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沁园春长沙 知识点题库

下面对《沁园春·长沙》和《相信未来》中有关诗句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独立”一词凸显了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和不凡气概;“湘江北去”一方面写出了江水的流向,另一方面也衬托出词人故地重游时的“逝者如斯”的怅然。 B .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通过对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发问,表现出词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C .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诗歌选用了“蜘蛛网”“炉台”“灰烬”“余烟”等带有灰暗色彩的意象,象征式地描绘了一个荒芜、穷困、艰难的时代,表达了一种迷惘、失望的情感。 D .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把“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把“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体现了诗人对自我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对光明必将战胜黑暗的信心。
《沁园春·长沙》中“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用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这种手法古诗中经常采用,下面古诗没用使用象征手法的一项是(   )

A .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B .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C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D .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百舸争流。(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读书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故事。 B . 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指点江山 , 心情澎湃。 C . 有些心情浮躁的人,每当听到一些顺耳的话,不管是外交辞令还是真心赞许,马上就变得非常“灿烂”,飘飘然忘乎所以 D . 老人虽已七十多岁,但老当益壮,身板硬朗,手脚麻利,做起事来劲头十足,称得上年富力强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沁园春·长沙》的上阕毛.泽东叩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阕他用“”作了有力回答。

②易水送别一段,高渐离击筑时,“荆轲和而歌,”。

③《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不怕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然而还是不料,也不信竟有如此下劣凶残的事情发生,并进一步反问 “?”表达了沉痛之情。

④李璟在《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一词下阕写主人公登上高楼眺望,“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追忆往事,而以“”一句,把上下阕贯串起来。

②情如水清爽,《再别康桥》中用得最多的一个意象是水,水清如明镜,包容着水上的一切:“”成了“”,荡漾在诗人心头,也荡漾在读者心头。

③《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司马迁《史记.荆轲刺秦王》)

③撑一支长篙,。(徐志摩《再别康桥》)

④君子坦荡荡,。(《论语》)

⑤荆轲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司马迁《史记.荆轲刺秦王》)

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⑦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走尽这雨巷。(戴望舒《雨巷》)

⑧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沁园春·长沙》中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

②《再别康桥》中点明作者寻梦归来后放声高歌,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诗句是“”。

③《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

毛主席在他的代表作品《沁园春•雪》中列举了中国历史上五位著名君主,其顺序为(    )

A . 刘彻  李世民  嬴政  赵匡胤  铁木真 B . 嬴政  刘彻  李世民  赵匡胤  铁木真 C . 嬴政  刘邦  李世民  赵匡胤  忽必烈 D . 刘邦  嬴政  赵匡胤  李世民  忽必烈
下面一首《沁园春》上阙打乱了顺序,排列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蹭蹬归来,闭门独坐,赢得穷吟诗句清

②费十年灯火,读书读史,四方奔走,求利求名。

③夫诗者,皆吾侬平日,愁叹之声。

④一曲狂歌,有百余言,说尽一生。(《沁园春》戴复古 )

A . ②④①③ B . ③①②④ C . ④②①③ D . ②③①④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沁园春

陈维菘

题徐渭文《钟山梅花图》,同云臣、南耕、京少赋。

十万琼枝,矫若银虬,翩如玉鲸。正困不胜烟,香浮南内;娇偏怯雨,影落西清。夹岸亭台,接天歌板,十四楼中乐太平。谁争赏?有珠珰贵戚,玉佩公卿。

如今潮打孤城,只商女船头月自明。叹一夜啼乌,落花有恨;五陵石马,流水无声。寻去疑无,看来似梦,一幅生绡泪写成。携此卷,伴水天闲话,江海余生。

  1. (1) 词人从哪些方面来写“梅”的?结合上阙进行概括。

  2. (2) 下阙“如今潮打孤城,只商女船头月自明。”化用了前人哪两句诗?

  3. (3) 分析下阙词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下面一首《沁园春》上阙打乱了顺序,排列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 蹭蹬归来,闭门独坐,赢得穷吟诗句清。

② 费十年灯火,读书读史,四方奔走,求利求名。

③ 夫诗者,皆吾侬平日,愁叹之声。

④ 一曲狂歌,有百余言,说尽一生。

A . ②④①③ B . ④②①③ C . ③①②④ D . ②③①④
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A . 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以及对青年时代生活的回忆,作者表达了乐观主义精神和豪情壮志。 B . 全词动静有度,张弛有致;上片湘江秋景表现得逍遥自在,下片由轻松悠闲转而气势磅礴。 C . “万”“百”大数值虚数,“遍”“尽”“透”等极致性副词的使用体现出现实主义情怀。 D . 本词写秋不落悲秋俗套,慷慨激昂,因为作者笔下秋天的壮丽、大气和其豪迈气概相吻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敢烦执事。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 许君焦、瑕,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 (1) 下列关于文中划线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 缒而出”“既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济而夕设版焉”中划线的字“夜”“东”“西”“朝”都是名词用作状语。 B . “敢烦执事”“焉用亡郑陪邻”“阙秦利晋”中划线的“以”字都是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C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中划线的“以为”“东道主”“行李”在句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都有所不同。 D . “若郑而有益于君”“越国以远”“阙秦以晋”中划线的字“亡”“鄙”“利”都是使动用法。
  2. (2) 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主谓倒装句) B . 邻之厚,君之薄也(判断句) C .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被动句) D .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3. (3) 下列关于句中划线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围郑:侯、伯,指爵位。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分封,诸侯有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等级。 B . 箕踞以骂曰:箕踞,两脚张开而坐,是一种不敬的坐态。古人席地而坐,臀部紧挨着脚后跟,相当于跪坐。 C .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边担任警卫的人。乘,指四匹马拉的车。 D . 既祖,取道: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古人很重视祭祀,如君主会祭社(谷神)稷(土神)。
  4. (4) 下列关于《沁园春·长沙》一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的开头就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百侣同游的情境:寒秋时节,诗人独自站在橘子洲头,凝望着脚下的湘江水滚滚北去。 B . 本词用一个“看”字,总领七句诗,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也寄寓着诗人追求自由和解放的火热的革命情怀。 C . 词的下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可以说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图画。 D .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以设问结尾,表现了革命者雄姿英发的豪迈气概,实际上也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

刘克庄①

一卷《阴符》,二石硬弓,百斤宝刀。更玉花骢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醉墨龙跳。牛角书生,虬须豪客 , 谈笑皆堪折简招。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

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怅燕然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老去胸中,有些磊块 , 歌罢犹须著酒浇。休休也,但帽边鬓改,镜里颜凋。

【注】①刘克庄:南宋词人,其词继承了辛弃疾的爱国主义传统及豪放风格。②骢,音cōng,青臼杂毛的马,今名菊花青马。③牛角书生:用隋末英雄李密少年时牛背上读书遇权臣杨素事。虬髯豪客:用虬髯客张仲坚遇李靖,折服于李世民事。④燕然:即燕然山。《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干余里,臀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⑤磊块:一作垒块,《世说新语·任诞篇》云:“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1. (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词的上片塑造了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形象。起首三句表现了主人公精通韬略,武艺高强。“乌丝阑展,醉墨龙跳。”形容主人公展开绢素,任意挥毫,其书法矫健有力,有如蛟龙跳跃。 B . “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用典抒情。“请缨”语本《汉书·终军传》:“(终)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阕下。”这里借此典故,抒发了词人矢志报国,立功塞外的豪情壮志。 C . “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与“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样都运用间接抒情的手法,在词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D . “怅”字统领后面四句,写出了词人未能出击强敌、勒石纪功而草草南归的歉疚之情和北望长安而不得见的怅惘之意。 E . 词的下片语气陡转,充满了时代悲凉与家国身世的感慨,表达了词人功名未就、报国无门的忧愤之情。
  2. (2) 刘克序此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抒情方式、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等方面都有相同相似之处,请你就三个方面谈一淡。
下面是根据高一课文的内容拟定的一副对联的上(下)联,请你根据课文内容,任选两幅,拟写出上(下)联。

①上联:忆峥嵘岁月,意气少年,昔日同来指点;

下联:。(《沁园春长沙》)

②上联:处世应当留美德;

下联:。(《鸿门宴》)

③上联:

下联:惨象终于要曝光。(《记念刘和珍君》)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几句词的正常语序应当是    (    )
A . 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 B . 湘江北去,独立寒秋,橘子洲头。 C . 橘子洲头,寒秋独立,湘江北去。 D . 寒秋,橘子洲头独立,湘江北去。
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扩写“鹰击长空”,要求所写语句符合表达方式的特点,每题字数不得超过40字。
  1. (1) 用描写的方式扩展。(要求:能反映出事物的具体情形,如形、声、色、动态等。)
  2. (2) 用议论的方式扩展。(要求:有观点,有分析判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新诗与旧诗,是中国诗坛的两朵鲜花,两者相互关联、不可割裂,本应并肩携手,共创中国诗歌的辉煌前程,但可惜两者间似乎一直存在深沟高垒,不由得令人感慨万端。

    诗歌作为一门艺术,当然有新旧之别。但新旧之分仅是从时间、内容与形式上做出的区分,并不代表质量、成就的高低之别。新的作品好,旧的作品未必不佳,有许多艺术形式与艺术品,所历年代越久,价值反倒越高。艺术不是时装,不能以追新逐奇来掩饰内中的空虚。简单的线性进化思想并不足以概括艺术的发展。艺术作用于人类的灵魂,因此,触动心弦、深入人心才是它的价值所在。唯有将人类的体验深化、升华,清晰准确地予以美的表达,给人以无穷启迪的艺术,才永远是新的、伟大的、不朽的艺术。

    新诗、旧诗皆是诗。旧诗中有不少宣扬封建落后思想的作品,这是需要我们加以摒弃的。但另一方面,它又有许多风清骨峻、思精韵美的流芳之作,有许多感时忧国、魂牵中华的灿烂篇章,怎么能将其一笔勾销而全盘否定呢?如果以相同的标准来衡量新诗,同样不也是精品稀少,而多为应时应景、歌功颂德、肤浅跟风之作吗?

    若说诗歌是人类文化的无价珍宝,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那么这珍宝和明珠是由旧诗、新诗共同组成的。倘若说中国曾是诗的国度,那么这诗指的主要是旧诗而非新诗。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近百年来,旧诗被放逐得太久,被不加分析地排斥得太厉害,已到了该重新认识它的时候。

    新诗与旧诗须要结盟。新诗、旧诗相互以自己的意趣与标准去评价不同的东西,不是致力于求同存异、互相学习,而是希望以已驭人,让别人来归顺自己,这都是不可取的。诗歌的天地大得很,与其独演独舞,何如联手共舞?新诗、旧诗联盟,绝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大于二,大于三。

    从实际来说,只须将现今散落在民间的旧诗词组织、刊物吸引、纳入文联、作协或诗歌学会,给予他们同等的政治待遇、经济资助,帮助他们更好地存活成长,就可以大大增强诗歌的创作力量。同时,积极开展相互间的沟通交流和深度对话,在交流中不断消除分歧,增进融通。总之,对新诗、旧诗要一视同仁,不能怀抱歧视与偏见而区别对待。

    新诗、旧诗要互相学习。具体来说,新诗可以向旧诗学习其严谨、简洁、精练,学习其重音韵、重意境、音调铿锵、朗朗上口、易记易流传。旧诗可以向新诗学习其自由无拘、求新求变、永不满足、永远探索的精神。新诗、旧诗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只要能打消人为芥蒂,相互学习,博采众长,一定能接续《诗经》传统,彰显汉语音、形、义的内部特质和精妙关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诗歌审美言志、表情达意的深刻内涵,推动中国诗歌进一步发展。

    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想要让旧体诗词重新振兴,与新诗一道发展,除了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外,每个写诗爱诗和关注诗歌命运的人都应尽己之力,献计献策,去接续文脉,创造佳构。最根本的是要写出音韵铿锵、神足意满、打动人心、能传之久远的诗来,“让金子般的诗句出现”,就一定能迎来诗歌繁荣昌盛的美好明天。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新诗与旧诗的关系及现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新诗与旧诗本应该是密不可分的,因为两者相互关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B . 新诗与旧诗有着本质的联系,但近百年来我国注重发展新诗,对旧诗不加分析地排斥。 C . 新诗、旧诗同属诗歌艺术,二者只有内容、形式的新旧区别,没有质量、成就的高低。 D . 新诗、旧诗在当今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彼此想以己驭人,衡量标准不一。
  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 新诗、旧诗本应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但二者之间似乎一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B . 诗歌作为一门艺术,它的价值就在于能触动人的灵魂、深入人心。所以新诗不必注重形式和内容,发扬其自由无拘、求新求变、永远探索的精神即可。 C . 旧体诗要想在新时代有所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写出有思想内涵、能触动心弦、符合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作品。 D . 新诗、旧诗是中国诗坛的两朵鲜花,可惜二者现在没有一道发展,令人感慨。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作者认为旧体诗中有部分作品思想内容不健康,宣扬封建落后思想,这些都需要摒弃。但新诗也须学习旧体诗的严谨、简洁、精练等特点。 B . 作者认为旧诗才是人类文化的珍宝、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因此在写作新诗时勿忘继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重视中华民族独有的审美取向。 C . 诗歌的发展天地大得很,新诗与旧诗应该“共舞”,对此作者满怀期待,希望彼此之间能求同存异,互相学习。 D . 对于新诗与旧诗的结盟,目前具体的措施是把民间旧诗词组织等纳入正式机构内,提高他们的待遇,积极开展沟通交流、深度对话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