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知识点题库

法国著名学者雷奈•格鲁塞在《东方的文明》中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 .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 . 实现了国家统一 C . 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D . 创立三公九卿制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

A . 周天子分封天下 B . 秦始皇统一六国 C . 汉武帝开拓疆土 D . 忽必烈一定乾元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意义是

A . 加剧了社会矛盾,无益于社会发展 B . 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助于秦长治久安 C . 避免了国家分裂,有助于政局稳定 D . 造成君主独裁,导致政治黑暗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 .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 .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D . 制度法令的统一
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A . 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 B . 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此“原理” C . 作者对“原理”长期不变感到不满 D . 作者对“后世”官制持否定态度
傅乐成的《中国通史》中说:在此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促使此处“中国”概念变化的是(    )

A . 分封制 B . 郡县制 C . 郡国并行制 D . 行省制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到:“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却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平民政府的……思想则为‘无为而治’,‘无为’之实则为‘因循’”。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

①汉初沿袭周朝分封制 ②汉承秦制体现在大体沿袭了秦朝的官僚制度 ③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贯穿汉代 ④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建立的封建政权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反腐是当今的热点问题,中国反腐任重道远。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孔子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康熙告谕大臣:“朕观自古帝王,于不肖大臣,正法者颇多。今设有贪污之臣,朕得其实,亦必置之重典。”

秦朝的国家政权机关设三大部门,一是丞相,掌管行政,协助皇帝处理万机;二是太尉,掌管军事;三是御史大夫,掌监察。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反腐的主要手段。

观念·观念社会化·社会行动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公元前4世纪中叶的秦国在政治上出现了“革命”性变化。该变化的影响在东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足可以与古希腊城邦政治的出现相比拟。中国与古希腊一样,贵族社会危机终于导致贵族制度的“民主化”。农民上升为“武士”,摆脱贵族大家族控制,取得了爵位,亦即将贵族的旧等级移置于中央集权国家的新环境之中。

材料二 民主一词古已有之。在先秦文献中的含义是“民之主”,即最高统治者。Democracy一词传入中国后,被译为“民主”。民主在近代具有多种含义。据统计,1864年至1914年间,民主的各种含义和使用数量如下:

含义

时段

人民统治

与专制君主制相反的制度

民选领袖

君主

1864—1894

12

323

7

5

1895—1900

149

640

102

7

1901—1908

391

1210

39

0

1909—1914

76

490

16

0


材料三 近代西方历史中,政治的合理性往往与人民一词相联系。主持审判查理一世的大法官以英王违反与人民的契约为名,判处国王死刑。北美大陆会议代表们认为“滥用职权和强取豪夺的行为表明政府企图把人民置于专制暴政之下”,遂决定与英国决裂。法国大革命期间,“组成国民议会之法国人民的代表认为,无视、遗忘或蔑视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因此需要制定《人权宣言》。

  1. (1) 依据材料,指出“革命”的含义;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国与古希腊变化的相似之处。

  2. (2) 阅读材料二,以中国近代民主观念的发展变化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3. (3) 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人民”一词在上述各国代表的主要群体;并概述 “政治的合理性往往与人民一词相联系”的原因。

秦朝中央官制中,具有“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职能的是(  )

A . 太尉 B . 廷尉 C . 丞相 D . 御使大夫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

A . 分封制和郡县制 B . 宗法制和郡县制 C . 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 . 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秦朝“三公”的权限中,属于御史大夫的是(   )

①负责管理全国军务②负责国家监察事务③执掌群臣奏章④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②④
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汤因比赞叹:“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中国两千年来的改朝换代,一直到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为什么能保持这样的局面?它的精神文明了不起!”汤因比所说的保持中国统一的“精神文明”应该是(    )
A . 历代忠君报国的忧患意识 B . 宗法制度维系的家族观念 C . 儒家学说倡导的伦理道德 D . 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任嚣任南海郡郡尉统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根据秦朝制度的规定,与任嚣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 . 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 . 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D . 和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某个同学在学习了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后,奇怪的问老师:“为什么中国和雅典会在政治体制方面呈现出‘专制’与‘文明’的明显差别?”你认为,老师的回答是(    )
A . 地理环境不同 B . 经济形势不同 C . 人口数量差别 D . 思想观念不同
雅典陪审法庭的职能与下列哪个官职或机构类似(  )
A . 秦朝的御史大夫与廷尉 B . 汉朝的尚书台 C . 唐朝的门下省、中书省 D . 元朝的中书省
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
A .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 . 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制约 C . 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 D . 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
“秦始皇……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材料主要肯定秦始皇(    )
A . 创立皇帝制度 B . 设三公九卿制度 C . 推行郡县制度 D . 设立内朝
秦代的李斯、汉代的晁错、唐代的柳宗元、宋代的苏东坡、明代的王夫之、清初的顾炎武等人几乎一致认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不是哪一个英雄人物的智慧与力量所致,而是一种社会“时势”使然。这表明郡县制的推行(    )
A . 促进了社会发展进步 B . 导致分封制退出历史舞台 C . 得到了后人一致认同 D . 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阿旁宫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   )

记述

出处

“二世还至咸阳,曰:‘先帝为成阳朝廷小,故营阿房宫。为室堂未就,会上崩’。”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杜牧《阿房宫赋》

“秦阿房一名阿城。在长安县西二十里。西、北、(东)三面有墙,南面无墙,周五里一百四十步。”

(宋)宋敏求《长安志》

“东西北三面墙内存有夯土台,未发现秦代的文化层,未发现大规模火烧痕迹。”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阿房宫考古发现与研究》

A . 秦二世为先帝营造阿房宫 B . 文献记载各异不足为信 C . 杜牧曾游览秦朝宫殿遗址 D . 秦营造阿房宫但未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