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辛亥革命 知识点题库

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 . 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B . 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 . 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 . 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这一材料反映了

A . 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 . 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C . 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 . 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社会变化
下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


A . 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B . 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C . 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D . 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一个民族在经历落后的痛楚后,往往会向先进的民族与国家学习。根据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三     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摘编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四     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的讨论,主张废除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成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1. (1)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改造中国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 (2) 结合材料三与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什么?

  3. (3) 结合材料四与所学知识,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

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百日维新模式——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 B . 孙中山模式——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C . 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 D . 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
梁启超评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倘使我国约法将国会之弹劾与政府之解散权对立,则议员亦何至漫无忌惮以滥用其权力!苟滥用者则政府亦依法解散之耳,有何奇异!不幸而约法缺此规定,议员遂藉为护身符横行无忌,……而解散则又违法,然则此非政府之罪,实法律之罪也。”他在此评论的是( )

A . 约法之弊与政治乱象的关系 B . 立法权与司法权的矛盾 C . 维新派与共和派的权力之争 D . 议员的素质与滥用权力问题
《大公报》记者撰文:“今年之新年,只可谓官国二年,不当谓民国二年”,“然以各人心理中观之,民国一新年,国民一新年,彼此各一心理,彼此各一新年,则固未尝有两也”。这体现了(   )

A . 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B . 农耕文明影响深远 C . 迷信思想根深蒂固 D . 官民冲突不可调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18世纪结束以前,英国已经建立了内阁制,君主只能通过大臣来统治。而大臣是议会成员并对议会负责的,这一体制强调议会和行政的联系,在一个主要方面与孟德斯鸠的原理是相反的。英国的宪法传统是强调“国会至上”的原则,国会是立法机关,国会至上也就是“国会立法至上”,其含义是“对国会的立法权限并无法律上的限制”。因此在英国,国会的立法权几乎无所限制,“英国国会除了把男人变成女人之外,还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

——摘自《浅析权力制的原则在美英法三国宪法与宪政中体现》

材料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政府组织大纲》原规定的是总统制,待临时大总统由孙中山让给袁世凯之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即改为内阁制,以便架空袁世凯,通过国民党在议会中的多数,保证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民初的国会,虽然热热闹闹,但无论是国民党还是进步党,关心的重点不是协商妥协,为民国制定一个新宪法和新制度,而是忙于党争,打击对方的势力,扩充自己的权力。李剑农指出:“从唐内阁到赵内阁,同盟会派的人只恨内阁不能全操入己党手中,以为还是党势太弱,极力扩张党势;非同盟会派的党人,也深感内阁不能全落入同盟会派的手中,一方面权力反对政党内阁之说,一方面也极力造党与之相抗。”

——摘自《辛亥后民初的制度转型败因探讨》

  1. (1) 报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政治机构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英国形成“国会至上”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后内阁制形成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和英国国会的不同点。

“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B .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 C . 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 D . 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法国史学家波米昂说过这样一段话:“革命……摆脱了它的意识形态光环。它不再表示一个社会的总体转变,不再代表一种将所有以往历史都视作毫无意义的普遍更新,不再具有一种从零出发彻底改变世界的含义。一场革命也不再被认为必须是一种充满暴力、宏大场面或悲壮性质的骚动、冲突,它常常是静静的、历时长久的。”以下历史事件中符合这种“革命”定义的有(    )

①辛亥革命          ②十月革命     ③工业革命         ④邓.小平改革开放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③④ D .
《全球通史》评价:“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事实面前土崩瓦解。”材料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包括(    )

①深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

②向西方学习进程缓慢

③照搬西方体制

④民族资本主义孱弱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
A . 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 . 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 . 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 .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孙中山在解除临时大总统时表示“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将此作为“效力”的方向。黄兴也曾表示“吾党……以后当纯带一种建设性质”。这些主张(    )
A . 对民国形势的评判过于乐观 B . 直指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 C . 加速了国内和平时期的到来 D . 指明了民主革命的新方向
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 “美国式”的共和国政府,主要是因为(  )
A . 临时政府是在美国的支持下建立的 B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宪法 C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 . 临时政府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914年出版的《单级国文教科书》第八册记载辛亥革命如下:“我国革命之役,起于辛亥之秋,不久临时政府成立。清廷遣使议和,历时未决,内阁总理袁世凯调停期间,隆裕太后及宣统帝遂逊位让国。临时政府迁于北京。国民以袁世凯有大功,更举为临时大总统。翌年十月国会选举正式总统,袁世凯当选。政府改组,列邦承认,我国基础由是始定。”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描述(    )
A . 全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 B . 突出了革命党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C . 有利于时人正确地认识辛亥革命 D . 为巩固袁世凯专制统治提供支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不过逐渐出现的一些变化,促使贵族在城市政治生活中向平民做些让步,当然这种让步也是审慎的。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十二铜表法

——这大概是刻在12块青铜牌上的法规,竖立在广场上——就表现出一种新的精神。——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

材料二:

时间国家法律文件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1787年美国《1878年宪法》

1875年法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差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 (1) 据材料一,指出十二铜表法在罗马法中的历史地位。并分析说明它“新的精神”。
  2. (2) 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任选一个法律文件,说明其核心内容及对该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3. (3) 依据材料三,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20世纪初叶,出版于上海的某论著说:“有起死回生,还魂返魄,出十八层地狱,升三十三天堂,郁郁勃勃,莽莽苍苍,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呼天吁地,破颡裂喉,以鸣于我同胞前曰: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上述言论意在(    )
A . 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振奋国民精神 B . 再举斗争旗帜,掀起“二次革命” C . 呼呼以革命方式唤起“亚洲觉醒” D . 说明以上书请愿办法改革政治行不通
蔡元培曾撰写过这样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悼念的是(    )
A . 孙中山 B . 宋教仁 C . 陈独秀 D . 鲁迅
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古今中外历史上,民生问题都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1924年孙中山《建国纲领》

材料三:农民占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改善他们的生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邓.小平在1987年指出:“农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在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

——《邓.小平文选》第3卷

材料四:在罗斯福实行“新政”时期,1933年成立的田纳西流域工程管理局,利用美国政府提供的投资,招收大批失业工人,兴建水坝、水电站,发展航运,结果建成了大型的水电站和完整的航运系统,下图是正在建设中田纳西河流域16座水坝中的一座——瓦茨沙洲水坝。

  1. (1) 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主要措施与内容是什么?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4. (4) 扩大就业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材料四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哪一方面的主要内容?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鸦片战争不只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的东方的胜利。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迁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modemity)和“传统”(tradition)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①民主化、法制化。

②工业化、市场化。

③科学化……

——摘自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

材料三: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两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1. (1) 材料一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民主化、法制化方面的具体表现。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