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知识点题库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反映了东汉黑暗的政治环境,其结果是(  )
A . 外戚夺得了东汉政权 B . 宦官夺得了东汉政权 C . 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D . 东汉王朝短暂而亡
发生在东汉后期的农民起义是(    )
A . 太平军起义 B . 绿林军起义 C . 黄巾军起义 D . 陈胜、吴广起义
“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材料反映了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是(    )
A . 外戚专权 B . 宦官专权 C . 封建君主专制 D .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每一个朝代政权的稳固都离不开统治者的治国措施。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在中国历史上,他创造性地开创了一套管理中央的行政制度以及影响后世的地方制度。

                                                        ——历史学家翦伯赞

材料二: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建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疆而合纵,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选摘吴嫁祥《公天下》

材料三: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摘自部编七年级教材

材料四: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1. (1) 根据材料一,谈谈翦伯赞认为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其主要依据是什么?(不能照抄原文)
  2. (2) 根据材料二,“上”是指哪一皇帝?材料反映了当时在政治上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上”又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3. (3) 材料二中光武帝的举措,使当时的社会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4. (4) 材料三中“志在千里”指的是什么?为实现远大理想,曹操做了怎样的努力?
  5. (5) 综上所述,你认为这些政治家们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有何共同之处?
东汉中后期出现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据图判断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尖锐 B . 农民起义的爆发 C . 继位的皇帝年幼,不能主政 D . 宗教组织太平道的创立
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鼻子套国环的青饲牛享(左图)“和“铁制农具(右图)”是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战国时期文物。

材料二  “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八十七《晋纪九》

材料三   东汉刘秀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唐玄宗坚持改革政略,整肃史治,发展生产,国家空前繁荣富强。

材料四  清前期在江南一带大面积推广双季稻,明代引进的玉来、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也在全国范围普遍种植,“种一收千,其利器大”。粮食高产,农产品丰富,劳动人口数量大幅增加,农耕文明的灿烂余晖,使明清时期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

  1. (1) 依据材料一,说明当时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生产力的进步导致原有的土地所有制不适应时代发展。对此,商鞅在变法中采取了什么措施?
  2. (2) “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对我国以后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3) 国家政策的合理调整,促进了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东汉刘秀与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治世局面?
  4. (4)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材料探究题:

材料一:刘秀在绿林军的协助下,以武力击败了篡位的王莽,夺得帝位。刘秀身为西汉皇族,故仍定国号为汉。

材料二:刘秀洛阳建东汉,释奴减租并郡县;精兵简政废苛法,任用廉吏惩贪官。

材料三:光武中兴太短暂,宦官和外戚争专权;黄巾起义平息后,东汉瓦解割据现。

  1. (1) 材料一刘秀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什么?
  2. (2)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反映光武帝调整统洽的措施有哪些?
  3. (3) 依据材料三,概括东汉政治的状况。并分析造成的原因有哪些?
  4. (4)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东汉灭亡的原因,谈谈你的感想。
人口数量变化是封建王朝统治的晴雨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部分王朝人口数统计表

时期

秦朝

西汉初年

汉光武

帝时

唐朝初年

唐朝开元

年间

唐肃宗乾元三年

(公元760年)

人口数

3000万

1300万

2100多万

2400万

8000万

1600万

——数据来源《中国人口史》

材料二:清朝人口、耕地数对比表

年代

康熙24年

1685年)

雍正2年

(1724年)

乾隆6年

(1740年)

乾隆19年

(1753年)

乾隆24年

(1758年)

乾隆41年

(1775年)

乾隆52年

(1786年)

百年

增加

百年

增长率

人口数

1亿

1.60亿

2亿

3亿

2亿

200%

耕地数

6.08亿

6.84亿

7.09亿

7.16亿

1.08亿

0.18%

——数据来自刘峰、王庆峰《论清代玉米种植对救荒事业的影响》

请回答: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材料一中从秦朝到西汉初年人口锐减的主要因素。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2. (2) 材料一中东汉光武帝时和唐朝开元年间人口数量的回升与激增,反映了我国封建王朝盛世局面的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分别被称为什么?
  3. (3) 导致材料一中公元760年人口数急剧下降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该历史事件对唐朝历史发展有何标志性影响?
  4. (4) 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前期人口数变化的总趋势及其带来的主要问题。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示意图反映了哪个朝代的历史?(   )

A . 秦朝 B . 西汉 C . 东汉 D . 唐朝
东汉中后期,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国人暴动 B . 匈奴南下 C . 八王之乱 D .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时期出现的安定局面。他采取的下列统治措施,哪条与西汉初年采取的措施类似(    )
A . 下令释放奴婢 B . 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 C . 加强对官吏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D . 合并州县,裁减官员
制作年代尺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必要技能, 下图年代尺上“(   )”应该填入的是(    )

A . 文景之治 B . 黄巾起义 C . 东汉建立 D . 三国鼎立
习.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设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引起了相关国家的强烈反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路线图

图片_x0020_100012

材料二: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 (1) 结合所学知识,请将材料一图中丝绸之路路线中的A.E两处填写完整。
  2. (2) 材料二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双向交流,其中什么宗教在汉代传入我国?开通“丝绸之路”的关键人物是谁?西汉设置了什么机构管理西域?
  3. (3) 根据以上材料指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是什么?
刘秀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自汉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
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黄巾起义

②七国之乱

③牧野之战

④陈胜、吴广起义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① C . ③④②① D . ③②④①
它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统的中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与西汉统称汉朝。该王朝的最初和最后位皇帝分别是(    )
A . 汉高祖 汉武帝 B . 汉武帝 光武帝 C . 光武帝 汉献帝 D . 汉高祖 汉献帝
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应的事件。
  1. (1) 武王伐纣,商军倒戈,商朝灭亡的战役
  2. (2) 沉重地打击了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的农民起义
  3. (3)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的战役
  4. (4) 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
  5. (5) 形成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的诸侯王叛乱是
东汉政权建立于(    )
A . 公元前25年 B . 公元25年 C . 公元9年 D . 公元36年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汉光武帝刘秀是唯一一个同时拥有“定鼎(建国)帝王”与“中兴之君”两项头衔的皇帝。和他两个头衔相符合的历史事件是(    )
A . 西汉建立、文景之治 B . 西汉建立、大破匈奴 C . 东汉建立、光武中兴 D . 东汉建立、黄巾起义
以下文物或模型反映了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是(    )

A . 汉代讲经图 B . 陶院落(模型) C . 击鼓说唱俑 D . “汉并天下”瓦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