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与都江堰 知识点

1.时间:战国时期  
2.修建者:秦国蜀郡郡守李冰
3.地点:岷江  
4.结构:渠首、灌溉网  
5.作用:防洪、灌溉、水运  
6.影响: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都江堰一直发挥巨大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李冰与都江堰 知识点题库

下列组合错误的是(     )

A . 李春——赵州桥 B . 李白——“诗圣” C . 李冰——都江堰 D . 孟子——“仁政”治国
根据提示,写出正确的答案。

  1. (1) 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是,战国争霸战争中最终胜出的诸侯国是国。

  2. (2) 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的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秦朝建立以后,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修筑了闻名中外的

  3. (3)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华阳国志》有记载:“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那么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主要原因是(  )
A .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B . 都江堰的修建 C . 商鞅变法的实施 D . 秦朝统一的完成
每年清明,众多海外华侨踏上寻根之旅,共同祭拜人文初祖。都江堰凝聚了父子改造自然,造福百姓的智慧,至今令人敬仰。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A带领人们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材料二:B和儿子一起,带领人民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请回答:

  1. (1)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位水利专家A和B分别指的是谁?
  2. (2) 材料二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何时哪国修建的?
  3. (3) 这两位水利专家能够治水成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城市、文化遗产见证人类发展。阅读下来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

【古代北京】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召公于蓟(今,北京及附近地区),称燕。

隋朝时称涿郡,位于大运河永济渠的一端。

1153年,金朝正式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

元朝时北京称为大都。

1421年正月,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清兵入关,顺治帝迁都北京。

【近代北京】

①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并签订《北京条约》。

②1862年,京师同文馆开馆。

③1898年,在北京成立京师大学堂,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④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攻占北京。次年,签订签订《辛丑条约》。

⑤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3月,中华民国迁都北京。

⑥1937年七·七事变后,被日本占领。

材料二:

图3

图4

材料三:

2014年6月22日,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顺利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此次丝绸之路申遗内容包括从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今西安)到广大中亚国家地区横跨亚欧大陆遗产点33处,线路跨度近5000公里,沿线包括中心城镇遗迹、商贸城市、交通遗迹、宗教遗迹和关联遗迹等5类代表性遗迹。近年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快速推进产能合作,已经形成了总金额达270亿美元的重点合作项目清单,同时成立了20亿美元的中哈产能合作基金,丝路基金在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吉尔吉斯斯坦已经建立了四所孔子学院,在中国有3000个留学生。前总统奥通巴耶娃强调,中吉两国联系紧密,但目前彼此的了解还很有限。当前最重要的是拓宽两国的互联互通渠道,加强深入了解,培养更多的“汉学”专家,从而更好地促进与中国的经贸、人文交流与合作。

——摘编自网络

  1. (1) 依据材料一【古代北京】并结合所学,对以下表述进行判断:

    ①北京的历史与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有关。

    ②隋朝时的涿郡是沟通南北的大运河的最南点。

    ③元朝时创立行省制度,大都隶属中书省。

    ④明朝时,北京开始成为统一王朝的都城。

  2. (2) 近代北京记录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也承载了中华民族寻求救国之路的探索。用【近代北京】大事记中的史实证明以上观点。

    体现“列强侵略”的是:(填写序号)

    体现“救国探索”的是:(填写序号)

  3. (3) 材料二中的图片为世界文化遗产,它们应该分别位于下图中的哪个位置?任选其中一处文化遗产,撰写介绍词。(介绍词包括该文化遗址的名称、修建的时期、作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
  4. (4) 依据材料三分析丝绸之路项目的申遗成功有何现实意义
诗句“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赞扬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这是因为李冰(   )
A . 主持修建都江堰,造福于民 B . 进行改革,辅佐齐桓公称霸 C . 实行变法,推进社会进步 D . 釆用疏导的方法,治理黄河水患
历史叙述指的是对历史进行客观描述,历史解释是对历史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关于右图所示工程的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 人类征服,协调自然的成功典范 B . 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C .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修建 D . 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
作家余秋雨曾经写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修建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   )
A . B . 李冰 C . 商鞅 D . 李春
战国时期,由李冰主持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著名水利工程是(    )
A . 都江堰 B . 郑国渠 C . 灵渠 D . 大运河
以下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有(    )

①长平之战

②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用

③李冰修筑都江堰

④商鞅变法

A . ②③④ B . ③④ C . ②④ D . ①②③④
下列关于下图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 B . 东边的内江用于灌溉,西边的外江用于分洪 C . 全部工程主要由“飞沙堰”、“宝瓶口”、“分水鱼嘴”三部分组成 D . 位于今天的云南省境内
在成都平原发展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也”的过程中,做出杰出贡献的是(    )
A . 管仲 B . 商鞅 C . 李冰 D . 李斯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泰。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栗和泰均发现于中国。

——部编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材料二  如图

图片_x0020_100009

材料三  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一副对联描写都江堰∶"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

材料四   《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1. (1) 根据所学知识,请写出材料一中"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的遗址代表。(南北方各写一例)
  2. (2) 材料二中两图反映了春秋时期,农业发展的两项重要技术,它们分别是什么?它们的出现对当时社会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3. (3) 都江堰的建成反映了政府重视农业发展的哪一方面内容?材料三中的"此公"是谁?根据材料,请概括都江堰对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
  4. (4) 根据所学知识,请分析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汉书·沟洫志》记载:“蜀守李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百姓飨其利。”与材料有关的是(    )
A . 治理黄河 B . 开凿灵渠 C . 修筑都江堰 D . 开凿大运河
请列举与下列提示相对应的内容。
  1. (1) 战国时期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水利工程
  2. (2) 秦朝时在全国流通的标准货币
  3. (3) 唐朝的鼎盛时期在历史上称为
  4. (4) 宋真宗时的宋辽盟约被称为
“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由于它的修建,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它"是指我国古代的哪一项水利工程?(   )
A . 都江堰 B . 郑国渠 C . 灵渠 D . 大运河
下图是我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水利工程,关于这一工程表述正确的是(    )

A . 修建者是战国时期的西门豹 B . 使华北平原成为一片沃野 C . 使东北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D . 由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
弘扬中国智慧,凝聚中国力量,贡献中国方案。根据下面的图文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唐·皮日休

图一中国抗战伤亡和损失数据

图二“两弹一星”元勋

图三―中国“新方案”

图四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1. (1) [伟大工程]体现中华民族的创造之光。上面材料描述的是两项水利工程。请你归纳两者的共同之处。
  2. (2) [凝心聚力]显示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与国际影响力。图一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请你为图二人物群体写一段颁奖词。
  3. (3) [外交方案]推动国际问题的解决。图三、图四体现的中国方案是如何解决当时的现实困境的?(请你任选一个图作答)
识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1) 图一是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朝开始。
  2. (2) 图二是战国时期(填人名)主持修建的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3. (3) 图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作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