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秋天的怀念 知识点题库

读课文《秋天的怀念》“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 B . 母亲非常疼爱儿子,看见儿子痛苦时的举动,母亲忍受不了,悄悄躲出去,自己暗自伤心,但又怕儿子做出“傻事”,所以偷偷地关注着儿子的动静。 C . 母亲了解儿子的倔强性格,可是面对儿子瘫痪的双腿,却又无可奈何,每当儿子折磨自己时,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就悄悄躲出,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D . 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心疼他,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秋天的怀念》作者是史铁生,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 B .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C . 《济南的冬天》节选自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 D . 《天净沙 秋思》的作者是马致远,明代著名戏曲作家。“天净沙”是曲牌名。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 (1)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mǐn gǎn

  2. (2)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jué bié

  3. (3) 黄色的花dàn yǎ,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shēn chén,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làn màn

阅读下面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一段文字,比较一下:同样是写母亲,这段文字的写法与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寒来暑往,四季更替。由于经历不同,人们对四季的感受也千差万别。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呢?写出自己喜欢的那个季节的独特景色。(字数在30字以内)

阅读《秋天的怀念》,完成练习。

请细细体味并分析母亲为什么“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下面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花(jú)    伤(chuàng)   前(chuāng) B . 弄(shì)   鲜(xuè)      田(dì) C . 感(mǐn)   恨(zèng)     碎(zá) D . 着(tuī)   悴(jiáo)     复(hu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回想铁生

陈村

    ①他跟我很投缘,也许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谋生,都属于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②他的体格,本来应该很高大,很健硕。开始于十九岁的劫难给另外一条路,母亲和朋友说服他,他说服自己,后来成了我认识的、阅读的史铁生。

    ③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住下来可以多说话,可他的身体禁不住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着他的生活和思维。

    ④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不做作,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

    ⑤那些困苦,经受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使他从此走向内心,走通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生的命题下的诸多奥义。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更多被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

    ⑥他的身体可说是残花败絮,比古瓷更碰不得,即便在轮椅上,史铁生也坐不长,因下肢的神经被截瘫殃及,久坐后血液回流不畅。他的椅子和床一定要仔细清扫,被硌着不知道,失去知觉的皮肤很容易就破皮,一旦感染经久不愈。他手腕上的血管因透析伤痕累累,他常吃着饭汗就出来了,吃饭对他是大运动量。他必须节制饮水,饮白酒似的喝一小口,水进入身体要等两天后才能靠透析排出。这两天里身体积累的毒素令他昏昏然,无法思索。毒素和血液中的营养被透析强行清除,身体犹如飘在云上,水火交替,他两天中只有很短的时间可以阅读、写作。《病隙碎笔》 ,就是他在疾病的空隙中零碎写成的。家中来朋友,头天要躺着休息,攒下精神接待,然后两个小时内耗尽。病到后来,他的手无力支撑自己上床上车。他就在这样的境况中写许多文章,出多本书,甚至有《务虚笔记》和《我的丁一之旅》两部长篇小说。

    ⑦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是我2001年拍的,那天他50周岁。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史铁生和他的作品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

(有删改)

  1. (1) 文章第①段末尾为什么说“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2. (2) 请分析第②段中划线的字词所包含的作者感情。
  3. (3) 文章第⑦段中说“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4. (4)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个残疾作家在回忆另一个残疾作家相似的经历和困厄,他比常人更容易触摸到史铁生的心灵。 B . 第③段中“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肾脏萎缩和截瘫给史铁生造成的生存艰难。 C . 第⑤段中“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是因为就算别人也经历了他那样的困苦,也难以像他那样创作和生活。 D . 第⑥段简述了史铁生身体上所承受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史铁生的敬佩、感激之情,使读者受到强烈的震撼。
  5. (5) 探究课文中三次“看花”在文章结构以及表现“我”生活态度方面的效果,写出你的发现。

    ①“我”暴怒无常,母亲劝“我”看花。

    ②“我”看树叶飘落,母亲央“我”看菊花。

    ③母亲去世后,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最圣洁、最无私的一种爱。读了史铁生的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文章《秋天的怀念》,你对母爱有什么新的认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母爱的理解,200字左右。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B . 翻来覆去地想这件事,但还是没有想明白其中的道理。 C . 意志消沉的史铁生同意去北海公园赏花,这令母亲喜出望外 D . 每次捧读史铁生的散文《秋天的怀念》,我都会被感动得潸然泪下
下列对《秋天的怀念》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写窗外树叶飘落,暗示“我”当时悲凉的心情,也为下文母亲“挡在窗前”,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做铺垫。 B . 文章反复写“看花”,“看花”是全文的中心事件,也是母爱的集中体现。“我”的命运和“花”的命运紧密相连,“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C . 标题中的“秋天”与文中写人、记事、写景有关,“秋天”不仅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也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D . 文中的母亲活得最苦,她不仅忍受“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还承受着儿子终生瘫痪的残酷现实和儿子痛苦绝望的心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老海棠树(节选)

史铁生

    ①如果能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我想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③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儿时我常爬上去,一天天地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射弹弓,甚至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她又问。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A)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都是花香呢。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都能看见什么。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胡乱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有我爸妈养着您,您干吗这么累啊?”奶奶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

    ⑤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上学也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得一辈子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我不敢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或者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或者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落叶纷纷。天还没亮时,奶奶就起来主动去扫院子,“唰啦——唰啦——”邻居都还在梦中。那时她已经腰弯背驼,我大些了,听到声音赶紧跑出去说:“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见?”奶奶说:“不能那样,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院子又去扫街了。

    ⑦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补花,不让自己闲着。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⑧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说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耐烦地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就算都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只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B)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⑨但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飘进黑夜,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有删改)

  1. (1) 本文词语运用很有特色,请从文中(A),(B)两处划线词中任选一个加以评析。

    (A)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B)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2. (2) 请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概括“奶奶”所做的事。
  3. (3) 阅读⑦⑧两段,说说“奶奶”为什么不让自己闲着,而且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都在灯下学习。
  4. (4) 文章多处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请仿照示例,再举一处。

    示例:前文:有我爸妈养着您,您干吗这么累啊?

    后文: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

    前文: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后文:

  5. (5) “我”的过错铸成了“永生的痛悔”。如果还有机会弥补,你觉得“我”会怎样做?(50字左右)
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一段话,以说服妈妈同意自己跟航航交往。要求语言连贯、得体,100字左右。

妈妈:“晓宇,不要再跟班上的航航来往了,他成绩还不如你;你要跟成绩好的人多交往,那样对你学习有帮助。”

晓宇:“。”

根据括号内的提示,体会下面两个句子中划线字的含义。

①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母亲忍受的是什么?)

②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怎样理解母亲挡住落叶的行为?)

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
  1. (1) 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文中“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2. (2) 简要分析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①“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②“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3. (3) 说说你对“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句话的理解。
  4. (4) 如果将这篇课文的标题改为“怀念”好吗?为什么?
  5. (5) 文章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文中母亲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七年级(1)班在2020年母亲节来临之际开展了以“谢谢您妈妈”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 (1) 请你根据活动主题,拟写一条宣传标语。(不超过20个字)
  2. (2) 请仿照示例,为此次活动再设计几个环节。

    环节一:唱赞美母爱的歌曲

    环节二:

    环节三:

  3. (3) 在活动中,他们搜集到如下材料。请找出其中不能体现母亲辛劳的一则:

    (材料一)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去,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史铁生《我与地坛》)

    (材料二)

    我自己有了孩子,才明白把五个孩子拉扯大,哪里是简单的事情。但是,我很少听见她谈论其中的辛苦,她一定以为这种辛苦是人生的天经地义,不值得称道也不需要抱怨。

    (周国平《用什么来报答母爱》)

    (材料三)

    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坐在床角,将仅仅20瓦的灯泡吊在头顶,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补缀衣裤。

    (梁晓声《母亲》)

    (材料四)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

    (《母亲》)

  4. (4) 林丽同学作为活动主持人,想在结束语中用下面的句子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请你将其补充完整。

    母爱是一缕灿烂的阳光,温暖我的心灵;母爱是一片宽广的大海,包容我的错误;

  5. (5) 宇博同学买了一枝康乃馨,他回家后将花献给妈妈,动情地说:“

    图片_x0020_10000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 (1) 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 B . “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C . “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D . 因为“我”的命运和“花"的命运紧密相连。
  2. (2) 对第一段中“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句话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 B . 母亲非常疼爱儿子,看见儿子痛苦时的举动,母亲忍受不了,悄悄躲出去,自己暗自伤心,但又怕儿子做出“傻事”,所以偷偷地关注着儿子的动静。 C . 母亲了解儿子的倔强性格,可是面对儿子瘫痪的双腿,却又无可奈何,每当儿子折磨自己时,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就悄悄躲出去,等着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D . 母亲理解儿子的痛苦,心疼他,但又受不了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就悄悄躲出去,等儿子恢复平静的心态。
  3. (3) 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有什么深意?
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坐:因为。

  1. (1) 理解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席上菱  食: 欲以热也  去:

  2.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其人自护其短

    ②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 (3) 北人食菱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与母亲相守50天

明前茶

因为武汉封城,莉君已经在娘家待了整整50天。

莉君与母亲都是能干且脾气犟的人,秉承的人生哲学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因此,往年春节,莉君回娘家过年,待上5天,是她忍受的极限。她40多岁了,可一回娘家,一定会被母亲当成14岁的小姑娘管着。

早上睡个懒觉,挨管;晚上11点过了还在刷剧,挨骂;怕胖,少吃一口肉,要管,说是富富态态才吉利;做瑜伽伸展得像一只软腰猫,要管,说是万一闪了腰,村医那里可只有几贴土膏药,拍个X光片还要上镇医院。

回娘家才两天,平地一声雷,武汉封城了。见女儿一脸的震惊和恍惚,母亲    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莉君略有不快地说:“留在这儿干吗?跟你吵架呀!”话一出口,她就有点后悔。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家里空旷而冷清,母亲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也是人之常情。然而,莉君也有不愿意长留的理由,要忍受网络不稳定、洗澡没浴霸的不便。可是母亲就没有不便吗?按母亲的话说,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媳妇孙辈,光是坐下来吃饭,就是满满一桌。这一封城,儿孙们都回不去,不光要张罗吃喝,单是儿孙要用的文具、电池、拖鞋、睡衣,就够母亲忙的了。

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依照她的脾气,说软话是不可能的,尽量帮衬母亲维持这一大家子的正常运转,就成了莉君暗自给自己分派的任务。

每天,她帮母亲将一百多斤腊肉、咸火腿搬出去晾晒。母亲欣慰地说:“幸亏今年没嫌土猪肉贵,依旧腌了那么多肉,不然这会儿村镇都封了,上哪儿买肉去。”莉君听了惭愧,往年,回武汉前,母亲总要往车的后备厢里塞满米油、腊肉,自己心里可全是嫌弃。

每天,莉君还帮母亲侍弄小菜园。往年,母亲四处张罗菜种、粪肥的时候,莉君都要取笑她说:“没事干!快递一公斤十块钱,比青菜贵两倍多,还要往武汉儿女家快递蔬菜,会不会算账啊!”母亲说:“劳动不休,筋骨不锈。你爸走了,去菜园还能听听鸟唱,晒晒太阳,解个寂寞,你们年轻人不懂的。”这一回,菜园终于派上大用场。莉君跟着母亲收菜锄地,看见菜园里的一株野茶树生出新芽,她憋闷多日的心里,仿佛沁入了一股清气。她终于理解母亲不愿闲在屋里,非要出门劳作的原因。

每天,母亲上灶炒菜,做馒头,蒸发糕,莉君就蹲在灶口帮她烧火。母亲说火软一些,她就挑松柴火,只放枯枝败叶;母亲说火硬一些,她就燃起硬柴,将火烧得旺旺的。这样的日子里,她仿佛回到了14岁,那个唯母命是从的年纪。她觉得这也挺好,自己脱去了成年人的生硬铠甲,母亲忘记了老迈垂暮。母女俩诉说往事,对上了只有她俩知道的暗号。有一天,炒完一大桌子的菜,母亲自言自语:“真是怪了,以前一个人吃饭,在电磁炉上炒两个菜,就腰酸腿疼;如今一烧大柴灶,这八大碗菜做下来,倒也不觉得小腿沉重,咋回事?”莉君笑道:“老妈,灶口暖和,比电磁小太阳还管用。要不,为何老猫都喜欢偎着灶口?”母亲望了她一眼,说了平生第一句软话:“闺女,等你也要靠偎灶驱寒时,你就回妈这儿。妈这儿别的没有,大灶柴火管够。”

莉君眼眶发涩。令她眼眶发涩的还有一件小事:那天,母亲上山拾柴归来,挑出了一小截软木,严正警告众人,尤其是莉君两个弟弟家的皮猴儿,不准动她的木头。大家都纳闷,她要用这一小截软木干吗。几天后,莉君意外地得到了礼物——母亲亲手雕的软木青蛙。只见栩栩如生的青蛙蹲在荷叶中央的筋脉上,好像准备随时腾跃而起。“37年了,我总记着欠闺女一份情,”母亲说,“小时候,干活有你的,玩具没你的。你要过一个发条青蛙,我和你爹都没满足你……”

莉君接过青蛙,仿佛看见母亲的牵挂在木雕的每一线光影中流转……

(选自《西安晚报》2020年3月20日,有删改)

  1. (1) 选文中哪些事体现了莉君母亲的“能干”?
  2. (2) 选文多处运用插叙的写法,请举出一例并简析其作用。
  3. (3) 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分析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

    ②结合上下文,在横线上补充能表现母亲说话时的神态或语气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母亲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

  4. (4) 某文学刊物《腾飞》设有“人间亲情”“山水游踪”“人生感悟”“古今论坛”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金钱能买到书籍,却买不到知识;能买到钟表,却买不到时间。 B . 多壮观呀!气魄雄伟的钱塘江大潮! C . 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娲补天……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用口耳相传的的方式,诉说着对深邃而神秘天空的向往。 D . 聊起最近读什么书或喜欢什么作品时,很少有人提到《聊斋志异》《红楼梦》《骆驼祥子》等文学经典,这种现象确实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