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知识点

时期: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民族交融表现:
(1)经济、习俗方面: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成为农业居民。而汉族人民学习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2)政治制度:北朝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3)文化方面: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4)民族心理: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民族交融的特点: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民族交融的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知识点题库

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帮他拟定一个正确的主题(    )

A .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D . 繁荣开放的社会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是(    )
A . 书法艺术 B . 石窟艺术 C . 绘画艺术 D . 佛教艺术
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三国时期。吴国和蜀国控制着南方,北方人民携带着种子、工具,大批迁往南方。孙吴政权组织军队和百姓屯田、开垦荒地,推行牛耕。长江沿岸和太湖周围的稻田产量明显提高,在江南手工业中,会稽的越布是著名的特产,制瓷和造船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6世纪末,东晋和南朝先后统治南方,这时,北方人口继续南迁。南方人民广种水稻,并推广种植原产北方的麦、豆等农作物,促进农业的发展,南方手工业中织锦、制瓷和造船技术有很大提高。建康(今江苏南京)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内容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B”;是以上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C”。

①南方在三国时期和东晋南朝时期都得到了开发。

②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

③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是三国及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开发的重要原因。

④三国及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粮食产量都有明显提高。

⑤建康是三国及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政治中心。

下图为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面,可以用于研究下列哪一历史主题(    )

A . 秦汉时期北方的城市生活 B . 明清时期北方的服饰演变 C . 宋元时期南方农业的发展 D . 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交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胡饼是胡人的主食,魏晋南北朝时,胡饼传入中原,成为汉人喜爱的面食,本是胡人的乳酪等在汉人中间也广泛流行;南方的茘枝,香蕉等特产也见于北方。北方还可吃到西

域的西瓜,葡萄,苦瓜,茴香等蔬果。

——摘编自曹文柱《中国社会通史》

材料二: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

  1. (1) 依据材料说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饮食出现的变化,简要说明变化的原因。
  2. (2) 北方的农业产品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方?
  3. (3) 结合所学,说说南北方发生这些变化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下边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   )

A . 秦汉时期北方的城市生活 B . 明清时期北方的服饰演变 C . 宋元时期南方农业的发展 D . 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交融
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下列关于北方民族交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各民族经济交往密切 B . 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C . 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 D . “胡”“汉”观念仍很明显
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 .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 .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 . 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D . 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下图是北魏陶俑,三位女乐俑都头戴十字髻,上身穿交领短衣,下着长裙。她们呈跪坐姿态,一人高歌,二人抚琴伴奏。从该文物可以获得的北魏信息不包括(   )

A . 艺术表演 B . 民族交融 C . 重文轻武 D . 生活面貌
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

图片_x0020_100004

A .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 .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 . 夏商周时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 .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
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

 北魏文官俑

 汉人胡食图

A . 民族融合 B . 中外交往 C . 国家统一 D . 经济发展
小美想写北魏题材的小论文,拟了以下几个题目,其中有错误的是(   )
A . 《北魏统一了全国》 B . 《胡人汉服与汉人胡食》 C . 《平城到洛阳》 D . 《人口迁徙与民族交融》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里说道:“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 鲜卑族改穿汉服是进步之举 B . 汉族穿胡服是落后的表现 C . 民族间的服饰是相互影响的 D . 先进文化取代落后文化是必然的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
A .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大同云岗石窟中北魏早期的飞天舞姿雄健,具有游牧民族的审美特色

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中,飞天的服饰、舞具都有中原汉风

A . 书法艺术成熟 B . 北方民族交融 C . 江南经济开发 D . 南北政权对峙
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这主要说明(   )
A . 民族矛盾尖锐 B . 民族交融加强 C . 民族杂居相处 D . 中外交流频繁
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民族交融的影响 C . 南方人民爱吃 D . 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研究发现,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慕容部从辽西主动迁到中原地区。后来,慕容鲜卑便从历史上“消失”,只留下“慕容”一词作为一个姓氏而存在。这一现象表明南北朝时期(   )
A . 民族交融加强 B . 南北发展平衡 C . 经济破坏严重 D . 文学艺术繁荣
各种胡人不断南迁,既填补了汉人地区减少的人口,同时也因为他们的侵扰,更多的汉人流亡南方。在中国历史上,这一次为时两百年的人口变动,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这种现象出现在(   )
A . 秦汉时期 B . 魏晋南北朝时期 C . 隋唐时期 D . 辽宋夏金元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