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点题库

《荀子·君道》写到:“墙之外,目不见也;理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 . 推行郡县制度,加强地方控制 B . 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C . 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 . 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三国志》载:“景元元年(260年)蜀领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魏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有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吴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三十万。”材料中的史实对三国魏晋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

A . 有利于南北方人口的均衡发展 B . 促进了成都平原和太湖流域的开发 C . 奠定了魏晋统一的经济基础 D . 有利于三国鼎立的对峙局面的形成
秦朝郡县制是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主要是由于

A . 郡县官吏必须由上一级任命并对上一级负责 B . 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 . 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 . 郡县完全由皇帝和中央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 . 体现三省分权制 B . 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 . 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 .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下表是小明阅读岳飞(1103-1141年)《满江红》后的解注,其中较恰当的是

A . ①元灭宋 B . ②女真人 C . ③蒙古人 D . ④东北地区
《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A . 严格的等级关系 B . 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C . 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 . 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     )

A . 国家安定,民生改善 B . 文化繁荣,经济昌盛 C . 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D . 国家强盛,疆域广阔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 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维基百科》

材料二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然而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欧洲文明向前发展了。宋代文明深深的影响了世界。

——日本宋史学家宫崎市定

材料三  科举制度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宋太宗时在科举考试中开始使用糊名法。(糊名法在当今中国各类考试中仍普遍使用。)明清时八股文是一种简单且良好的文章格式,采用这种方式来写文章,思维缜密,格式严整;但它一意代圣贤立言,远离现实。科举制度在1905年废止。在科举的存废和利弊上,不同学者观点不一。

①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顾炎武

②科举虽然不好,但是没有科举,那个时代更坏!

——《疯狂的科举》潘剑冰

③就耳目所睹记,语言文章之工,合于逻辑者,无有逾于八股文者也!

——钱基博

材料四  钱钟书曾说: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

——都数得到宋代。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我们的教科书一直说宋代是个“积贫积弱”的时期。“贫”指国力、财政上面的贫乏困窘;“弱”指在对外竞争,特别是军事竞争中力量薄弱。

——摘编自邓小南《宋朝:一个矛盾的时代》

  1. (1) 据材料一,指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在宋朝经济发展方面各有什么表现?

  2. (2) 据上述材料,从文明史的角度,概括说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3. (3) 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若请你评价科举制度,您会更注重材料三中的哪种主张?请结合中国历史史实和学术研究扼要展开?(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4. (4) 材料四中两位学者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这与“宋代是个‘积贫积弱’时期”的观点是否矛盾?说明理由?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 .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 .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 .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 .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秦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官印制度,在少府设置了专门掌管印章制度的“符节令丞”,规定玉玺为皇帝独有。这些现象反映了(   )

A . 官印制度意义重大 B . 宗法制的弱化 C .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 . 政治制度体系完备
西汉丞相公孙弘在自己的府邸里建造“客馆”,以招揽才学之士。公孙弘去世后,“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麓继踵为丞相,自蔡至庆,承相府客馆丘虚而已。至贺、屈麓时,坏以为马厩、车库、奴脾(婢)室矣!”这段材料客观上反映出了(    )

A . 中央与地方斗争激烈 B . 西汉时丞相更替频繁 C . 丞相有任免官员权力 D . 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
夏商时期,都、邑的数量很少,到了周朝则数量大增,呈现出星罗棋布的状态。商代的甲骨文目前仅集中出现于殷墟一地,而周朝的青铜器铭文则遍布四面八方。材料可反映出周朝文明的特点是(  )

A . 开放扩散 B . 等级森严 C . 贵贱有序 D . 自成体系
传国玉玺是王朝宫廷珍宝,国之重器,由秦始皇下令镌造,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自秦以后,玉玺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五代时消失于战乱中,虽历代不懈搜寻,但最终还是下落不明。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在于(    )

A . 证明皇位正统合法 B . 体现皇权独尊地位 C . 保证皇位世代永续 D . 震慑分裂势力
《史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这段材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 . 楚庄王图谋周朝镇国之宝 B . 诸侯争霸斗争激烈 C . 王室衰微,分封制开始瓦解 D . 西周青铜铸造水平高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伤害农民,被检察院(御史)柳范弹劾。李世民责备亲王府秘书长(长史)权万纪,责怪他未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柳范说:“房玄龄还不能阻止陛下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李世民大怒回宫,后发现自己理屈,马上再出来召见嘉勉,这反映出(    )
A . 唐代监察机制完备 B . 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 C . 唐代谏议制度形成 D . 三省六部制下君主权力被有限制约
秦朝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被称为“千古创论”。郡县制(     )
A . 开始出现于秦朝建立 B . 终于汉初分封王国 C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 便于扩大秦朝的版图
一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大夫、不更、簪褭、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请问,这题算数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哪项特色(    )
A . 年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 B . 古代中国人特殊的数学观念 C . 个人的地位由猎鹿活动决定 D . 不同爵位者的分配权利差异
“长兄如父,长嫂如母”这一传统说法,是受到下列哪一制度的影响(  )
A . 世袭制 B . 分封制 C . 宗法制 D . 皇帝制
先秦时期今山东大体分属齐鲁两国,齐国是以淄博为国都,领有今山东以东的大片土地;鲁国是以曲阜为国都,领有山东以西的小块土地,故后世称山东为“齐鲁之邦”,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 . 鲁国的面积比齐国大 B . 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C . 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 D .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诗经•我将》:“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材料反映出西周时期(   )
A . 大兴礼乐加强集权 B .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 . 家国一体局面形成 D . 宗法观念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