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知识点

(1)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如平原地区是聚落的最佳选址区位,中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和,聚落往往比较集中。交通便利的地区像交通路线交汇处、沿海沿河等地区有利于聚落的形成。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2)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其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显著的地方色彩。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用当地便于取得的冰块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中国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层,那里的气候相对比较干燥,当地居民便就地取材,利用黄土层挖凿成窑洞;中国新疆地区气候干燥,风沙大,建成平顶房,其屋顶可以用来晒庄稼;中国及世界上的一些热带地区因炎热多雨,比较潮湿,一般都建成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不仅比较凉爽,而且也相对比较干爽。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 知识点题库

旅游回来的李明说,他看到旅游地的民居有厚实的墙体,小小的窗户,并装有双层玻璃,其主要目的是(     )

A . 防止凶猛动物的攻击 B . 御寒 C . 防御战争 D . 防潮湿
我国北方传统房屋大多坐北朝南,墙体厚,且以炕代床是因为(   )

A . 北方夏季热,避暑 B . 冬季很冷,利于取暖保温 C . 北方多风沙,躲避风沙 D . 北方全年刮北风

读“我国某一高原景观图”,回答问题.该高原最严峻的环境问题是(    )

A . 水土流失 B . 环境污染 C . 生物灭绝 D . 酸雨危害
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引发社会热议,你认为下列行为不利于大气环境改善的是(    )

A . 鼓励购买使用私家车 B . 扩大绿化面积 C . 乘坐公交车绿色出行   D . 限号出行缓解交通拥堵
东南亚的中学生马莉娅和西亚的中学生伊斯梅尔是网上结识的好朋友,在网上她们各自晒出了自己的家乡照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马莉娅家乡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的主要原因是( )

    A . 气候炎热多雨 B . 地表蜿蜒崎岖 C . 气候炎热干燥 D . 地表以平原为主
  2. (2) 伊斯梅尔家乡的房屋墙厚、窗小的原因是( )

    A . 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决定的 B . 为了预防小偷进入民宅偷盗 C . 为了抵挡当地寒冷的气候 D . 厚墙是为了减少白天炎热的太阳照射,小窗是为了减少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根据下列四幅图回答问题。



  1. (1)
    上面四幅景观图片,分别是代表一个地方的建筑。
    第1幅图代表的是的建筑 ;第2幅图代表的是的建筑 ;第3幅图代表的是 的建筑;第4幅图代表的是建筑 。
  2. (2) 分析四幅景观图填下表。

       图片

       当地气候特点

        民居建筑特点

         1

           

          

        2

          

          

        3

          

          

        4

          

          

世界上唯一没有定居居民的大洲是 ;中国主要位于 板块内.

南方旧式民居屋顶坡度大,是因为(  )

A . 便于接受阳光充足 B . 便于空气流通 C . 便于散热 D . 便于雨水下泻

如图是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日本传统民居—合掌式房屋,该种风格的民居主要位于本州岛中部的内陆地区,合掌式建筑的屋顶十分陡峭,主要为防止(  )

A . 夏季台风 B . 冬季大雪 C . 秋季风沙 D . 地震破坏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1) 甲图所示为聚落,乙图所示为聚落。
  2. (2) 据丙图中信息分析,影响A、B、C三地聚落选址的共同因素是
  3. (3) A、B、C三地聚落的形态多为(团块或条带)状。
  4. (4) 图中A处附近河流是由流向
下图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

A . B . C . D .
读下列材料与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平原地球的聚落多成团状,且规模较大;而山谷地区的聚落多呈条带状,且规模较小。

材料二:沙漠地区的聚落很少,且多集中在绿洲上。

材料三:石家庄原来只是一个小村庄,京广铁路开通后,才逐渐发展成为特大城市。

材料四:东营和大庆是在石油开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

材料一反映了对聚落规模和形成的影响。

材料二反映了对聚落形成的重要性。

材料三反映了对城市规模和形成的影响。

材料四反映了对城市规模和形成的影响。

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不能体现(  )
A . 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 B . 当地的交通状况 C . 当地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 D . 当地的文化风俗
读等高线图,回答问题。

  1. (1) A 处地形部位为
  2. (2) ① 、② 、③ 三处中, 海拔最低的是
  3. (3) 甲、乙、丙三乡村聚落中,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聚落的是
  4. (4) 若甲乙两地相距 8cm,则两地实地距离为km。
  5. (5) 若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则其气候类型为
“房屋墙体厚实,室内有壁炉,窗小或有双层窗,而且房顶大多高耸”。这种房屋主要分布在(   )
A . 寒冷多雨雪区 B . 寒冷干燥区 C . 炎热多雨区 D . 炎热干燥区
读南北回归线之间气候类型分布图(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四地各月平均气温均在℃以上,气温的共同特征是
  2. (2) 与丙地相比,甲地的降水特点是。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丁地的主要植被类型为。(选择填空)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热带荒漠   D.落叶阔叶林

  3. (3) 乙、丙两地中,人口较稠密的是,其自然原因是(选择填空)

    A.地势较高     B.全年高温    C.降水丰沛    D.交通便利。

  4. (4) 下列适应乙地自然环境的传统民居是______
    A . B . C . D .
  5. (5) 20世纪60'-'90年代,丁地植被破坏严重。近年来,当地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对其进行保护,下列所采取的措施中,合理的有______。(双项选择)
    A .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B . 实施退耕还林 C . 扩大木材出口量 D . 将东南沿海人口大量迁移到该地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聚落与气候的关系

  较寒冷气候(如我国东北)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还有双层玻璃; 炎热多雨的热带气候(如东南亚),乡村聚落中常见的双层木楼或竹楼,下层空着或放杂物、养牲畜,上层住人,上层风大凉爽,还可以避免潮湿;干燥少雨的热带沙漠气候(如西亚、北非),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可以尽量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降水较多的亚热带气候(如我国南方地区),民居多为尖(斜)顶房。因为这些地区降水丰富,尖顶利于雨水下泄。

材料二  聚落与资源的关系

我国的黄土高原的窑洞,黄土非常深厚,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窑洞冬暖夏凉;北极地区的冰屋,以冰雪制成,为半球形,屋顶上盖一层厚厚的野草,再覆以一层海豹皮,屋内墙壁上挂满兽皮,都可防寒;日本的木质房屋,利用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建造木屋,减少地震与台风带来的损失; 热带地区的棕榈屋,用当地特有的木材搭建而成;山区的石头房,用石头做材料建成的房子,它主要分布在山区岩石的地带。

  1. (1) 从上述材料中找出适合漠河县的房屋保暖建筑。(两点即可)
  2. (2) 因为日本的资源丰富,所以日本建木屋,又可减少地震与台风带来的损失。
  3. (3) 西亚和北非属于气候,当地房屋具有的特点。
  4. (4) 读材料分析,如果你生活在山区,会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建筑你的房屋 ?
读“仫佬族主要聚居地图”,“仫佬族传统民居图”,“仫佬族人口比重图表”图,回答下列小题。

  1. (1) 仫佬族主要聚居的省级行政区集中分布的主要少数民族是 (   )
    A . 藏族 B . 回族 C . 维吾尔族 D . 壮族
  2. (2) 下列关于仫佬族传统民居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 墙厚窗小适应当地温差大的气候特点 B . 尖顶有利于排水,适应多雨的气候 C . 底层架空有利于通风透气 D . 窗户较小是为了防风沙
  3. (3) 根据材料可推断:仫佬族人生活的气候类型是(   )
    A . 温带大陆性气候 B . 高山高原气候 C . 热带季风气候 D . 亚热带季风气候
  4. (4) 仫佬族劳动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
    A . 人口出生率下降 B . 人口死亡率增高 C . 人口外出务工 D . 自治县面积缩小
读某聚落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_x0020_100008

  1. (1) 该聚落可能是(   )
    A . 渔村 B . 乡村 C . 牧村 D . 城市
  2. (2) 该聚落居民一般从事(   )
    A . 放牧 B . 捕鱼 C . 工业、服务业 D . 耕作
关于聚落的发展变化,下列认识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 B . 保护好有价值的建筑群和遗址 C . 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D . 遗址没有实用价值,应拆旧盖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