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识点题库

汉赋大家司马相如的作品反映了汉代大一统王朝的恢弘气势,其代表作是
①《子虚赋》 ②《甘泉赋》 ③《上林赋》 ④《二京赋》

A . ②③④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①②④
古代中国自秦以来形成了三个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朝参”——决策军国大事;由“三公”或地位相当于“三公”的大臣主持的“集议”——通过并执行议案;“谏议”——谏臣要拿出提案供皇帝和中央决策时参考。“朝参”“集议”和“谏议”的作用发挥得最好的时期是

A . 汉朝 B . 唐朝 C . 明朝 D . 清朝
史学家把元朝的行省称之为“流动的中央政府”。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 行省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 行省不是地方管理机构 C . 行省长官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D . 行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全球通史》:“最终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材料所说的“这一制度”是指(     )

A . 太学制度 B . 察举制 C . 九品中正制 D . 科举制
“中国传统官僚集权社会的社会精英,主要是由地主、士绅与官僚这三个阶层角色构成的……自隋唐以来迄至近代……上述这三个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相对频繁的横向流动。”与这种“流动”关系最为密切的制度是

A . 察举制 B . 九品中正制 C . 三省六部制 D . 科举制
材料  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府兵卫士免除租调力役,自备资粮,定期轮流宿卫京师或充当边兵。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卫士不能按时更番轮替,边兵久征不还,难以自备资粮,“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府兵制濒于瓦解。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至此,征发均田农民担任卫士的府兵制演变为朝廷供给资粮的募兵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

  1. (1) 根据材料,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原因和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已身死,应退田者,每至班年,即从收授。

材料二 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租);农民必须给国家服劳役(庸)或纳布代服役;农民必须向国家交土产(调)。男子还必须服兵役,兵器本人自备,军权归属中央。

  1. (1) 材料一、二是什么法令的规定?
  2. (2) 以上法令是哪个国家推行的改革内容?
  3. (3) 这次改革是仿效哪国的制度?有何历史意义?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 .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说明当时的监察官(     )

A . 对大案要案有终审权 B . 享有部分直接处分权 C . 可以代替皇帝作决定 D . 凡事都必须上奏皇帝
宋司马光谈到“凡择言事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知晓治体”。这里的“言事官”是指(     )

A . 丞相 B . 监察官 C . 内阁首辅 D . 军机大臣
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佐证引文中“稍许差些”的是(   )

A .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 .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C .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 . 清朝设置军机处
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

  2. (2) 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

  3. (3) 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4. (4)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当时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   )

A . 抑制士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 . 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 C . 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 D . 强化君主专制, 培养忠臣顺民
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据此推断,该制度(  )

A . 彻底打破了特权垄断 B .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 是唐诗繁荣的主要原因 D . 最早出现在唐代
三省六部制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此制度的积极作用是(   )

A . 使封建选官用人制度得以完善 B . 分解相权,削弱了皇帝的权威 C . 扩大议政范围,有利于政治民主 D . 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机构效能
南北朝时期,南朝君主面对强大的地方豪强势力,一方面派皇家子弟到地方出任各州的牢事行政长官——刺史;另一方面又派出身低微、品级低下的官员到地方各州出任典签。典签职微权重,“一州之事,悉以委之”,州镇要事须典签批准方能实行,“诸州闻有典签,不闻有刺史”。上述史实表明南朝(    )

A . 皇室贵族势力下降 B . 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C . 中央集权衰落 D . 庶族地主政治地位提升
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于是班下郡国。

——(唐)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

材料二: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粘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粘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史选官制度》等

材料三: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摘编自阎照样《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阎照样《英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原因。

  2. (2) 据材料二,简析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依据材料二,三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

  3. (3)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

贞观年间的乡贡须先经过当地尊长和州县官批准,再由户部审阅,才送吏部考试,不是二百九十三姓(国家登记管理的家族)的人,不得参与乡贡。这一要求(    )

A . 凸显察举制和科举制的优点 B . 扩大了唐朝的统治基础 C . 说明唐代科举资格审查严格 D . 在于控制科举的录取比例
《东汉会要》记载:“西都(西汉)止从郡国奏举,未有试文之事;至东都(东汉)则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这主要体现了东汉(    )
A . 旨在保证官吏的来源 B . 奠定了门阀世族的基础 C . 注重提高官员的素质 D . 主要通过考试选拔官吏
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使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