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 3 燃烧的条件 知识点题库

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能火焰更旺,其原理是(  )

A .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 . 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 . 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D .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 水能溶解许多种物质,因此水是一种溶液 B . 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因此灭火也需要同时破坏这三个条件 C . 碱溶液的pH>7,若测得某溶液的pH=12,因此该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 D . NaOH溶液中OH能与酸反应,因此KOH溶液中的OH也能与酸反应
学习化学的目的是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下列说法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


A . 搅拌能加快蔗糖在水中的溶解,其原因是增大了蔗糖的溶解度 B . 油库、面粉厂、纺织厂、煤矿矿井内都要严禁烟火 C . 去除油污时洗涤剂起到的是乳化作用 D . 敞口放置的酒精没有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酒精的着火点
水的作用不可忽视.如图中五个实验分别用到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实验A中水作(填“溶剂”或“溶质”),玻璃棒的作用

  2. (2) 实验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

  3. (3) 实验C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的原理是

  4. (4) 实验D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和

  5. (5)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E中水的作用

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探究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请回答下列问题: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可以说明燃烧需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的实验现象是 , 可以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实验现象是 .

(3)请举一例说明燃烧必须有可燃物参加: .

对下列词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 钻木取火﹣﹣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B . 煽风点火﹣﹣为燃烧提供足够多的氧气 C . 火上浇油﹣﹣隔绝空气 D . 釜底抽薪﹣﹣隔绝可燃物
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小军查阅资料得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五氧化二磷会刺激人的呼吸道.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将分别盛有少量白磷和少量红磷的两支试管,放入到盛水的烧杯中,另将少量白磷直接投入到烧杯的水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下:

①试管中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②试管中的红磷不燃烧;③烧杯中的白磷不燃烧.

  1. (1) 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由现象①②得到的燃烧条件是:

    由现象①③得到的燃烧条件是:

  3. (3) 请举一例说明燃烧必须有可燃物参加:
  4. (4) 请你根据小军查阅的资料和实验现象,指出他设计的装置有何不足:;你建议如何改进: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 (1) 可燃物燃烧除需氧气外,还需满足什么条件?
  2. (2) 氢能源已被广泛关注.氢气作燃料的优点是什么?(答出一条即可)
下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简图,正确的说法是(   )
A . 图1中的热水只是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B . 图1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 C . 图1中的实验不能比较红磷和白磷着火点的高低 D . 图2中的白磷换成红磷也会有同样的现象
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资料:S+O2 SO2

  1. (1) 打开K1、K2、K4 , 关闭K3 , 向装置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当观察到,则证明该装置内的空气已经排净。关闭K1 , 点燃酒精灯,加热硫粉,观察到硫粉并不燃烧。以上操作都需要打开K4 , 原因是
  2. (2) 待冷却后,打开K1 , 向装置中通入氧气,证明装置内的二氧化碳已经排净的方法和现象是
  3. (3) 打开,关闭,点燃酒精灯,加热硫粉,观察到硫粉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该实验装置的主要优点是消除了有害气体对环境的污染。
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 . 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 B . 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 C . 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D . 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
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使火焰更旺,其原理是()
A . 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B . 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 .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 D .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习.平总书记提出:“绝不容许生态环境继续恶化,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为保护长江沿线的自然环境,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 . 增大绿地面积 B . 兴建火力发电厂 C . 垃圾就地焚烧 D . 污水直接排放
2019年3月30日下午四川凉山木里县突发森林火灾,31日下午发生山火爆燃,吞噬了31位扑火英雄宝贵的生命,为此我们无比心痛,让我们向勇敢逆行的英雄们致敬! 4月7日山火复燃,又牵动了中国亿万人民的心。下列有关森林火灾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木里森林里,树下的腐殖层形成的可燃性气体,提供了可燃物;雷电打在古树上形成电流,传导到腐殖层,使温度达到可燃性气体的着火点,从而引发了山火 B . 木里森林火灾为地表火,林下可燃物较厚,火场山势陡峭,砍伐深挖隔离带作业极为困难,且上山火的栏火路设在坡度上、密度高的树林中,不能达到隔离可燃物的作用 C . 4月3日采取的人工增雨作业;4月7日,出动3架直升机开展吊桶投水灭火作业,主要都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 . 地面人员主要配合飞机投水、开辟隔离带,清理地面可燃物、直接扑打和处理余火等方式开展扑救
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
A . 因为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B . 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守恒,所以制取氧气的反应物中必须含有氧元素 C . 因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灭火也要同时控制这三个条件 D . 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所以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下列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常见实验。请回答。

  1. (1) A实验中,导致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可能是(写一点)。
  2. (2) B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3. (3) C实验中,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说明CO2的性质是
某校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模仿物理课上学到的“串联电路”,设计了如下气体制备与性质验证的组合实验,试看图回答问题:

图片_x0020_1017923794 (资料卡片)①20℃时,碳酸钠在乙醇中几乎不溶解;②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1. (1) 反应开始后,B中充满氧气,但红磷仍未燃烧,原因是
  2. (2) 装置E的作用是
  3. (3) 装置G中有干和湿的pH试纸各一张,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湿的pH试纸显示pH约为5,干的pH试纸显示pH为7,同学们可得到的结论是
  4. (4) 若装置H中溶液为饱和状态,反应一段时间后出现的现象是
  5. (5) 反应完成后同学们对装置D中所得溶液的溶质成分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装置D中溶液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小滨认为溶质只有CaCl2

    小崔认为除CaCl2外,可能还含有

  6. (6) (实验与结论)小滨取反应后装置D中部分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发现溶液颜色呈无色,于是小滨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反思与评价)小崔认为小滨的实验方案是错误的,理由是,为验证后一种物质是否存在,小崔同学可采用(填字母):

    A 碳酸钠溶液

    B 石蕊试液

    C 锌粒来代替酚酞试液.

山西省大力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着力推进文旅融合,通过转型跨越,实現经济高质量发展。下面展示了几个旅游景点,请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就相关问题表达观点,完成以下小题。
  1. (1) 图Ⅰ:西侯度遗址是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曾为全国二青会圣火采集留下了举国关注的佳话。

    圣火采集,选用主要成分的天然气作为清洁燃料,圣火燃烧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图Ⅱ:壶口瀑布以排山倒海的雄姿著称于世,彰显中华母亲河的博大恢宏。黄河已成为造福百姓的幸福河,生活诸多方面都离不开她,黄河水在发展经济方面可用于(合理即可)。浑浊的河水给畜牧饮用时,事先应进行的简单处理是(合理即可)。
  3. (3) 图Ⅲ:“万年冰洞”诞生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时期。冰洞内冰的物质成分用化学式表示为,与同质量的水相比,其体积变,分子间的间隔变
  4. (4) 为保护我省地面旅游资源,西侯度遗址上的木制建筑应严禁烟火,理由是(合理即可)。为保障壶口瀑布等景点的环境卫生,应做到(合理即可)。
            
  1. (1) 用下图仪器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碳酸氢钠溶液。

    需要称量碳酸氢钠固体的质量为g。

  2. (2) 量取水时需要用到的仪器是B和(填字母序号)。
  3. (3) 将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标签。在图的标签中填上相应的内容

  4. (4) 利用下图装置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以上实验中,白磷能燃烧的是(填序号)。

  5. (5) 对比甲和乙中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6. (6) 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实验现象是
利用如图所示的长柄W形玻璃管(省略夹持仪器)可以进行燃烧条件的微型实验探究。

向W形玻璃管中放入足量红磷和白磷,塞好橡皮塞,关闭活塞,然后将其放入80℃的热水中。

  1. (1) 实验时玻璃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2. (2) 该实验可得出的燃烧条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