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识点题库

下列各项制度中,属于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沿用并发展的是

A . 刺史制、封国制 B . 三省制、封国制 C . 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D . 一省制、刺史制
下列关于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各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A . 分散相权,加强中央集权 B . 以后历朝基本沿袭的政治制度 C . 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 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王沔(音mian,三声),字楚望,齐州人。……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此段文字中的王沔应该是 

A . 汉朝人 B . 唐朝人 C . 宋朝人 D . 清朝人
学者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指出:“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

A . 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B . 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 . 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D . 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秦汉时期,经常使用的礼仪是朝礼,朝礼又称朝仪,是臣子朝见君王的礼仪,用以“明君臣之义”。朝礼所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 . 形成君臣等级 B . 确立皇权至上 C . 保证皇位世袭 D . 维护君主专制
《全球通史》:“最终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材料所说的“这一制度”是指

A . 太学制度   B . 察举制   C . 九品中正制  D . 科举制
“(宋)国初未尝务虚外郡以实京师。……虽创方镇专赋之弊,以天下留州钱物尽名系省,然非尽取之也。故边将皆养士足以得死力,用间足以得敌情,以居则安,以动则胜,此可谓富之以财矣。”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 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监控趋向松弛  B .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C . 分权基础上的集权消除边疆隐患   D . 集权制度下的地方自主维护统一
“这种权力的三分以及高官们在各自机构内分享领导权的做法,确保了皇帝以下高层官僚的分权和制约。”费正清的这段话主要评价(   )

A . 三省六部制 B . 行省制 C . 内阁制 D . 军机处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开皇初年,隋文帝力矫北周末年“用法深重”“诛杀无度”的弊政,命高颍、郑译、杨素、裴政等修订刑律。……废除了前代的枭首、轘裂及鞭刑,还废除了大棒、束杖、丰辐、鞵底、压踝、杖桄等讯囚醅法。民有枉屈,县若不理,可以逐级上诉至朝廷,凡属死罪,都应上报朝廷,“三奏而后决”,以昭慎重。开皇三年,隋文帝根据刑部的奏报,认为犯罪人数还很多,乃因刑律太严。命苏威、牛弘等再定新律,删去死罪八十一条、沆罪(流放的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等罪一千多条,从此“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刑律改革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文帝刑律改革的意义。

一个民族或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对于相应的地域或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有深刻的影响。“祖宗之法”是中国传统儒家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西方的“政怡文化”则呈现不同的特点:

材料一 宋太宗在即位诏书中说:“先立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之为创,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宋代士大夫们在谈及国家的政治取向、制度原则时,经常与“祖宗之法”联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祖宗之法”就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两宋对于“祖宗之法”的强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宋代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权力机构的分立与集中,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乃至赵宋王朝的兴与衰,处处都会遇到所谓“祖宗之法”的问题。

——摘编自陈苏镇主编《中国古代政泊文化研究》

材料二     英国政治变革大事记

年代

事    件

1688年

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专制王权

1689年

通过《权利法案》,限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18世纪初期

通过《王位继承法》、《三年法案》进一步约束王权

18世纪中期

逐步形成责任内阁制和两党制,英国君主立宪制进一步发展

1832年

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

1867年

英国议会改革,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

1884年

英国议会改革,农村工人和矿工获得选举权

──根据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整理

材料三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而按照自己的理想假托先王的言行写出来的宣传作品,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改革。康有为以此证明孔子也是一位维新派,并打着孔子托古改制的旗号要求进行社会改革。康有为认为,事情是向前发展的,远的、旧的必将败亡,近的、新的终将兴起,因此,就要变法维新。这样,康有为的孔子改制理论就冲击了遵守旧法、恪守祖训的顽固派。

──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1. (1) 据材料一,说出你如何认识宋朝这种特别重视“祖宗之法”的政治取向?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实现政治变革进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的政治思想在美国的延伸”这一观点体现在美国哪些制度上?

  3. (3) 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康有为对待“祖宗之法”的看法。简要评论这些看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管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材料三

从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摘编自齐秀生《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2. (2) 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在当时的主要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

西汉后期大臣王嘉称赞汉文帝时,“吏居官者或长子孙,以官为氏,仓氏、库氏则仓库吏之后也。其二千石长吏亦安官乐职,然后上下相望,莫有苟且之意。”东汉初年大臣朱浮也赞叹其时的做法“吏皆积久,养老于官,至名子孙,因为氏姓。”这主要体现了汉文帝时期(   )

A . 宗法与皇权结合促进了国力强盛 B . 官僚队伍的稳定增强了中央权威 C . 官吏任用制度化形成良好的吏治 D . 官员久任其职推动国家长治久安
欧阳修这样描述一位官员的言行:“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这位北宋官员应该是(  )

A . 通判 B . 枢密使 C . 三司使 D . 转运使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    )

A . 削弱皇权 B . 缩小地方权限 C . 加强皇权 D . 扩大地方权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根据汉律,郡国都必须向朝廷贡纳当地的土特产,由于交通不便,这些贡品的运输成本很高,采购、保存十分繁杂,甚至存在各地商贾乘机哄抬物价的情况。(武帝时)桑弘羊(前152年一前80年)提出了均输的办法,规定所有贡品均按照当地市价,由政府统一采购,然后由官办的运输机构运往其他不出产此类物品的地区高价出售。朝廷在大农丞之下设立均输令,各地设均输官,建立起一个由中央统一管理的国营商业网络。在大力推广均输法的同时,桑弘羊还配套采取了平准法,由国家来控制全国的物资和买卖,以平衡物价,它与均输相辅相成,成为中央政府控制市场、从流通领域获取利益的重要工具。均输与平准,两者互相配合,构成国营商业的统一体系。

——摘编自吴晓波《跌荡一百年》(下卷)

  1. (1) 据材料概括指出桑弘羊改革措施的特点。

  2.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改革措施的影响。

《资治通鉴唐记》记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这说明(    )

A . 唐朝矛盾错综复杂,难以决断 B . 权力部门相互掣肘,效率较低 C . 决策程序过于死板,制约皇权 D . 政治制度弊端严重,决策艰难
下图为大运河的开凿,下列选项与之所起的历史作用最接近的是(    )

A . 隋朝创立科举制 B . 唐朝设立节度使 C . 隋唐确立完善三省六部制 D . 元朝设中书省替代三省
据史书记载,汉高祖在位12年,丞相仅1人;惠帝在位7年,丞相3人;文帝在位23年,丞相5人。唐太宗在位23年,宰相29人;武后掌政共21年,宰相78人;玄宗在位43年,宰相34人。由此可见,唐朝宰相人数变化原因在于(    )

A . 皇帝刻意加强宰相职权 B . 世家大族垄断高官职衔 C . 科举考试扩大统治基础 D . 围绕分割相权调整官制
宋初,“艺祖有天下,首置诸州通判,以朝官以上充,实使督察方镇”。北宋真宗以后,通判因“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南宋时期,更是每况愈下,通判对知州“知享平分之乐,而不能为关决之助”。这说明宋朝通判(    )
A . 行政地位在逐渐降低 B . 监察职能在逐渐减弱 C . 兼具监察和行政功能 D . 加强了宋朝中央集权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此记载反映了汉武帝推行(    )
A . 分封制 B . 郡县制 C . 郡国并行制度 D . 推恩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