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解放战争 知识点题库

下面是蒋介石给毛.泽东的电报内容:“延安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对这封电报解读准确的是(  )

A . 当时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B . 后来毛.泽东亲赴重庆举行谈判 C . 蒋介石释放和平善意,避免内战 D . 当时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军事上占优势
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

A . 国民革命时期 B . 土地革命时期 C . 抗日战争时期 D . 解放战争时期
下列事件属于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是
①虎门销烟 ②淞沪会战 ③辽沈战役 ④百团大战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1947年底,中共中央在杨家沟开会,毛.泽东说:“20年来未解决的革命力量在斗争中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局面开展,胜利可期。”这里的“局面”是指

A . 重庆和谈,争取民主 B . 土地革命,争取民意 C . 三军并进,两翼作战 D . 三大战役,胜利可期
抗战胜利后初期,国内政治斗争的核心内容包括
①和平民主建国      ②社会主义革命      ③改组国民政府    ④人民军队合法化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③④ D . ②③④
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1943年出版)一书说,近百年来中国人“因为学西洋的文化,而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外国文学的奴隶”,“中国国民对于西洋的文化由拒绝而屈服,对于固有文化,由自大而自卑。屈服转为笃信,信其所至,自认为某一外国学说的忠实信徒;自卑转为自艾,极其所至,忍心侮蔑我们中国的固有文化遗产”。这说明蒋介石出版该书目的之一在于

A . 以自由主义反对民族主义 B . 以民族主义反对共产主义 C . 以共产主义反对自由主义 D . 以自由主义反对帝国主义

下图为漫画《沉重的铁锤连续地打在蒋介石的脊骨上》,图中三个铁锤分别指刘邓、陈谢和陈粟,这幅漫画所反映的事件意义在于

A . 彻底消灭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B . 粉碎了蒋介石消灭共.产.党的阴谋 C . 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D . 鼓舞解放区军民团结抗敌的斗志

在西方世界日益关注中国的过程中,《时代》周刊是最典型的代表。下图是1949年毛.泽东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的图片,毛.泽东能够成为备受关注的《时代》周刊人物的原因主要是

A . 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引发中国社会巨变 B . 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振兴 C . 开创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揭开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D .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以新的形象出现在世界舞台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

A . 千里挺进大别山 B . 百万雄师过长江 C . 挺进大西南 D . 挥师大西北
报纸既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下图报道《解放南京》头条新闻对当时民主革命的影响是(   )

A . 揭开了战略反攻的伟大序幕 B . 宣告国民党政府统治被推翻 C . 表明国民党军队被彻底消灭 D . 标志着福建省获得完全的解放
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给杜鲁门的信中说:“中国内政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也是无可避免的。”最能验证这句话的史实是(    )

A . 国民党统治区物价飞涨 B . 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C . 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民主运动高涨 D . 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下列事件与“妥协”相距甚远的是(    )
A .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B .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 . 1945年国共《双十协定》 D . 1787年美国宪法
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这“三次高潮”的相同点是(    )
A . 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 B . 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 C . 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 D . 革命对象与领导阶级
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二者都在实践中极大地推动了民主化进程
某电视台曾经采访了山东莱东县农民唐和恩老人。在他使用过的一节竹棍上,刻着他在解放战争时期支援前线所经过的路线:莱东—平度—临淄—蒙阴—临沂—徐州—萧县—宿县等地,包括了山东、江苏和安徽三省的有关城镇和村庄的地名。从以上路线可知,老人家参加的是(   )
A . B . C . D .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
A . 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B . 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C . 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 . 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
1947年8月21日,毛.泽东兴高采烈地致电各战略区领导人:“由于以上各项行动及陕北胜 利已使并将使南线各敌处于被动地位,我之战略局势大为改善。”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局势 大为改善”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 战略反攻的实施 B . 南线战场的转变 C . 国民政府的腐败 D . 陕北战场的胜利
毛.泽东是“正事写史,余事写诗”的诗人史学家和史学家诗人,他的诗反映了中国革命的艰难困苦和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历程,其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A . 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 B . 横渡长江,推翻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C . 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D .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隆重举行
如图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示意图,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时序是(   )

    ②

   ④

A . ①④③② B . ③②①④ C . ③①②④ D . ③②④①
如图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其中一次大规模的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战役,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

①该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

②结果是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③在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

④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