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点题库

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最活跃的都市是,人口已达到了百万。


淝水之战的作战双方是(   )
A . 东晋和西晋 B . 西晋和前秦 C . 东晋和前秦 D . 南朝和前秦
东汉末年,北方人民为了,开始南迁。后期,大批北方民众 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浪潮。 

某校七年级同学组织关于“中国古代经济文明”的专题学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
材料二 秦朝灵渠

材料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

请回答:

  1. (1)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在发展经济时已关注到什么问题?

  2. (2) 水利工程的修建推动农业发展。灵渠的兴修对当时经济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3. (3) 依据材料三找出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简要概括江南经济开发产生的影响。

  4. (4) 如果要了解更多的古代经济知识,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搜集资料?

下列地图所示现象对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

A . 促进了民族融合 B . 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 C . 完成了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D . 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
右图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    )


A . 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 . 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 .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 . 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政权林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鼎立示意图(图)

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徭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1. (1) 请写出三个政权的名称① , ② , ③

  2. (2) 写出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

  3.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4. (4) 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并简述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5. (5)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书•张骞传》:“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一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

材料三:“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史记》

材料四:“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农天下。”

﹣南朝《宋书》

请回答:

  1. (1) 指出材料一中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的依据。

  2. (2) 据材料二,指出张骞出使西域后开辟的连接东西方贸易通道的名称。

  3. (3) 比较材料三,四,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的变化。

  4. (4)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从材料三到材料四这种变化的原因。

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段。图中“?”处的政权应是( )

A . 北魏                    B . 西晋 C .  东汉     D . 三国
2015年2月,合肥、铜陵、芜湖当选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安徽上榜数并列全国第一。

  1. (1) 北宋庐州(今合肥市)人 ,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人称“包公”。

  2. (2) 梅根冶依靠(今铜陵)供应铜矿,是三国时期最大的冶铸中心之一。

  3. (3) 芜湖创立者汤鹏,其作品既神似国画又富有立体感。

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段。图中①②③代表的朝代分别是( )

A . 蜀  东晋  金 B . 东汉  南宋  隋 C . 蜀  东晋  隋 D . 蜀  西夏  元
2014年1月,在浙江省永康市发现一处东汉末年古墓群,墓室的形制与北方同期的汉墓相同。出现这一现象的历史背景是(    )

A . 墓葬文化南北一致 B . 经济重心向南转移 C . 南方商品经济繁荣 D . 北方人口向南迁移
以时序为基础,容易理解历史发展模式,容易理清历史发展脉络。下列朝代更替,正确的(    )

A . 西汉一东汉一三国—南北朝 B . 两汉―三国二两晋―南北朝 C . 两汉—两晋—南北朝一隋唐 D . 两汉一宋一齐一梁一陈一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晋建国初期,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

材料二: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晋书·刘元海载记》

  1. (1) 西晋初年为什么要恢复分封制,大封同姓为王?这种做法造成了怎样的不利局面?

  2. (2) 材料二中的“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传》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八十七《晋纪九》

  1. (1) 材料一人名中蕴含了丰富的时代信息,据此你可以推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引发了急剧的社会变革,由此导致了当时思想领域怎样的局面?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君治秦”的历史作用。
  3. (3) 材料三反映了西晋末年怎样的历史现象?该现象对我国以后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 (4)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下列关于南朝统治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B . 城都在洛阳 C . 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D . 梁武帝时,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
现如今,我国南方经济发展要远远超过北方经济发展的程度。早在魏晋南北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就得到了开发,江南地区的开发得益于(    )
A . 优越的自然条件 B . 人口的大量迁徙 C . 统治者的措施 D . 稳定的社会环境
秦汉时期全国经济重心是(    )
A . 长江流域 B . 黄河流域 C . 渭河流域 D . 淮河流域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泰。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栗和泰均发现于中国。

——部编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材料二  如图

图片_x0020_100009

材料三  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一副对联描写都江堰∶"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

材料四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1. (1) 根据所学知识,请写出材料一中"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的遗址代表。(南北方各写一例)
  2. (2) 材料二中两图反映了春秋时期,农业发展的两项重要技术,它们分别是什么?它们的出现对当时社会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3. (3) 都江堰的建成反映了政府重视农业发展的哪一方面内容?材料三中的"此公"是谁?根据材料,请概括都江堰对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
  4. (4) 根据所学知识,请分析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某学习小组围绕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开展主题探究学习,设计如下表格,适合① 和②两处的选项是(   )

结论

政权分立

史实

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家具传入中原,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惯

A . 开放交流;东晋 B . 开放交流;前秦 C . 民族交融;东晋 D . 民族交融;北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