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知识点题库

某同学在两个同样的花盆中种下大豆种子,经过观察得到下表所示数据。从数据可知:该同学探究影响大豆发芽的因素是(  )

花盆

光线情况

温度

向阳处

20℃

湿润

向阳处

20℃

干燥

A . 阳光 B . 空气 C . 温度 D . 水分
阅读材料,解决以下问题。

小亮打开橱柜发现许多蟑螂。他很想知道蟑螂喜欢吃什么食物,于是他设想蟑螂可能喜欢吃的食物如:米饭、巧克力、咖啡、话梅等食物,并设计了一套透明实验装置,有利于观察蟑螂的行为。他将许多蟑螂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放进几个透明装置内(如图),然后观察相同时间内通过隧道进入食物盒的蟑螂数量,进行对比,

  1. (1) 他提出的问题是
  2. (2) 下表是小亮设计的一个观察记录的表格,其中小亮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是什么:

    食物名称

    现象

    结果

    结论

    蔗糖




    咖啡




    话梅




    米饭




  3. (3) 通过实验发现蟑螂最喜欢的食物是
兴趣小组实验中,将 NaOH 溶液滴入 CuSO4 溶液中,结果溶液中生成了浅绿色的固体,于是,他们对该浅绿色固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① NaOH 与 CuSO4 反 应 会 生 成 Cu(OH)2 , 也 会 生 成Cu4(OH)6SO4(碱式硫酸铜)。

②Cu(OH)2 在 80℃会分解生成 CuO。

③Cu4(OH)6SO4 不溶于水,能与酸反应,分解温度需 300℃。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浅绿色固体为 Cu(OH)2

猜想二:浅绿色固体为

猜想三:浅绿色固体为 Cu(OH)2 和 Cu4(OH)6SO4

【获取事实与证据】

①取少量浅绿色固体放入试管中,加热至 100℃,观察到黑色固体物质,说明浅绿色固体中存在

②另取少量浅绿色固体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再滴加 Ba(NO3)2 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是

【结论】整个实验证明猜想正确。

为了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样品中所含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某同学采用如下实验装置来研究。
  1. (1) 装置B 用来干燥气体,B 中所盛的试剂可以是
  2. (2) 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时,下列情况会使碳酸钙质量分数的测量结果偏小的有(   )

    A . 实验开始时 A,B 装置以及导气管内残留有少量空气 B . 进入C 装置的气体中还混有少量 HCl 气体 C . 气体通过 C 装置速度过快,CO2 来不及被NaOH 溶液全部吸收 D . 实验结束时,各装置内还残留有少量 CO2 气体
  3. (3) 实验中取 5 克矿石样品,将 20 克稀盐酸平均分成 4 次注入,测量并记录每次充分反应后装置 C 的质量(如下表),求出该矿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实验次数

    1

    2

    3

    4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克

    5

    5

    5

    5

    充分反应后装置C 的质量/克

    150.52

    151.04

    151.56

    151.76

“扔纸飞机”是民间传统游戏。某次趣小组同学认为:纸飞机的飞行距离除了与发射速度的大小有关外,还可能与纸飞机大小、材料和发射角度等因素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小组成员将打印纸和旧报纸裁成不同面积的纸张,制作了相同形状的纸飞机若干个,利用固定在室内某一位置的简易发射器,以相同大小的发射速度和不同发射角度(发射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进行多次实验,整理相关数据如表一

表一:纸飞机飞行距离与发射角度关系记录表

编号

纸张大小

纸张材质

不同发射角度飞行的平均距离(米)

15°

30°

45°

18厘米×26厘米

打印纸

6.5

15.8

15.0

8.9

18厘米×13厘米

打印纸

6.4

15.8

15.1

8.8

18厘米×26厘米

旧报纸

5.6

14.2

13.2

7.6

  1. (1) 结合表一信息,分析该实验中纸飞机飞行距离与发射角度之间的关系
  2. (2) 若要寻找纸飞机最大飞行距离的发射角度,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应如何设置发射角度进行进一步实验?
  3. (3) 表二:三架纸飞机实验要求

    纸飞机

    纸张大小

    纸张材质

    发射角度

    18厘米×13厘米

    打印纸

    150

    18厘米×13厘米

    旧报纸

    300

    18厘米×13厘米

    旧报纸

    150

    小组成员又制作了三架形状相同的纸飞机,用该发射器以相同大小的发射速度进行实验,实验要求如表二。若甲、乙、丙这三架纸飞机飞行距离分别为s、s、s , 请预测它们的大小关系:

科研小组在研究某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时,选取了大小、生长状况相近的同种植物若干,平均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置于适宜的相同环境中,测定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速率如图。

  1. (1) 科研小组开展上述研究活动的目的是
  2. (2) 若仅考虑光合作用,该种植物更适宜在土壤含水量相对较的土壤中生长。
  3. (3) 在一次给植物施以等量的同种肥料后,发现甲组植物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速率反而有所下降,可能的原因是
飞机在空中飞行时都有一定的迎角(机翼轴线与水平气流的夹角),飞机飞行时的升力除了与机翼形状有关外是否还与迎角大小有关?为了研究这一间题,小明利用电风扇、升力测力计、飞机模型,按图甲方式进行如下实验。

①闭合电风扇的开关,调节档位使其风速最大,并使飞机模型的迎角为0°,记录测力计的示数。重复5次实验并计算升力平均值。

②改变迎角大小,使其分别为5°、10°、15°、20°,重复步骤①。

③处理相关数据得到“升力与迎角的关系”如图乙。

  1. (1) 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2. (2) 小明若要进一步研究“飞机的升力与其飞行速度的关系”。利用现有器材,如何操作可以模拟飞机不同的飞行速度?答:
  3. (3) 资料显示:本实验结论与实际相符,且飞机迎角一定时,飞行速度越大升力也越大。若某飞机以500千米/时做匀速直线飞行时的迎角为θ1 , 而以800千米/时做匀速直线飞行时的迎角为θ2(θ1θ2均小于15°)。则升力相同时θ1θ2的大小关系是
糯米是家庭酿酒的主要原料.为什么不采用普通米做酿酒原料呢?小科猜想可能是两种米的淀粉含量不同。于是就此问题进行了探究:取2支试管分别贴上1、2号标签,分别加入普通米饭和糯米饭(每份米饭均切成两小块),各实验变量及10分钟后淀粉分解情况见下表。

试管编号

等质量的米饭种类

唾液

振荡后保温

是滞搅拌

加入碘液

结果

1

普通米饭

2毫升

37℃水浴中保持10分钟

充分搅拌

2滴

不变蓝

2

糯米饭

变蓝

  1. (1) 1号试管不变蓝的原因是唾液中含有酶,它能促进淀粉的分解;
  2. (2) 本实验中除米饭种类不同外,需要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这种实验探究方法称作法。通过本实验探究,小科得出了采用糯米酿酒的原因是
  3. (3) 为了让实验结论更具有说服力,小科取用不同质量的米饭重复上述实验,结果发现1、2号试管都变蓝,造成两次实验结论不符的可能原因是本次实验中
小明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后,知道钾、钙、钠金属活动性特别强,能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他想镁紧排在钠后面,它是否也能与水反应呢?

【提出问题】镁是否能与水反应?

【实验探究】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冷水和镁条,用酚酞指示剂。实验过程和现象如图:


【反思与总结】

  1. (1) 小明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2. (2) 小明发现B试管放置空气中一会儿溶液的红色会褪色,这说明溶液的碱性减弱了。于是他大胆作出了一个猜想并设计了验证方案:

    猜想

    验证方案

    可能是氢氧化镁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温度降低,溶解度变小,从而导致从溶液碱性的减弱。

    将褪色后的溶液,如果溶液变红,说明小明的猜想正确。

    小明通过实验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3. (3) 一段时间后,小明观察到镁条在热水中无现象,但当他想到买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不能用稀硫酸和大理石反应时,便有了解释。他的解释是
温州市政府计划今年内建造40个电动汽车充电桩,为温州电动汽车的进一步发展做好配套设施建设。下表为某品牌电动汽车的部分相关数据:

  1. (1) 空车时,若该电动汽车车轮与地面的总接触面积是400厘米2 , 则该车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帕?(g取10牛/千克)
  2. (2) 若该车以4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2.5小时,则消耗电能多少千瓦时?
  3. (3) 该电动汽车采用铁电池供电。如图所示为铁电池与锌锰电池给相同用电器供电时的放电曲线。与锌锰电池相比较,铁电池有何特点?(写出两点)。
依据图①~④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图①表示光滑斜面上的小球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滚下时机械能随下降高度的变化图像 B . 图②表示一定量的双氧水中加入二氧化锰后,产生氧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图像 C . 图③B点表示此时某绿色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D . 图④曲线表示正常人肾小管内葡萄糖的含量变化
某校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

②每次拉开橡胶球相同的角度,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 (1) 实验中,重复做10次的目的是为了.
  2. (2) 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值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

    单层

    79

    78

    82

    80

    73

    84

    84

    82

    81

    82

    80

    双层

    20

    23

    24

    24

    24

    25

    22

    22

    21

    25

    23

    受到橡胶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来反映的。

  3. (3) 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一天,伽利略在一所大教堂里看到屋顶垂下一根长链子,链子尽头的那盏灯在不停地摆动。他观察到灯左右摆动时,摆动间隔的时间几乎是相同的。为了确认这一设想,他把手指按在手腕上,利用脉搏跳动次数的恒定性来测定灯左右摆动所需的时间。经过多次反复的测试,终于证明了他的设想是正确的,从而得出了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后来人们利用单摆的等时性发明了带摆的钟。那么,哪些因素决定吊灯往返摆动的时间呢?张勇和赵良提出下列猜想:

张勇猜想:可能由吊灯的绳长决定;

赵良猜想:可能由吊灯的摆动幅度决定。

他们按照装置仪器进行实验。一根细绳一端拴一个小球,一端固定,让小球自由往返摆动,并记录数据如表。

实验序号

摆长/绳长(cm)

摆动幅度(cm)

小球往返摆动20次的时间(s)

小球往返摆动

一次的

时间(s)

1

100

5

40

2.0

2

100

8

40

3

80

5

30

1.5

根据以上资料和实验数据,回答以下问题。

  1. (1) 文中提到“他的设想”指的是
  2. (2) 除了张勇和赵良的设想,请你也提一个合理的猜想:
  3. (3) 要完成上述实验,除如图器材外,还必需的测量仪器是
  4. (4) 若张勇和赵良分析实验数据后得到的一条结论是“吊灯往返摆动的时间与吊灯的摆动幅度无关”,则表格中的“?”的数据为
  5. (5) 钟摆是利用本实验原理制成的。某一钟摆变慢了,要调准它,应将钟摆摆长调(选填“长”或“短”)一些。
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振动的频率与管子的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下表:

编号

长度/cm

直径/cm

频率/Hz

1

20

1.5

2131

2

30

2.0

1284

3

50

2.5

656

  1. (1) 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并请说明你的理由。答:.
  2. (2) 小明发现悬挂的金属管发出声音时在做有规律的摆动,认为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摆动所产生的,请设计一简单的实验来检验小明的想法,简要写出实验方案和判断方法.

    实验方案:; 判断方法:

教室的窗玻璃是双层的。课间,同学在窗外敲玻璃时,小明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图所示)。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距离。共做6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 (1) 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平均值

    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cm)

    单层

    20.2

    20.8

    21.1

    20.5

    20.7

    20.9

    20.7

    双层

    19.9

    20.3

    20.1

    20.2

    19.9

    20.2

    20.1

  2. (2) 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来反映的。
  3. (3) 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4. (4) 实验中为了能使两种玻璃把玻璃球弹开的距离有较大的差异,请你提出一种可行的实验改进办法:
路由器是一种无线上网设备,信号由一个“黑管”向各处发射。小科对如何增强路由器的信号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器材】路由器1个,用不同材质制成的大小、形状均相同的碗状信号增强器若干个,Wi-Fi分析仪1个,卷尺1个

【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路由器发出稳定信号,沿碗状信号增强器的朝向直线移动Wi-Fi分析仪,直至找到信号强度为-50dBm处(dBm是网络信号强度的单位,网络信号强度一般在-110dBm至-20dBm之间,值越大表示信号越强),用卷尺测量出该处到路由器的距离。在同一位置上先后安装不同材质的碗状信号增强器,并使它的朝向与原来一致,用同样的方法测出信号强度为-50dBm处到路由器的距离。记录数据如表:

实验序号

材质

信号强度为-50 dBm 处到路由器的距离

1

6 m

2

陶瓷

9 m

3

不锈钢

13 m

4

14 m

5

16 m

【实验反思】

  1. (1) 根据上述实验可知:相同条件下,材质制成的信号增强器的增强效果比其他材质好。
  2. (2) 实验后,小科认为碗状信号增强器对路由器信号的增强效果除了跟材质有关,可能还跟其他因素有关。

    ①若他另取一个大小形状均相同的铝制碗状信号增强器,将它的表面用小刀划成坑坑洼洼,进行实验。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为了研究

    ②若他另取一个质量相同的铝制长方体状信号增强器进行实验。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为了研究

小科用自制的温度计(如图甲)来探究薄壁细管内的液柱高度h与哪些因素有关。他分别选用横截面积为S1、S2 (S1>S2) 的细管进行实验,把玻璃瓶浸没在不同温度的水中,如图乙所示,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序号

横截面积

温度t/℃

液柱高度h/cm

1

S1

0

5

2

S1

20

9

3

S1

40

13

4

S2

0

6

5

S2

20

12

6

S2

40

18

  1. (1) 分析比较序号1、2、3的数据,小科基于的假设是: 。
  2. (2) 分析比较序号1和4 (2和5或3和6)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3. (3) 小科把自制的温度计(细管的横截面积为S1)放入水中,稳定后测得液柱高度为11厘米。请结合表格数据分析,此时水的温度是℃。
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张家口举行,某同学发现滑雪者冲上斜坡时的初速度越大,向上滑行的距离也会越大。
  1. (1) 滑雪者的初始速度越大,冲上斜坡距离越长。这是因为
  2. (2) 该同学猜想:物体冲上斜坡的最大距离可能与物体的质量大小和斜坡的倾角大小有关。为了探究物体冲上斜坡的最大距离与斜坡的倾角的关系,他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活动,并记录数据如表所示。

    次数

    1

    2

    3

    4

    5

    木板倾角θ

    10°

    30°

    53°

    75°

    85°

    向上滑行的最大距离s/m

    0.50

    0.40

    0.36

    0.39

    0.43

    ①实验时让同一物体在滑轨上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

    ②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废电池的危害已被多数人所认识,人们现在已开始选择使用环保(无汞)电池。但某实验小组对环保(无汞)电池提出质疑。下面是该小组展开探究活动的部分内容,请你帮助他们完善探究活动。

【实验器材】:黄豆种子若干、5号南孚(无汞)电池、托盘、卫生纸、纱布、清水

【探究过程】

⑴提出问题:环保电池是否对种子萌发产生危害?

⑵作出假设:环保电池对种子萌发没有危害。

⑶制定并实施计划:

①将一节5号无汞电池浸泡在1000毫升的清水3天备用。

②取两个相同的托盘,底部铺垫卫生纸,再在上面覆盖一层纱布,并贴上A、B标号。

③挑选大小、形状、质地都相同的黄豆种子200粒,随机分成两等份,分别放置在上述A、B两个托盘中。

⑤观察记录,结果如下表:

实验装置

黄豆种子数/粒

处理方式

温度条件

发芽数/粒

发芽率

A

100

清水

室温

98

98%

B

100

环保电池浸出液

室温

81

81%

⑷从上表数据可知实验结果:

请你指出该实验小组实验设计存在的不足:

说出现阶段你在处理环保电池方面的建议:

为了研究管道中水流动快慢与管道倾角的关系,某科学兴趣小组按图甲进行实验。

①将软管A端与水龙头连接,在软管B端与管道接触处放置泡沫粒,调节管道倾角为10°。调节水龙头使水流速最大时,让水流冲击B端泡沫粒,记录泡沫粒经过同一管道到达水槽所用的时间。重复3次实验并计算平均值。

②改变管道倾角,使其分别为20°、30°,重复实验①。

③记录数据如下表。

管道

倾角

流经时间(s)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

1

10°

4.0

4.1

3.9

4.0

2

20°

2.5

2.5

2.4

2.43

3

30°

1.3

1.4

1.4

1.37

  1. (1) 该实验是通过来比较水流的快慢。
  2. (2) 合理的实验设计能帮助我们获得更科学的结论。上述实验中,下列四个量设置保持不变的量有     
    A . 管道中的水流速度 B . 管道的倾斜角度 C . 软管口的出水速度 D . 水在管道中的流经距离
  3. (3) 据科研发现,水流速度越大,对土壤的侵蚀力度就越大。结合本实验的结论,可以判断下列图中D地区土壤侵蚀最严重,你认为理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