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综合与测试 知识点题库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B .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三国志》等。 C . 毛.泽东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领袖,还是诗人和书法家。他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D . 莫顿·亨特是美国作家、心理学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乙】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1. (1)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不习乎

    ②曲而枕之

    ③夫君子之

    与日去

  2. (2)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 (3) 诸葛亮提出的“君子之行”应包括哪几点?
  4. (4) 两文内容上都强调了古代治学的人都非常重视什么?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格?乙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格?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作家海明威写道:“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相反,在生活的此处过不了这一关,就别想在生活的别处能过好这一关

②面对委屈、挫折、困境,不是选择逃避,而是以勇敢与微笑去面对

③不是选择认命与沉沦,而是不屈沉着以进取

③人生在世,确实需要这么一点精气神

⑤换言之,既然委屈是人生旅途上如影随形的种种难关,唯有认认真真去过好每一关,我们才能脱胎换骨,不断抵达自由的境界

A . ②③⑤①④ B . ④②③⑤① C . ④⑤②③① D . ②③⑤④①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家书

舒怀玉

    ①十九岁入伍,父亲便阔别故土,多地辗转。一家人也跟着他,忽而南至深圳,忽而北迁京城,不断地变换居住地。每次搬家,都要苦着母亲对家用进行取舍。哪双鞋子可丢,哪把凳子应留,哪套盘碟送人,决定权都在母亲手里。只有一样东西例外。那就是父亲保存的一麻袋家书,无论走到哪里,父亲都带着它。它带给父亲的慰藉与日俱增。

    ②父录的数百封家书,安静而温暖地躺在家中某一个角落。它们斑驳、浸渍、堆放,娓娓诉说血肉深情与家族基因密码。

    ③这些文物般的家书,是父亲和祖父母的来往书信。当父亲打起背包去军营时,祖父特地买了十本信纸,在站台上塞进父亲的挎包——那是一个在邮局打电话都要排队的年代。自此,多少年军旅岁月,祖父母从未去部队探望过他们的儿子,家庭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两代人之间的交往与交流方式。写信成为祖父母那一段人生旅途的重大寄托。父亲每个星期给家里写一封信,这个频率一直保持到手机出现。十本信纸,写尽父亲青少年时代的悲欢。

    ④如今,父亲的人生开始踏入念旧、怀旧的阶段,他是那么喜欢读那些略显稚嫩的文字,翻来覆去,不厌其烦。而且似乎他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得与我交流,或勾起曾经以为忘记或放下的往事与我分享。

    ⑤祖父母用的“信纸”,是如此特别——这些纸,有不规则的糊窗户纸,有香烟盒包装纸,有会计用的账本纸,有小孩用的田字格作业纸,还有那个年代杂货店包食品用的黄草纸…它们被祖父母写上文字,寄给他们长年漂泊在外的儿子后,享受着传家宝式的珍藏。手捻这些恍若隔世的信纸,读着祖父的文字,我不禁正襟危坐。也许是祖父的字,横折竖钩,点提撇捺,一丝不苟。也许是信中有太多的教和训的字眼、虽然时隔二十多年,但透过信纸,依然能感受到祖父那严厉的语气,眼前会浮现戴着高度近视镜的祖父训话的样子,不苟言笑,不客置疑。袁凯在《京师得家书》中说:“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祖父却在信中反复告诫父亲,不要念家,不要回家,不要太早成家,在部队扎下根来,改变命运,建功军营。

    ⑥不久前,一档读信的文化节目《见字如面》在一片叫好声中大量圈粉。这些家书,讲述的就是中国故事,抒发的就是中国情感。我读祖母写给父亲的信,就时常会静静地泪流满面。这种跨代解读,因为血脉相通而没有任何困难。、有一封信,祖母用的是香烟包装盒纸,纸上有一大片污渍,她的笔就躲着这片污渍绕着写。如今,时间让这片污渍不断浸染扩大,它已经吞噬了大部分文字。隐约中,只见到四个字:我儿勿念。我推断,这文绉绉的四个字,是祖母从祖父那里现学现用的。因为祖母的一生,识字不过百十来个。但祖母敢于提笔,这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在支撑着她。我合计过,祖母给父亲写的每一封信,都只有七八十个朴素的字。朴素到每封信都要告诫父亲“要听党的话”“要相信组织”干工作不要怕脏怕累”。所以,我有时候必须哭着读!“儿行千里母担忧”,这七八十个朴素的字,字字牵肠挂肚,句句有泪不弹,时时催人奋进。

    ⑦有几封信,祖母写在黄草纸上。当年,这类黄草纸是杂货店用来包红糖的。现在,这些纸已经极度脆弱,它们安静地睡在信封里,我都不敢打开,害怕心中有一个地方再次“决堤”。当时,乡下人家里不会常有糨糊,更没有现在用的固体胶棒。有时候,祖母写完信,干脆用饭粒粘住封口。这些饭粒,因为祖母,因为岁月,因为与字和纸的缠绵,在我的视线里变得如此圣洁,甚至有些神秘。

    ⑧“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最懂信的人,莫如游子。而之于我,感谢岁月,让我最终得以理解父亲的行为方式,并通过他的思维频率与情感路径读懂世间很多东西。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1) 文章最后一段中说:“我最终得以理解父亲的行为方式”,“父亲的行为方式”具体指什么?
  2. (2) 揣摩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祖父特地买了十本信纸,在站台上塞进父亲的挎包——那是一个在邮局打电话都要排队的年代。(划线词语表现了祖父怎样的心理)

    ②现在,这些纸已经极度脆弱,它们安静地睡在信封里,我都不敢打开,害怕心中有一个地方再次“决堤”。(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3. (3) 文章多次提到祖父母简陋的信纸,有什么作用?
  4. (4) 作者读祖父的信“不禁正襟危坐”,而读祖母的信却“有时候必须哭着读”。请分析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守山人

张小萌

    ①甘河镇的山,初见的人定是不会喜欢的,偏大的土包罢了,不巍峨,不峥嵘。时间久了,就明白这山的好了,一座连着一座,仿佛是看不到头的远。她是安静的,平和的,像母亲的怀抱,温暖舒适。山与山之间有时会出现一处缓坡,往往有溪水流过,一股炊烟在大山深处的山脚下突兀而出,青天白云下,十分扎眼,一座木制的房静静地立在小河旁。

    ②“老康哟,我退休了,明个儿回镇上。”看不见人影,苍老的声音从密林深处传来。屋里的老康听到这话,顿了一顿,发出一声叹息,出了屋子,半倚在门上,看看前方的树林,又是一声叹息。恰好林间的小路上现个人影,头发花白,颤颤巍巍地行着,弓着腰,看到老康,直了身子,冲他一笑:“哈哈,你那点蘑菇是留不下了吧,我可是把我养了一年的鸡都带来了,哈哈——”老朱笑得很开心,快走几步,奔着老康去了。“哼,你这死老头子,没多大出息,除了吃,你还有啥念想?给你吃,都给你吃,可是只怕你的牙无福哟。哈哈……”老康也离了门,走向老朱,两个人拥抱在一起。

    ③“老康,我老了啊。”

    ④“老朱,我也老了。”

    ⑤山间的风很少,这一刻却是舞动着,摇动着这山上的树,松树,杨树,桦树,高的,矮的,发出哗哗的声响。

    ⑥两人拍了拍肩膀,不愿分开。良久,老康接过老朱手上的鸡,进屋去了。老朱一屁股坐在树桩上,那树桩光滑油亮,树是盖房子时伐的,好大的树,当年他们数了数年轮,百年多吧,绝不是一百年,他们却是没数清的,这样的树在这里有好多,多得数不清。老朱掏出烟袋子,装上一袋烟,火一燃,蓝色的烟雾飞了起来。“老康啊,我是不中用了,咱们仨上山那年,跟着魏大叔山上山下不知跑了多少趟,虽然累但是有劲啊,现在是又……”

    ⑦“闭上你的臭嘴,哪三个,不就咱们俩吗?哪三个,哪里有三个?”老康放下手里的松枝,不看老朱,却是一脸的不高兴。

    ⑧也不知过了多久,老朱惦记的小鸡炖蘑菇发出诱人的香味。老康也坐在树桩上,自顾自地喝起酒来,老朱笑了笑,也不示弱,自己也喝得欢。他俩之间,也有个树桩,也有打磨过的痕迹,只是不像他俩坐的树桩那般油亮。“伙计,你算算咱们来了多少年了?”闻听此言,老康放下酒杯,看着铁锅,一言不语,老朱眯上眼,筷子停在空中。

    ⑨“三十七年了。”老康说。

    ⑩“三十七年啊!”老朱说。

    ⑪“大家都没忘啊。”老康顿了一下又说道,“我总是不愿正视他的离去,你也要走了,我就想想过去吧,当年,咱们仨刚来,我至今还记得这镇上的人的好。”

    ⑫老朱点了点头:“这里的人淳朴,风景也好,当时魏大叔让咱们来守山,咱们还不愿意,这里真是好地方……”

    ⑬老康喝了口酒,接过老朱的话:“大叔带着咱仨走遍了山,这里的好东西真多,蘑菇,木耳,以前哪见过这么大的,野果也好多,山丁,山杏,棒子,吃也吃不完。”老康看着锅中的菜,唏嘘不已。

    ⑭“你真的舍得?”老朱不说话,只是喝了杯中的酒。“都走了,走了好啊。”老康似乎是哭了。

    ⑮第二天清晨,老康爬上了山,看着老朱走的方向,不一会儿,一个老人走了出来。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像山杨一样沉稳。老朱确实走了,走的时候,向着山顶挥手,像是知道老康在这里,或许他在向大山告别。

    ⑯蓝天,白云,青翠的树林。一个月过去了,老康的房前多了两个年轻人。

    ⑰“老康叔,老康叔——”老康闻声而出,那日没白尽的头发,已经全白了。“你们是……”老康显然是不认识他们的。“老康叔,我叫朱明泽,您大概听过我的名字。父亲回去后,不到半月就去世了。他得了癌症。他告诉我,这里还有山,还有树,让我来帮您。”明泽的眼圈红了,转过头,看着山,又是那么坚定。

    ⑱“老康叔,我叫陈遗志,当年父亲为了救火牺牲的时候,我还没出生,母亲给我起名遗志,告诉我长大后,帮父亲看着这山。”遗志也看着这山,他的父亲就埋在这里。

    ⑲老康看着两个青年,笑着哭了……

(有删改)

  1. (1) 请根据提示,按照时间顺序简要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①三人在魏大叔的带领下守护山林。

    ②在一场山林火灾中,陈遗志的父亲救火牺牲。

  2. (2) 第⑭段和第⑲段中两次写到老康“哭了”,但原因不同,第一次是,第二次是
  3. (3) 结合语境,赏析文章第⑮段中的画线句。
  4. (4) 第⑯段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 (5) 文章⑰—⑲段耐人寻味,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内德cháo  xiào说:“你可以留下来,如果你想的话。”

②狂风hū  xiào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③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jīng  yì  qiú  jīng

④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mó  bù  guān  xīn,麻木不仁。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站在山顶上,恍若置身云霄,极目远眺,山中奇峰汇聚,峭壁千仞,拔地qíng天,峥嵘崔。青松在悬崖上争奇,怪石在奇峰上斗艳,烟云在峰壑中mí漫,霞彩在岩壁上流光,自然的美在这里汇聚,在这里升华。在黄山的面前,时空变得狭小,苍桑变得平淡。黄山,不愧是大自然的骄子,独领着天下奇山的风骚。

  1.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划线字注音。

    qíng

    拔地

  2. (2) 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这个字的正确写法是
  3. (3) “极目远眺”中“极”的意思是,“风骚”在文中的意思是
  4. (4) 文段主要运用了拟人、等修辞手法。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拥你入睡

肖复兴

    ①儿子上初一以后,忽然一下子长大了。换内裤,要躲在被子里换;洗澡,再也不用妈妈帮助洗,连我帮他搓搓后背都不用了。

    ②我知道,儿子长大了,像日子一样无可奈何地长大了。原来拥有的天然的肌肤之亲和无所顾忌的亲昵,都被儿子这长大拉开了距离,变得有些羞涩了。任何事物都有一些失去,才有一些得到吧?

    ③有一天下午,儿子复习功课,累了,躺在我的床上看电视,刚看了一会儿眼皮就打架了。他忽然翻了一个身,倚在我的怀里,让我搂着他睡上一觉,迷迷糊糊中嘱咐我一句:“一小时后叫我,我还得复习呢!”

    ④我有些受宠若惊。许久,许久,儿子没有这种亲昵的动作了。以前,就是一早睡醒了,他还要光着小屁股钻进你的被窝里,和你腻乎腻乎。现在,让你搂着他像搂着只小猫一样入睡,简直类似天方夜谭了。

    ⑤莫非睡意朦胧中,儿子一下子失去了现实,跌进了逝去的童年,记忆深处掀起了清新动人的一角?让他情不由己地拾蘑菇一样拾起他现在并不是想拒绝的往日温馨?

    ⑥儿子确实像小猫一样睡在我的怀里。均匀的呼吸,胸脯和鼻翼轻轻起伏着,像春天小河里升起又降落的暖洋洋的气泡。

    ⑦我想起他小时候,妈妈上班,家又拥挤,他在一边玩,我在一边写东西,玩着玩腻了,他要喊:“爸爸,你什么时候写完呀?陪我玩玩不行吗?”我说:“快啦!快啦!”却永远快不了,心和笔被拽走得远远的。他等不及了,就跑过来跳在我的怀里带有几分央求的口吻说:“爸爸!我不捣乱,我就坐这儿,看你写行吗?”我怎么能说不行?已经把儿子孤零零地抛到一边,寂寞了那么长时光!我搂着他,腾出一只手接着写。

    ⑧那时候,好多东西都是这样搂着儿子写出来的。他给我安详,给我亲情,给我灵感。他一点儿也不闹,一句话也不讲,就那么安安静静倚在我的怀里,像落在我身上的一只小鸟,看我写,仿佛看懂了我写的那些或哭或笑或哭笑交加的故事。其实,那时他认识不了几个字。有好几次,他倚在我的怀里睡着了,睡得那么香那么甜,我都没有发现……

    ⑨以后我常常想起那段艰辛却温馨的写作日子,想起儿子倚在我怀中小鸟一样静静睡着的情景。我觉得我的那些东西里有儿子的影子、呼吸,甚至睡着之后做的那些个灿若星光的梦。

    ⑩儿子长大了。纵使我又写了很多比那时要好的故事,却再也寻不回那时的感觉、那一份梦境。因为儿子再不会像鸟儿一样蹦上你的枝头,倚在你的怀里睡着了。

    ⑪如今,儿子居然缩小了一圈,岁月居然回溯几年。他倚在我的怀里睡得那么香甜、恬静。我的胳膊被他枕麻了,我不敢动,我怕弄醒他,我知道这样的机会不会很多甚至不会再有,我要珍惜。我格外小心翼翼地拥着他,像拥着一支又轻又软又薄又透明的羽毛。生怕稍稍一失手,羽毛就会袅袅飞去……

    ⑫并不是我太娇贵儿子,实在是他不会轻易地让你拥他入睡。他已经长大,嘴唇上方已经展起一层细细的绒毛,喉结也已经像要啄破壳的小鸟一样在蠕动。用不了多久,他会长得比我还要高,这张床将伸不开他的四肢……哦,我亲爱的儿子,你懂吗?此刻的睡梦中,你梦见爸爸这一份温馨而矛盾的心思了吗?

    ⑬一个小时过去了,我没有舍得叫醒儿子。

(选文有删改)

  1. (1) 阅读全文,请概括出“儿子长大了”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 (2) 本文作者的心理描写细腻真切,从文中找出描写作者拥长大的儿子入睡时的心理感受的词语。

    →温馨而矛盾

  3. (3) 第⑫段中“爸爸这一份温馨而矛盾的心思”,你是怎样理解的?
  4. (4) 针对下列两则链接材料和文章第⑦段中的描写,共有三位父亲的举动,说说你欣赏或不欣赏哪位父亲的做法,并通过比较陈述理由。

    【链接一】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朱自清《背影》)

    【链接二】“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练习。

【甲】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乙】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1. (1) 下列选项中对这两首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 【甲】诗中,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江面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B . 【甲】诗中,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之情。 C . 【乙】诗前两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D . 【乙】诗后两句为想象希望之景,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2. (2) 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对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理解。
文学常识填空。

《走一步,再走一步》选自,作者是(国籍)国作家(名字)。

写作题

满树的花朵,满枝的果实,最初只源于那粒小小的种子。好书是一粒种子,使人睿智地成长;梦想是一粒种子,使人奋斗和坚强;善念是一粒种子,使人变得阳光和高尚;自信是一粒种子,使人充满希望……种下一粒种子,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请以“一粒京剧的种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孤立冰墙

韦 伶

① 10 岁那年的一个下午,我站在山丘的平顶上。

②下面山腰间是我的小学教室和室外的操场。有些同学在教室门口跑进跑出,还有些同学在操场上跳绳、踢毽子,时不时传来一两句打闹和追逐声,这是一幅典型的快乐童年图。

③不过那一天,我的眼睛留意着操场上一个特别的人,一个蹲着的女孩。她一个人蹲在操场上,背对着追逐玩耍的同学。不时有同学从她身边跑过,但没有一个人停下来和她说话,好像她是一个透明的人,甚至根本不存在。

④我知道有一层透明的膜把她和大家隔开了。那层膜是让人窒息的,它叫“孤立”。那个蹲着的女孩一直背对着大家。我看着她弯腰蹲着的背影,知道那个女孩的孤单,还有她的紧张和害怕。

⑤是的,她感知到同学在周围跑来跑去,欢乐的潮水漫延过来,到她身边却突然凝固, 变成一堵坚硬的隔绝她进入的冰冷透明的墙。她蹲在地上,耳朵捕捉着身后与她相关的声音。她仿佛听见几句交头接耳的话:“我们走吧,不要理这个人!”“走呀!别理她!”

⑥我那个时代的小学,也存在校园欺凌,最大的欺凌就是“孤立”。在我们班,几乎所有的女孩都被孤立过。而孤立别人的首领,就是现在蹲在操场上正在被孤立的女孩。

⑦好吧,我坦白:是的,我就是让那个孤立人的人被大家孤立事件的策划者,是制造那天孤立行动的幕后指挥。在那一年,我10 岁。前一天,我给班里每个女孩送了一张漂亮的糖纸,同时一个一个对她们说:“你不是被她孤立过吗?明天,你不要和她说话,我们集体孤立她。”大家全部默认和执行了我的安排。于是第二天操场上,就出现了那个孤单紧张的背影。

⑧四年级的10 岁的我,怎么会想出这个狠招?那是因为,我是班长,我必须解决这个存在了很久的问题。我一次次看见那个霸道的女孩把班里的每一个女生弄得胆战心惊。她只要看谁好欺负、长得好看或者不顺眼,就眉毛一挑说:“我们孤立她!”她在班里建立的地位,不是因为成绩好或者拳头硬,只是因为她有“孤立”这个手段,因为实施这个手段屡屡得逞,她就成了女生中的霸王。

⑨因为我是班长,所以我策划了一次为摆平孤立的孤立行动。

⑩其实那时候我对这次行动能否奏效心里并没有数。站在山坡上的时候,我是忐忑的, 我从来没有做过这样凶狠的事情,而且我才10 岁。但是,从对坡下的观察来看,似乎一切都很顺利。是的,事情顺利得我都想要让它尽快结束了——我看到了那个人的慌乱和恐惧,看到了她蜷缩的背影。

⑪一个曾经多次被欺负的女孩跑上山丘。“我今天一天都没和她说话!”她惊喜又幸灾乐祸地小声说,“她真的也被孤立了!活该!活该!活该!”我看着那个曾经被欺负得像老鼠怕猫似的小女生,问她:“你觉得孤立她快活吗?”她说:“谁叫她孤立别人!”

⑫ “是的,你们都恨她又怕她。”我心里说。

⑬ “你去告诉她:想和大家和好,就来我这里。”我对那个同学说。不知道那个同学有没有听出我说这话时的忐忑。

⑭我看到同学跑向那个蹲着的人。我看见那个背影转了过来,望向坡上我这里。我转过身,背对着她。

⑮过了一阵,我听到了脚步声。她来了!

⑯ “知道你为什么被孤立吗?”没有回答。

⑰ “知道被孤立的滋味了?”没有回答。

⑱ “明天想别人和你说话,就永远不要再孤立别人了!”“嗯。”她应道。

⑲那个女孩答应了我,不只是让女生们从恐惧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解救了她自己。

⑳我现在明白了,每一个孩子小时候如果得到过爱,并体会到爱对自己和别人的重要, 他就会去爱别人并回收别人对自己的爱。真心热爱这个世界的人是不会成为小霸王的。

只有不信任这个世界的人才相信懦弱的人就该被凶狠的人欺负,才会穿起盔甲把自己武装成斗士。    (选自《少年文艺》,有删改)

  1. (1) 请联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

    层次划分

    第一层(①至⑤段)

    第二层(⑥至⑨段)

    内容概括

    表现手法

    ③第②段描绘“快乐童年图”的作用是

  2. (2) 文章第⑩段“站在山坡上的时候,我是忐忑的”和第⑬段“不知道那个同学有没有听出我说这话时的忐忑”两处都用了“忐忑”一词,请结合具体语境,谈谈你对两处“忐忑”的理解。
  3. (3) 有人读完这篇文章后,认为把标题改为《冰墙》更好一些。《孤立冰墙》和《冰墙》, 你更喜欢哪个标题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4. (4) 在国家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校园欺凌”“校园霸凌”事件却时有发生。本文作者回忆童年往事,讲述与“校园欺凌”作斗争的故事,意在引起读者对该现象的关注与思考。文中班长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做法不值得提倡。面对“校园欺凌”,你该如何做?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纪念白求恩》一文,恰当运用成语,使语言生动、简洁,感情色彩鲜明,音节整齐均匀,便于诵读。如写白求恩的精神,用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____等成语,写白求恩的逝世,用了“____”这个成语:批评有自私自利思想的人用了“__     ”(接受任务时拣轻的担子挑,不拣重的)、“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等成语,批评不安心本职工作的人用了“____”这个成语。这些成语使文章言简意赅,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再次捧读毛.泽东同志光辉著作《纪念白求恩》,回顾历史变迁,体悟领袖深遂思想,深感白求恩精神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和跨越时空的穿透力,是一面永不褪色的光辉旗帜 , ____。

  1. (1) 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成语。
  2. (2) 上面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3. (3) 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上补写一句,使它与前句衔接自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职。白求恩同志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chén。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名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1. (1)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职       热chén      鄙

  2. (2) 请找出文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3. (3) “见异思迁”中“迁”的意思是(       )。
你所在的班级正在开展“课外阅读状况调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 (1) 有同学在学校论坛里发起了关于阅读兴趣的调查,绘制了以下表格。请仔细阅读表格中的数据,说说你的发现。

    中学生阅读兴趣统计表

     

    文学名著

    言情小说

    恐怖故事

    搞笑漫画

    很喜欢

    13%

    22%

    26%

    63%

    随便看看

    44%

    56%

    61%

    33%

    不喜欢

    43%

    22%

    13%

    4%

  2. (2) 小宁同学在论坛里发了下面的帖子,请你在“回复”中劝说她积极地阅读名著。

    【帖子】我觉得名著都是长篇大论,读起来太费劲,还是看漫画比较轻松。

    回复: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纯    轻怕重

派qiǎn   热chén   xùn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山就这么高

仲利民

①那年,他在学校的成绩非常不理想,他觉得无颜面对父母。父母在外拼命地打工,积攒下来钱供他来城里的这所学校读书,希望他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可是以他现在的成绩根本就没什么希望能考上好的大学。

②他不敢对父母说他不想读下去了,要是说了,即使父母什么也不说,仅仅是他们那失望的眼神就会将他击垮。他想偷偷出去打工,等到生米煮成熟饭再跟父母讲明。他们叹息也好,怒骂也罢,就随他们去。

③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他做出了决定,这个星期正好父母从外地回来,他先陪他们过上一晚。这个夜晚十分重要,也许会决定他未来的人生方向。

④父亲看到他回家,很热情地和他讲外面的事情,母亲则在厨房里忙着做他喜欢吃的东西。他在等父亲问他的学习情况,可是父亲就是不问。

⑤吃过晚饭,父亲和母亲少见地陪着他散步到村庄西边的山脚下,父亲说:“娃儿,你看这山有多高?”他小时候爬过这座山,山势陡峭,荆棘丛生,他从未爬到过山顶,所以他很难回答这个问题。没有经历过,怎么会知晓呢?面对父亲的提问,他不知如何作答。

⑥父亲见儿子沉默,就说:“这山,说高也不高,努力去爬,到达山顶后就知道它有多高了。如果从未爬到过山顶,你就永远也不知道它有多高。”那时,皎洁的月光洒下来,天地间如同白昼,山在那里坦然地呈现出它的身姿。

⑦父亲说:“孩子,今天你母亲在山下看着,就我们爬山,看谁先到山顶。”他想不明白,父亲怎么会有闲心陪他爬山,而且是在晚上,以前父亲很少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啊!

⑧他看了父亲一眼,那副在他眼里曾经高大无比的身体,现在已经露出一些老态了,他不相信自己会输给父亲,就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⑨虽然山很陡峭,但是他熟悉这座山的“身材”,哪里有坡,哪里有路,加上他这副年轻矫健的身体,他相信自己会先爬到山顶的。在母亲的注视下,他们父子俩开始爬山,月光下,两个人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攀去。

⑩脚下的路凹凸不平,他的手被刺破了,腿受了伤,胳膊擦破了皮,脸上还划了条口子。虽然如此,他还是爬上了山顶,这是他第一次到达山顶。他的心里忽然有了几分豪情,他真想大喊一声,告诉别人他内心的快乐。

⑪看到父亲也快爬到山顶了,他弯下腰,拉了父亲一把,父亲也到达了山顶。父子俩站在山顶上,一起大声地对着夜空喊了起来:“噢——,噢——”整个村庄都回荡着他们的声音。

⑫他对父亲说:“山就这么高!”

⑬父亲笑笑说:“其实山就这么高。”

⑭他决定回学校去好好读书。老师们都感到奇怪,他这次回来后,怎么像变了一个人,成绩也像雨后的春笋,一下子升了上来。后来,他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后成了一位非常有名的律师。在他的心中,一直回荡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

  1. (1) 文中父亲要儿子和他一起爬山的起因是什么?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 (2) 本文与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立意相似,但又有区别。请你比较这两篇文章,分别写出其中蕴含的哲理。
  3. (3)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绿豆那些事儿

①据考证,早在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种植绿豆了。屈原的《离骚》中就有对绿豆的记载。绿豆跟大豆一样,都是豆科植物,只是与大豆相比,绿豆总是显得地位卑微:大豆被供奉于庙堂之上,而绿豆呢,只能与山芋为伍。其实,有这样的差别,也不难理解,因为就营养成分而言,绿豆的确太过平庸,远不及“近亲”大豆。大豆营养丰富,且蛋白质含量很高,有“田中之肉”的美誉。

②除了蛋白质含量不如大豆外,绿豆的淀粉含量还不如水稻,产量更是敌不过小麦,所以,它地位卑微也就合情合理了。

③虽然地位卑微,绿豆却是不甘寂寞的配角。在每家每户的厨房里面,总会多多少少存点绿豆,且不说那些绿豆粥、绿豆糕、小朋友吃的绿豆冰棍以及我们餐桌上的凉拌绿豆芽,单是夏日里每家每户经常喝的绿豆汤,就足以证明其贡献之大了。

④更为特别的是,绿豆淀粉有着优良的烹饪性能。中国美食中有一种特殊的食材——粉条(一种用淀粉制成的“面条”),而在粉条之中,又以绿豆淀粉制成的为佳,绿豆淀粉出奇的细腻,降低了制作粉条所需的剪切力,说通俗点,就是可以在制作粉条时进行充分搅拌。这样制作出来的粉条就会既透亮,又筋道。到目前为止,除绿豆外,还没有哪种作物能够提供如此高质量的淀粉。

⑤另外,富含淀粉的绿豆还有一个特殊作用,那就是制作冰棍。绿豆细腻的淀粉赋予了冰棍特有的疏松感。当然了,这种用纯绿豆汤冻出来的冰棍,远没有后来的绿豆雪糕那样松软,不过在早些年那些被糖精水冰棍统治的夏天里,绿豆冰棍已经算得上是极品了。

⑥只是,绿豆真能为我们带走酷热、提供凉爽吗?

⑦其实,绿豆汤作为消暑饮品,并不是因为它有带走酷热的魔力,而是因为其中富含钾、钠、钙等各种矿物质。夏天我们很容易出汗,这时我们丢失的不仅仅是水分,还有各种宝贵的矿物质。此时喝绿豆汤,可以迅速补充流失的矿物质,让人感觉身体更舒服。所以,在抢救中暑病人的时候,不应该给他们喝纯净水,而应该给他们喝绿豆汤或富含矿物质的饮品。其实,这跟我们在激烈运动后最好补充带盐分的饮料是一样的道理。绿豆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有芳香气味的物质(如香豆素等),所以我们在饮用它时会心情愉悦。

⑧虽然名为“绿豆汤”,但通常情况下,我们煮的绿豆汤是红色的。这是因为煮绿豆汤的水为碱性水,含有较多的矿物质,会加速绿豆中含有的多酚类物质氧化,煮出来的汤就会变红,并且,与氧气接触过多也会导致汤变红。所以,如果我们用纯净水和不锈钢高压锅来煮绿豆,就会更容易得到理想的“绿”豆汤。当然了,还是要及时喝掉才行,否则暴露在空气中久了,汤色迟早是要变红的。

⑨绿豆之所以受欢迎,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跟它身上的“解毒”光环有关。有一个传说,神农氏之所以能在尝百草时一直逢凶化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带着绿豆。这个“绿豆解百毒”的故事明显只是个传说,但记载绿豆解毒的医学典籍还真不少。比如,《开宝本草》中提到,绿豆可以“消肿下气,压热解毒”;《本草纲目》中提到,绿豆可解金石、砒霜、草木诸毒。仿佛绿豆就是万能解毒药,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如果迷信绿豆可以解百毒的话,那很可能会延误治疗。

(有删改)

  1. (1)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种植绿豆的历史悠久。 B . 绿豆能解百毒,所以我们应该随身携带绿豆。 C . 绿豆的淀粉细腻,制成的绿豆冰棍有疏松感,早年间很受人们欢迎。 D . 夏天中暑之后,可以及时喝富含矿物质的饮品缓解。
  2. (2) 绿豆为什么地位卑微?
  3. (3) 小明妈妈给家人煮的绿豆汤总是红色的,不是绿色的,为此她非常烦恼。读完这篇文章,请给她几点建议,帮她解除这一烦恼。
  4. (4) 用大豆制成的豆类食品,其营养价值都比较高。仿照画线句,运用“且不说……单是”的句式,写一写大豆的贡献。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正嚷间,大圣到了。叫一声“开路!”掣开铁棒,幌一幌,碗来粗细,丈二长短,丢开架子,打将出来。九曜星那个敢抵,一时打退。那九曜星立住阵势道:“你这不知死活的弼马温!你犯了十恶之罪,先偷桃,后偷酒,搅乱了蟠桃大会,又窃了老君仙丹,又将御酒偷来此处享乐,你罪上加罪,岂不知之?”大圣笑道:“这几桩事,实有!实有!但如今你怎么?”九曜星道:“吾奉玉帝金旨,帅众到此收降你,快早皈依,免教这些生灵纳命。不然,就踏平了此山,掀翻了此洞也!”大圣大怒道:“量你这些毛神,有何法力,敢出浪言。不要走,请吃老孙一棒!”这九曜星一齐踊跃。那美猴王不惧分毫,轮起金箍棒,左遮右挡,把那九曜星战得筋疲力软,一个个倒拖器械,败阵而走,急入中军帐下,对托塔天王道:“那猴王果十分骁勇!我等战他不过,败阵来了。”李天王即调四大天王与二十八宿,一路出师来斗。大圣也公然不惧,调出独角鬼王、七十二洞妖王与四个健将,就于洞门外列成阵势。

(节选自《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有改动)

  1. (1) 文段选自我国古典名著《》,作者是
  2. (2) 简要概括这段文字的故事情节。
  3. (3) 文段体现了孙悟空的什么性格特点?
阅读

我在教丁香树开花

刘继荣

①第一次遇见那少年,是初冬。午后的阳光暖得像春天,小小的蛋糕店里,溢满了糕点刚出炉的香,仿佛每个人都幸福。

②店旁有所小学,放学后,煞是热闹。此时,顾客不多,店主夫妇悠闲地聊着天,谈到门前那棵不开花的丁香树,一个打算挖掉重栽,一个说再等等看。老奶奶的语气里带了气恼:“我六十岁了,又不是六岁,等不了那么久!”老爷爷笑:“明天起我就教它开花,保证到春天就学会了。”

③我不禁莞尔,拎着盛糕点的纸袋,准备离开。身后忽然有人叫道:“阿姨偷走我们的点心啦!”我大惊,转头,那位个子高高面庞稚气的男孩,正是冲我喊叫的。有位中年人向我点头致歉,边揽住男孩的肩,努力安抚道:“你看,我们的点心在这里呀!”他打开手中纸袋,里面的点心与我的一模一样。少年恍然大悟:“原来,是我们偷了阿姨的呀!”大家都笑了,连正在生气的老奶奶也笑得眼睛弯弯。

④那位父亲温和地解释了很久,再加上我的说明,男孩才弄明白大家谁都不是小偷。他用双手蒙住脸,向我道歉,那模样似乎只有三岁。

⑤父亲平静地告诉我,儿子十九岁了,他一直都在努力学习说话、购物、坐公车等基本技能,希望再有十九年的努力,他能变成一个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工作或失业,恋爱或失恋,结婚或独身。

⑥父亲头发斑白,语气平和。这十九年来,他们一定有一段漫长的故事,有他们共同承担的无数往事,还有点点滴滴积攒起来的勇气与人生经验。可我什么也没问,只是目送这对父子远去。那棵丁香树,默默与我站在一起。我想:老爷爷将会怎样教它开花呢?

⑦天越来越冷,丁香树只余纤纤弱枝。我常常在蛋糕店遇见这对父子。我发现,儿子没有安全感,只要离开父亲几步,就会惊慌失措,语无伦次。爸爸让他买东西,老夫妇每次都会鼓励他。他成功后,父亲会向老夫妇以及后面耐心等待的客人再三道谢。他说,儿子特别喜欢这间店,这是他能记得的最远的地方。出来的时候,男孩喜欢站在丁香树下,与树比一比身高。老奶奶逗他:“谁高呀?”男孩大声回答:“我高!”这时候,他很像很像一个普通人。

⑧爸爸渐渐拉开与儿子的距离,每次似乎只有一步。后来,他退到店外。儿子时不时扭过身子,见父亲就在丁香树下,便长吁一口气,抹抹鼻尖上的汗。

⑨一个春天的周末,男孩居然独自来到蛋糕店。我不禁一喜,见他忐忑,又隐隐担忧。今天顾客特别多,有个小女生过生日。丁香树下的两张桌子被拼到一起,坐满了笑语盈盈的小伙伴。店主一个人忙,他说老妻在楼上,怎么叫都不肯下来。又在为丁香树不开花的事不高兴了,为了给她个惊喜,已经找人来挖树了。男孩神色愈发紧张,嘴唇哆嗦着 , 欲言又止,只是摇头,最后男孩缓缓张开双臂 , 蹲下去,再站起来。一句话哽在胸口,如一朵花哽在树丫,他只能以这种方式表达。

⑩忽然,男孩的目光充满惊喜。他的父亲出现了,也许,他一直都在附近,像魔咒被解除,男孩开口,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我在教丁香树开花,不要挖掉丁香树。”

⑪老奶奶匆匆下来了,她气喘吁吁地向男孩保证:永远不会挖掉这棵丁香树,会一直等着它开花,如果不开,也没有关系。

⑫掌声、欢呼声,让我的鼻子隐隐发酸。在这座小城里,我们陌生又熟悉,有时相遇,有时忘记,有时彼此守护,彼此学习。

我们相互学着开放,学着摇曳,学着在经历过最深的恐惧绝望以及厌倦之后,仍会或羞怯,或放肆地释放出心里最明净的温柔。

(有删改)

  1. (1) 第⑨段中画线句子反映了男孩的情绪。
  2. (2) 纵观全文,父亲用哪些方式帮助儿子成为“一个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
  3. (3) 综观全文,“我”与周围人的关系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请按顺序各用一个词语概括。

  4. (4) 结合全文,解释第13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我们相互学着开放,学着摇曳,学着在经历过最深的恐惧绝望以及厌倦之后,仍会或羞怯,或放肆地释放出心里最明净的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