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知识点题库

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下图是一组近代以来中国国旗的图片,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革。对此组图片理解不正确的是
              
①大清国龙旗              ②五色旗             ③五星红旗

A . 图①具有君主专制统治的色彩 B . 图②诞生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C . 图③确定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 . ①②③更替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迁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迁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在两个跃迁的过程中,“第一次跃迁起点”、“为现代民主奠基”、和“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什么事件(   )

A . 辛亥革命、五四宪法、改革开放 B . 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 C . 辛亥革命、《共同纲领》、“依法治国”被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D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五四宪法》的制定、改革开放
《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这三次社会变革的共同影响是(   )

A . 都改变了社会的性质 B . 旧的思想基础得以彻底摧毁 C .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D . 变革带来了国家政权的变化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毛.泽东所说的“站立起来”的含义是
A . 抗战胜利洗雪百年国耻 B .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 C . 解放战争基本完成 D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历史纪年方法的掌握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秦朝统一全国的时间是公元前三世纪晚期

②康熙是爱新觉罗·玄烨的谥号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农历己丑年

④民国33年台湾摆脱日本的殖民统治回到祖国怀抱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② D . ③④
清末1907年学部颁布“学堂章程”,规定女子只能入小学和师范学堂,并且男女要分校、分班受教。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并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对旧知识分子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 戊戌变法使女子拥有了受教育的权利 B . 《共同纲领》体现了新中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 C . 《共同纲领》强调教育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生产劳动服务 D . 新中国已初步建立起国民教育体系
乌兰夫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报告》中说:“民族的区域自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之内的、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遵循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总道路前进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正式确认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在    (  )

A . 1949年 B . 1954年 C . 1984年 D . 1998年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和“开国大典”反映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巨变。共同点是(    )

A .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 .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 . 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D .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忘迄今实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
A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 .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 C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在西方世界日益关注中国的过程中,《时代》周刊是最典型的代表。下图是1949年毛.泽东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的图片,毛.泽东能够成为倍受关注的《时代》周刊人物的原因主要是(    )

A . 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引发中国社会巨变 B . 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振兴 C . 开创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揭开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D .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以新的形象出现在世界舞台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所签订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体现了新中国在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上具有(    )
A . 灵活性 B . 彻底性 C . 妥协性 D . 宽容性
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 . 《共同纲领》 B . 《双十协定》 C . 《论联合政府》 D . 《论十大关系》
“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是哪次会议的开幕词(    )
A .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 .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制度建设有利于保障政权的稳定,有利于防止专制和腐败,但其能否实现与制度设计、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

——方乾《论中国古代监察制的不独立性》

材料二: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1998年,吉林省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村采取了“海选”方式提名初步候选人。还有的地方实行“一次性投票选举”,在选举中获得法定的当选票数时,即为正式当选。

——人教版教材高中历史必修Ⅰ

  1. (1) 秦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
  2. (2) 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在权力运行机制方面有什么特点?
  3. (3)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人是如何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尝试保证民主防止袁世凯专权的?
  4. (4) 依据材料四,建国初期依据宪法确立的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新时期以来为进一步健全民主政治,有何重大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实现了三次历史性巨变。其中推动第二次历史性巨变的事件是指(    )
A . 辛亥革命的爆发 B . 抗日战争的胜利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 . 改革开放的深化
以物证史,用历史事实说话。下列史实中,可直接用于研究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是(    )

A . ①②③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②③④
在某次会议上毛.泽东充满声情地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个会议是(   )
A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 .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C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D .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

材料二  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材料三  1950年,政务院确立改造海关的基本方针,海关税则“必需保护国家生产,必需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竞争”。在海关税率方面,根据国家经济情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同年,中国对外贸易出现了70余年来未有的出超。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的特征和意义。
如图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整个会徽图案庄严富丽,具有深刻的政治含义。下列选项对其“政治含义”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 红星表示无产阶级领导 B . 齿轮、嘉禾表示工农联盟为基础 C . “1949”表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的年份 D . 四面红旗表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大联合
如图反映了新中国(   )

A . 城镇人口所占比重的变化 B . 农业产值所占比重的变化 C . 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 D . 公有经济所占比重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