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 知识点

商鞅变法

1、背景:(1)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发展需要: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建立县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是后来商鞅被处死的原因)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最能体现变法性质)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国富)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兵强)

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 知识点题库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由于国力不强,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痛感脸面尽丢。为此,秦孝公(    )

A . 实行分封制 B . 任用商鞅变法 C . 推进大一统 D . 推行汉化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动荡】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的时期,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变革,经济基础变动引起了上层建筑的变动。频繁的战争成为改革的直接推动力,而思想文化的繁荣又为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秦孝公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商鞅借助历史的大舞台进行变法,改变了秦国的命运,也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人教版选修一《重大历史改革回眸》教材

【破旧立新】

材料二: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经济社会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

【影响深远】

材料三:(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2. (2) 改革必然触动某些利益集团的“奶酪”。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中最直接触动旧贵族“奶酪”的措施是什么?最有利于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措施又是什么?通过商鞅变法建立的新制度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

材料二:在战国时代的秦国,平民张三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倾,宅九亩。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采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这则材料所反映的两项内容。
  2. (2) 材料二中平民张三获得“爵位”及“田宅”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3. (3) 依据材料三,概括说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4. (4) 你认为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启示?
公元前340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年轻富商李有为,想获得爵位的途径是(    )
A . 发奋读书,考取功名 B . 弃商务农,努力耕织 C . 上战场杀敌立军功 D . 利用经商获利,大量购置田产
商鞅辅佐秦孝公时期,某平民辛劳耕作,生产了许多粮食和布帛。按法令,他可以(    )
A . 免除徭役 B . 授予爵位 C . 授予田宅 D . 免除赋税
秦国是战国七雄之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水利建设篇】:“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华阳国志·蜀志》

材料二:【改革探索篇】: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横扫六合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

材料四:【巩固统一篇】

材料五:【走向灭亡篇】:“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如触犯法律,刑罚极为残;二世继位后,统治更残暴。”

——秦朝民谣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天府”的由来直接得益于谁主持修建的哪一水利工程的修建?
  2. (2) 材料二中的商君曾在秦国推行变法,请写出他的名字?变法对秦国的影响是什么?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秦王的功绩。
  4. (4) 根据材料四中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名称。根据材料四中图2,3分别写出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5. (5) 材料五反映了秦朝的统治有何特点?这种特点与秦朝的灭亡有何关系?
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最明显、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是(    )
A . 废井田,开阡陌 B . 奖励军功 C . 建立县制 D . 禁止弃农经商
变法和改革是历史上永恒的话题,有位平民因为勤劳耕作,生产出诸多粮食受奖励,由此推测是下面哪个变法时期的事件(    )
A . 商鞅变法 B . 李悝变法 C . 王安石变法 D . 孝文帝改革
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而建立。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 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是谓小康。”

一一《礼记•礼运》

材料二: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同时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材料三: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

  1. (1) 材料一中的“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分别反映了什么制度?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分封制下诸侯有什么权利和义务。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分封制施行的目的是什么?
  3. (3) 材料三反映了商鞅变法推行什么制度?有什么影响?
“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   )
A . 推行县制 B . 奖励军功 C . 奖励耕织 D . 编制户口
改革创新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考古工作者发掘的战国时期文物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

巡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及(注:等到)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注:古代方法),犹以务本(注:注重本业、农业)之故(注:原因),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能获取的直接历史信息是什么?生产力的进步导致原有的土地所有制不适应时代发展,对此商鞅在变法中采取了什么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诸子百家中哪一派别的思想?
  3. (3) 材料三中“民勇于公战”与商鞅变法的哪一措施有关?
  4. (4) 用材料四中的一句原话,概括“商君”所做所为的历史作用。
  5. (5) 综合以上材料,写出你的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第一次变法后,秦虽然是最早实行县制的国家,但县制只是在部分地区,特别是在新兼并的地区作为一种行政体制存在,并没有在全国普遍实行,所以还存在着贵族直接控制的封邑。而商鞅第二次变法,国家颁令,将全国所有地区划分成41个县,每县设县令为行政长官,又置县垂、县尉为其行政、军事助手,县级官员由国家任命撤换。因此,全面实行县制,构成县、乡、里三级地方行政区划管理网络。县乡里制度的设立,宣示着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而之后所谓的郡县制、州郡县制,以及行省制,无非是秦国所创县制的发展演变。

——摘编自安作璋《秦汉史十讲》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1. (1) 依据材料一,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正误。

    ①商鞅第一次变法后,秦国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县制。

    ②县级官员县令、县丞、县尉等由国家任命撤换。

    ③秦国商鞅变法推行了郡县制。

    ④商鞅第二次变法后,县、乡、里三级构成地方行政区划管理网络。

  2. (2) 写出材料二地图所示历史事件的名称。依据材料二,分析该事件发生的原因。
  3. (3) 从材料三的文献中任选其一(《大日本帝国宪法》除外),说出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及这一事件的作用。

    示例:文献:《大日本帝国宪法》

    相关历史事件:明治维新

    作用: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4. (4) 依据材料四,恩格斯所说“英国的革命”是指哪个历史事件?任选两则材料说明恩格斯的观点。
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其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
A . 促进生产力发展 B . 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C . 缓和社会矛盾 D . 增强周王室实力
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主持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魏晋时期,北魏孝文帝迁都,推行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商鞅变法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这表明商鞅变法(    )
A . 消除旧贵族残余势力 B . 模糊了社会的等级界限 C .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 有利于当时的社会转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亡。”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

材料三……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

  1. (1) 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实行的目的。
  2. (2) 材料二中的“卫鞅”是谁?“孝公”是哪国国君?“卫鞅”的变法带来了什么影响?
  3. (3) 材料三中“卫鞅”提出了什么主张?他还提出了哪些主张?(任意两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因而被称为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秦孝公死后,被贵族诬陷。商鞅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

  1. (1) 材料中的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采取了哪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措施?从他的治国思想来看,他应该是战国时期哪个思想学派的代表人物?
  2. (2) 商鞅在秦孝公死后,被贵族诬陷,后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有人认为这说明商鞅变法失败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鞅说服了孝公,使孝公坚定了 变法的决心,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实行变法……为了统一度量衡,规定“步过六尺者有罚”……努力搞好生产,粮食和布帛生产多的,可以免除劳役,从事末利、游手好闲而贫穷了的,把全家罚作官奴隶。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他的这种重刑思想被其后的韩非继承并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

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摘自《战国策》

  1. (1) 材料一反映了哪个历史事件?依据材料-,概括变法的措施。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商鞅的主张。商鞅的主张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思想?
  3. (3) 你是否同意材料中对“商君治秦”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历史事实和历史观点,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 约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B . 西周初年共分封71国,其中同姓诸侯40国 C .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广泛使用铁器和牛耕 D . 虽然商鞅受“车裂”之刑而
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徭役,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
A . 生产大量粮食和布帛 B . 不隐瞒犯法行 C . 合法经商致富 D . 当兵立军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