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知识点题库

2011年1月1日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2周年。它的发表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下列与它的内容不相符的是

A .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B . 建议海峡两岸首先实现三通 C . 决定停止对金门岛等岛屿的炮击 D . 主张两党实行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
2011年2月,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率团再次到台湾访问,与海基会及有关单位商谈合作事宜。海协会与海基会的交流活动始于

A .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B .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C . 两会商谈达成“九二共识” D . 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一国两制”构想的总体目标是为了    

A . 解决香港回归问题 B . 解决澳门回归问题 C . 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 . 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2009年11月10日,“台湾江苏周”暨首届台功经贸合作论坛在台北揭幕。此次江苏代表团访台,签订了年度双向旅游十万人次的合作计划,更带来突破三十亿美元的对台采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它为两岸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
②“一国两制”得到台湾民众的大力拥护
③海峡两岸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④合作共赢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回忆中关于香港问题达成协议时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这段话主要说明

A . 中国处理国际关系时坚持不妥协立场 B . 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崇高地位和威望 C .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越强,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动权就越大 D . 英国的霸权地位丧失
1982年2月邓.小平指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 “一个统一的中国”。这个观点表明(     )

A . 统一的前提是社会主义 B . 台湾问题的核心是一个中国 C . “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 D . 中国政府一定要解放台湾
香港大会堂旁边的皇后码头不算精美的建筑,它仅有的历史价值是从前港督赴港履新登岸宣誓的地方。1953年因填海工程已拆过一次,当时也没有什么异议。当港府在2012年为了扩大填海,打算再次拆除皇后码头,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强烈反对。年轻时可能在这里谈过恋爱;中环区的白领被上司责备或者奖赏,会到这里看海整理心情;也可能只是惨绿少年时代在这里毫无理由地发呆。更多的是家人亲友结婚时,在码头合影留念……。在拥挤的香港,码头这个角落始终宽阔地包容所有人。在香港出生成长打拼的这一代人,比上一代更看重香港是自己的家园。拆掉码头,意味着拆掉他们深爱的集体记忆。这表明(   )
A . 港人对过去英国殖民者的留念 B . “港人治港”并没有真正实现 C . “一国两制”有利于香港稳定 D . 港人对“自由港”的深深眷念
“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我现在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
A . 邓.小平提了“一国两制 B . 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 .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2008年12月15日,台湾海峡两岸直接“三通”变成现实。有人说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此前两岸关系发展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是(        )
A .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 . “一国两制”的提出 C . 海基会和海协会成立 D . “九二共识”的达成
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延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材料二  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材料三  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指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建立后,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简析上述方针和主张的影响。

  2. (2) 综上,请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所贯穿的主题。

宣传海报由于带有鲜明的时代主题、明确的政治方向而为后人所铭记。对下列两幅宣传海报的解读有误的是(    )

图1                         图2

A . 都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B . 反映了中国外交理念的变化 C . 图1加剧了两岸关系的紧张与对峙 D . 图2体现了当代世界的主题
《华盛顿邮报》资深副主编莱利·韦茅斯对蔡英文进行了专访。在采访中,韦茅斯两次提到“大陆(mainland)”,蔡英文始终用CHINA一词指代大陆。蔡英文还批评美国政府自1979年后“不公平地”将台湾定义为“政治实体”,宣称“我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主国家”。这说明了蔡英文当局(  )

A . 力图实现与美国平起平坐 B . 反对美国的对华政策 C . 赞同“一国两制”的方针 D . 拒绝承认“九二共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打开了新局面,下列事件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修订宪法 ②“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③“一国两制”确定为基本国策 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④③② C . ①③④② D . ②①④③
齐邦媛在《巨流河》里写道隔着台湾海峡,漂流者日思夜想的是故国山川和年轻的亲友,即使父母也应尚在中年,隔了四十年,回去时所见多是美梦的骨骸。”“漂流者”能回去主要是因为(    )
A . “九二共识”的达成 B .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C . “一国两制”的提出 D . 海峡两岸三通限制逐渐放宽
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谈到两岸关系时曾说:“相合则旺,相离则伤,相反则荡”。两岸关系“相合”是基于(    )
A . “一个中国”原则 B . “一国两制”构想 C . “和平统一”方针 D . “平等协商”精神
1950年5月,蒋介石在台湾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对大陆“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1979年元旦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和平统一”。这两份《告台湾同胞书》都(    )
A . 有利于国家的和平统一 B . 反映了国共关系走向缓和 C . 以“一个中国”为前提 D . 反映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
打赢官司的秋菊发家致富后又当选为村长,计划全家出游带孩子见见世面。与图文有关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反映了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B . 海峡两岸人员往来加强 C . 海峡两岸“三通”已经实现 D . 台湾社会制度发生了改变
2005年12月,台湾《联合报》在评述汪道涵先生逝世和台湾各界的反应时说:“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声然诺。”该评论中的“九二共识”(  )
A . 是“一国两制”首次实践的重要标志 B . 促成了《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C . 达成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D . 使长达38年之久的两岸同胞隔绝状态被打破
2016海峡两岸暨港澳侨界圆桌峰会上,中国侨联副主席乔卫在圆桌峰会上指出,“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两岸双方建立政治互信、实现良性互动的前提和基础。材料中“九二共识”界定的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   )
A . “一个中国” B . “和平统一” C . “一国两制” D . 平等协商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指出:香港主权回归后,中国在香港设特别行政区,除国防和外交事务外,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特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这体现了(   )
A . 一个中国原则 B . 区域自治原则 C . 主权平等原则 D . 一国两制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