,尾联则表达诗人崔颢的思乡之情。(《黄鹤楼》)

4. 填空题
文言实词积累

实词

文言现象

例句

通假字

①两岸连山,略无

古今异义

②月色入古义:今义:窗户

词类活用

③互相(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一词多义

三峡七百里中

非亭午夜分

5. 名著导读
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

阅读语段,按照要求完成填空。

【甲】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他,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乙】他貌不惊人——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这是大家常用的话),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他爱护他的部下是天下闻名的,我认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对兄弟们,说话非常朴实。

【丙】他9岁离家闯荡世界、17岁带领饥民攻打粮仓。对待士兵胜似兄弟,长征途中的马常让给部下骑。

  1. (1) 文中的甲是,文中的乙是,文中的丙是(写人名)。
  2. (2) 电影《红星照耀中国》的剧情也很精彩,编剧在编辑各集简介时不小心打乱了顺序,请根据你对原著的阅读,对下面集数进行合理的排序。正确的顺序是(   )

    ①红军过草地,征途千辛万苦②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坚定抗日

    ③红军剧社成立,革命思想大传播④大渡河战役,战士以死相拼

    A . ③④①② B . ④①②③ C . ③④②① D . ④①③②
  3. (3) 下列对《飞向太空港》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此书是对“长征一号”火箭发射“亚洲号”卫星整个过程的画卷式描写。 B . 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设计了曲折的情节,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C . 作者是李鸣生,这部优秀的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和自豪的情绪。 D . 在安装调试“亚洲一号”过程中,中方十分注意防范自己的技术外泄,美国也仅扮演着对手的角色,对中方进行了技术防范。
6.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锦诗之美

-----记敦煌研究院女院长樊锦诗

羽毛

樊锦诗,一个女人的名字,让人遐想到锦缎,诗歌,华丽纷披的美丽。四十余年过去,她的名字,却在大风沙里生长为一种精神。

四十余年前,樊锦诗从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这个面庞秀气的上海姑娘,把父亲劝阻的信压在箱底,抛却繁华的都市生活,执意来到敦煌研究院工作。

文艺片里的丝绸之路,总看见欢乐的西部人弹着冬不拉,唱着小调,漂亮的女子献上洁白的哈达……这不过是真实的谎言,西部人把生活的背景归纳成两个字:荒凉。

那时,戈壁滩人烟稀少,走上几十里路也碰不见一个人,沙子的地表温度高达70摄氏度,低达零下30度。莫高窟内极尽辉煌,鬼斧神工,洞外却是灰土蒙蒙,孤苦伶仃。人总要走出艺术的洞,柴米油盐地生活啊。

水是碱性的,樊锦诗总洗不干净头发。没有屋子住,就在附近的小庙凑合,土炕土凳土桌,吃饭的时候起风,灰尘就呛到肺里。一个月也去不了一回城里,读书读报简直奢侈。

有晚洞外传来狼啸。她吓得整晚睡不着,次日才发现,洞外原来拴着一头不安分的驴子。那时她也不过是个小姑娘,单调寂寞的日子几近让她窒息。但她不走。敦煌壁画的大气之美使她折服,而壁画雕塑自然的老化破损、被盗窃的空白痕迹更使她心疼。迫使她留下。她要以自己柔弱的坚韧保护敦煌。

多年来,樊锦诗沉浸在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当中。保护、研究、思考、发扬画在石头上、刻在窑洞里的大美,乐不思蜀。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朝前期的分期断代,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这些年,樊锦诗把自己的先生也从武汉拽到了敦煌,风雨兼程,同甘共苦。

流年似水,青丝变白发。听说有些女同学信誓旦旦要来敦煌,樊锦诗就紧张:“人很难真的和艺术过一辈子。我怕她们太苦……A.回头一想啊,我是三不像,一不是管理出身,不像院长;二没有坚持专业,耽搁了北大那几年;三不是贤妻良母,孩子受了很多委屈,亏欠家庭太多。”

那场特殊的媒体见面会,就在石窟之外。樊锦诗扯扯普通的青布罩衫,犹如邻居慈祥而抱愧的老太太。旁边的听众却在感慨:“B.一个地道的上海女人,完全是浓重的西北口音了。”

那她为什么坚持留下?

“你们看夜色中的莫高窟,宁静、圣洁。我老说有一种魅力,一个极大的吸引力在吸引着我。愿意留下,死心塌地地留下,慢慢地就上升到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保护不好真是千古罪人。”“许多人都这样,一些老先生。你像常院长、段先生他们来的时候,有的比我还小,20岁左右。然而来了之后,一辈子默默无闻。被打成右派,还持续去画画,仍是一丝不苟地画。他就觉得这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没有这部分,他就没支撑了,并且他画的时候也是在跟古代的艺术家交流。震撼在哪儿呢?奥妙在哪儿呢?神秘在哪儿呢?就是他们的工作。就是用他们的青春,用他们的画,一点一点地实现人生价值。现在都年老了,八十岁、七十多岁。还想着敦煌,还要回来。他就觉得这是他真实的家。”

听她坦然安静地说着这话,将四十余年的艰辛和孤独轻轻带过,听众心里各是滋味。戈壁风沙龙卷虎啸,改变了她的吴侬软语、青丝春颜,却赠与她别样的洒脱和旷达,和常人不能体验的幸福。

西部人称敦煌研究院的这位女院长是西部守护神。只有神,才有这样的意志。

月光下的她,不是神,如诗歌,如锦缎,具有华丽纷披的美丽。

(选自《江淮文摘》2009年第12期)

  1. (1) 【溯源•说“名”解字】

    同学们利用互联网和古典文献,查找“锦诗”二字的本义。以下是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请阅读全文,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分析“锦诗”这一名字背后的美好寓意。

    锦:“钅”表示金、金丝金钱,“帛”表示纺织品,表示以金丝代替蚕丝纺织。造字本义:名词,用金丝线织成的闪光绚丽的织品。

    诗:说文解字【言部】诗,志也。从言,寺声。《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2. (2) 【观事·识“名”品文】

    “锦”字绣出了樊锦诗院长身上一个个熠熠生辉的事迹,读者在观其事迹的过程中,对文中划波浪线的事例存在以下质疑,请你结合语境及知识卡片对此进行解疑。

    原文:土坑土凳土桌,吃饭的时候起风,灰尘就呛到肺里。一个月也去不了一回城里,读书读报简直是奢侈。

    有晚洞外传来狼啸。她吓得整晚睡不着,次日才发现,洞外原来是一头不安分的驴子。

    小语质疑:我认为这些事例选得不够好,不够典型,描写又太细碎。

    我的解疑:

    知识卡片:

    典型事件能够调试概括矛盾冲突,是能够表现人物性格和揭示作品主题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事件与细节。

  3. (3) 【读志•识“名”解人】

    “在心为志,发言为声”,言为心声。本文直接引用了大量的人物语言,有什么作用?请从A或B画横线处任选一句进行分析。

  4. (4) “诗”字彰显樊锦诗院长向上“敦煌人”的精神。你认为本文樊锦诗院长的精神与下面哪个人物最相近?请选择并联系本文,结合教材或课外名著,阐述理由。

    A.藤野先生(鲁迅《藤野先生》)

    B.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C.居里夫人(艾芙·居里《美丽的颜色》)

    D.毛.泽东(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7. 现代文阅读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家书”主题阅读

【《傅雷家书·1954年1月30日》节选】

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即使我没宗教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谢谢上帝了!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别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迂腐,不至于惹你厌烦。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的,我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年纪大的人总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有大错。

【被遗忘的传统家书】

近二十年间,电话、互联网和手机汹涌而来,几乎瞬间击垮了传统家书的千年大厦。家书,那一张张曾经温暖人们心灵的信纸,正慢慢变得模糊起来。

曾有记者在500名大学生群体中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以下是根据调查结果制成的图表:

大学生与家人联系方式统计表

大学生对传统家书的看法

【家书何以“抵万金”】

李蓝(中科院教授):在中国文化中,家书还兼具着家教的功能。长辈通过一封封家书,把人生体验、道德修养传授给自己的后代。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留下了2000余封家书,在这些书信里,他与孩子们讨论国家大事、人生哲学,表达父子间情感,督促子孙用功读书……梁家9个子女后来个个成才,有3个是国家级院士。无论是感人至深的《傅雷家书》,还是饱含真知良言的《曾国藩家书》都为后人所传诵。

李正中(天津理工大学教授):家书有收藏价值,从不同年代的家书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民俗风情。同时,家书也是种礼仪文化,中国人的书信格式严谨,体现着中国特有的礼仪文明。

张丁(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家书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之所以抢救家书,是因为家书是不说谎的历史。家书是第一手资料,写的时候不是为发表,它是不会说谎的。经过了岁月的沉淀以后,现在又被打捞上来,可以用来补充和证实历史。

傅敏(傅雷之子,《傅雷家书》选编者):中国传统书信是文化和艺术的综合体现,比如说,其中的书法既体现了人的个性特点,又能让读信者有“见字如面”的感觉,仿佛写信人就在自己面前,这种情感上的交流是西方拼音文字很难表现的。

【传统家书将何去何从】

2019年3月20日北京青年报:北京宏志中学举办了“十八而志不负韶华”的高三成人礼,为高三年级224名同学带来属于他们独特的18岁纪念。最令人感动的是“一封家书”的环节,学生和家长互相交换提前准备好的写给彼此的一封信,这封信里诉说了家长和同学们平时不好意思说出口的心里话。

张海鹰(“抢救民间家书”活动组委会秘书长):承载着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传统家书并不会消亡,但目前的现实的确让人感到遗憾。很多年轻人连给自己长辈写家书和写求职信之间的区别都搞不清楚,让人觉得滋味复杂。

夏学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这实际上体现了现代与传统两种价值体系的碰撞。让人在家书和E-mail之间做选择,就像让人在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做选择一样。

黄桂萍(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科技在给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得精神和情感趋向“快餐化”。然而,人们会因书信对情感有着长期保留、定格的魅力,而适时选择理性回归。

蔡锐(山东大学生):虽然书信越来越少了,但是亲情和友情并没有由此而变淡。通讯更便捷了,联系也更加频繁,我觉得感情仍然跟原来一样。书信的退出,应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1. (1) 下面与选文不符的选项是(   )
    A . 家书是第一手资料,写的时候不是为发表,它是不会说谎的。经过了岁月的沉淀以后,现在又被打捞上来,可以用来补充和证实历史。 B . 记者在500名大学生群体中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与家人联系方式主要以语音通话和微信为主。 C . 近二十年间,电话、互联网和手机汹涌而来,瞬间击垮了传统家书的千年大厦。 D . 承载着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传统家书并不会消亡,但目前的现实的确让人感到遗憾。
  2. (2) 根据材料,分点概括传统家书所具有的功能或价值。
  3. (3) 有人认为传统家书会逐渐消失,也有人认为不会消失。请说说你的看法,并运用以上阅读材料相关内容作适当阐述。
8.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归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记游松凤亭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圆,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

【注释】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

  1.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无与乐者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余寓居惠州嘉祐寺

    ④思欲亭止息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3. (3) 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9. 写作题
以《幸亏有你》为题作文。

提示:“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一个人,一件物品,也可以是一段经历,亦或是一种信念,一句激励。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地名;③字数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