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知识点题库

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说:“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适意的……”这表明戴高乐意识到

A . 必须消除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 B . 必须启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C . 必须确立法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 D . 必须抗衡美国,提高欧洲地位
美国某总统在其回忆录中写到:“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的这个政策通常被称为(      )

A . 马歇尔计划 B . 罗斯福新政 C . 杜鲁门主义 D . 尼克松宣言
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为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这一措施是

A . 推行马歇尔计划 B .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 . 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 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核武器……不仅威胁着像英国这样的小国的生存,而且威胁着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生存。”因此,美苏在处理相互关系时,往往表现出坚忍和理性。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最能反映这一国际关系特点(    )

A . 欧共体成立 B . 德国分裂 C . 朝鲜半岛分裂 D . 古巴导弹危机
在决定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的时候,美国总统尼克松说:“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非改变不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以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尼克松的这段话反映出(    )

A . 欧洲经济崛起,美国控制欧洲的计划破产 B . 西欧国家开始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 . 欧洲联盟成立,需要其调整全球策略 D . 美苏争霸中受挫,迫使其调整对欧政策
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    )

A . 威尔逊时期 B . 杜鲁门时期 C . 罗斯福时期 D . 肯尼迪时期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这表明(    )

A . 美国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B . 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C . 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D . 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
1945年8月,面对美国向日本投下原子弹,苏联领导人却无法高兴起来。他们认为,美国的真正意图是(    )

A . 尽快迫使日本投降 B . 发出警告,威慑苏联 C . 在苏联出兵日本之前占尽先机 D . 巩固在世界的霸主地位
材料一:“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因为按照宪法规定,必须有一定财产的人才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最高法院曾多次帮助美国资本家,宣布工人罢工为非法,残酷地镇压革命的工人。……这部宪法(1787年宪法)保障了美国有产阶级的利益,它可耻地保存奴隶制度,把种族歧视固定下来,使广大的劳动者失去了起码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它所宣布的‘自由’为的是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实为剥削的自由”。

——摘自《世界近现代史》(高级中学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上册

材料二:“美国宪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宪法所确立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为美国在此后两百多年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也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法。美国开国元勋们的初衷并非设计一个完美无缺的国家制度,他们当时关心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有效但又受到约束的政府,以挽救危机中的邦联。1787年宪法……因此带有一些明显缺陷。例如,在奴隶制问题上,虽然宪法明确阐明了主权在民原则,但在宪法批准后,只是拥有一定财产的白人男性才有选举权”。

——摘自《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Ⅱ)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版本的教科书对美国政治制度所持态度有何不同,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态度不同的原因。

下面的历史照片记录了1947年初发生在德国西部的一场抗议活动。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    )


(注:抗议牌上的文字为“我们要煤炭,我们要面包”)

A . 马歇尔计划具有现实基础 B . 国家分裂加剧了德国困境 C . 法德和解存在着较大障碍 D . 德国成为“冷战”的前沿
1947年3月,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说:“我相信美国的政策旨在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该咨文发表的背景有(    )
A .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 . 《北大西洋公约》的签订 C . 两极对峙局面形成 D . 苏联在欧洲扩张势力
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将大批社会科学家作为国家智力储备,这些参与到政府事务中的理论家、思想家、社会科学家大都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都是既希望限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又希望避免核战争。这反映了(    )
A . 人文科学地位高于自然科学 B . 战后美国的国家战略诉求 C . 美国冷战政策重心发生转移 D . 美国在军备竞赛中处于劣势
美国在提出马歇尔计划时,就要求西欧国家只有联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才能接受美国的援助。其目的是(    )
A . 冲破欧洲民族国家的界限 B . 加强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 C . 增强西欧各国的政治互信 D . 增强西欧抗衡苏联的力量
1948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人夺取了国家政权。1948年3月,美国国会以压倒性票数通过了已经辩论长达十个月的规模庞大的欧洲复兴计划。从这两个事件的关联中可以推断,美国旨在()
A . 遏制苏联扩张 B . 稳定资本主义 C . 扩大世界市场 D . 维护北约联盟
对雅尔塔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 反映了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安全的渴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B . 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色彩 C . 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 D . 标志着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1955年12月27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给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信中表示:“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当然是艾森豪威尔总统和我极为重视的一种趋势”,“美国准备对任何旨在进一步加强欧洲一体化的有益建议表示欢迎”。美国的这一表态(   )
A . 对欧共同体的作用估计过高 B . 出于全球战略需要的考虑 C . 有利于推进德国统一进程 D . 忽视了苏联对欧洲一体化的敌视
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 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材料二: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ЗAЕМ”意为财政贷款)

对比两则材料,提炼一个具体的主题,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主题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论证充分)

二战结束后,美苏之间的冷战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下列文件内容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②由于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从而加深新战争的危险,爱好和平的欧洲国家必须采取必要步骤以保障自己的安全和维护欧洲和平   
③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④无论是通过直接侵略还是间接侵略,将极权主义政权强加给自由国家人民,都破坏了国家和平的基础,从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

A . ①②③④ B . ③②④① C . ③①④② D . ③④①②
1947年3月21日,美国总统杜鲁门颁布9835号总统令,即“忠诚调查令”。对200万联邦政府官员展开忠诚调查,要求他们必须宣誓效忠政府同时授权司法部长提供被定名为:“集权主义者法西斯分子、共产主义分子”的组织或社团名单。这反映出(   )
A . 政府利用法律重塑国家精神 B . 两极格局形成激化国内矛盾 C . 意识形态斗争影响政府政策 D . 阶级斗争加剧总统权力扩张
1917年12月17日起,美国政府开始对政府、军队和国际订货商进行忠诚调查。在此影响下,教授社会科学的教师若不在课堂上大骂苏联和共产主义就会被解雇、辛辛那提红色棒球队破迫改名,参加角逐美国小姐的候选人必须陈述其对马克思的看法。美国的做法(   )
A . 强化了美苏争霸的态势 B . 导致美苏之间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C . 反映出其固守冷战思维 D . 表明文化宣传成为冷战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