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 知识点题库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China Watch》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关于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法制 B . 是由于党的指导思想出现了严重偏差 C . 直接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改革 D . 给新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根据何顿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我们像葵花》中有这样的一组镜头:男主人公冯建军的养父冯清明在下雨天收衣服时,不小心用衣杆碰破了家中挂着的毛主席画像,随即被无端关押十多年。在看到这组镜头时,作为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你认为对此该怎样解释才正确
①作为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内容,这一段内容纯属虚构,毫无根据;
②根据这样的情节来判断,这一组镜头反映的社会背景应该是在“文革”开始后不久;
③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这反映了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的情形;
④冯清明破坏毛主席画像的事实,表明当时中国的确存在大量的反革命分子

A . ②③ B . ①④ C . ②④ D . ①②③④
2006年4月19日,某报纸刊登一篇题为《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的文章中指出: “今年的五月十六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四十年前的这一天,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政治运动爆发了。它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超越了任何一场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浩劫。”导致此浩劫的主要原因是

A . 国际形势的日益恶化 B . 反党集团的推动和利用 C . 指导思想出现重大失误 D . 个人崇拜的发展和推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意大利记者奥林艾娜·法拉奇采访中国国家领导人时问道:中国在以后怎样才能避免“文化大革.命”式的悲剧再次出现?假设你是国家领导人,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

A .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可避免 B . 坚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就可避免 C .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可避免 D .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可避免
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

A . 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B . 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 . 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 . 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下面这幅漫画反映了中国什么时候的状况?

A . 过渡时期(1949—1956年) B . 探索时期(1956—1966年) C . 文革时期(1966—1976年) D . 新时期(1978—)
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A . 要坚持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B . 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 . 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D . 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刘少奇冤案给后人留下的深刻启示是(      )

A . 民主与法制建设道路艰难而曲折 B . 毛.泽东用人不当 C . 资本主义有复辟的危险 D . “四人帮”全面夺权
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为此,我国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改进政治协商制度  
③提出“依法治国”理念 
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⑤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A . ①②③⑤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⑤ D . ①②③④⑤
李鸿章(1823—1901)可谓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建国后到“文革”前,史学界对李鸿章基本以“大卖国贼”、“大买办”看待。“文革”中,李鸿章更是“崇洋媚外”、“投降卖国”的同义语。李鸿章为当时的史学界所不齿是众所周知的。然而,今天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又一反前述,由全面否定到基本肯定。有人甚至评价说,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带头人物,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起了推动作用。有人写文章讲李鸿章的爱国思想、民族主义,即便签订不平等条约也很难给他扣上卖国主义的帽子等等。总之,与过去几十年相比,李鸿章在今天格外得到人们的青睐。

——据夏东元《关于李鸿章研究的几个问题》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文革”结束前后对李鸿章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你认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衣着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后,军装和干部服盛行的是在(  )

A . 新中国成立初期 B . 全面建设时期 C .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 改革开放时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一些乡镇、街道名称纷纷改为红旗、红星、东方红等,以至于邮电、交通业都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改名之风又起,如徽州改为黄山市、思茅市改为普洱市、大庸市改为张家界市等。材料主要反映(  )

A . 经济观念改变历史传统 B . 政治变革制约城市命名 C . 时代变迁影响地名变更 D . “左”倾思潮死灰复燃
邓.小平一直推动结束领导干部终身制,1981年他带头从领导干部岗位上退下来,并告诉顾问委员会:“要注意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不要妨碍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我们老同志要自觉,我们都是老上级、老领导,牌子大、牌子硬啊。”邓.小平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 B . 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 C . 确立民族平等原则 D .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
下列宣传画最有可能在“文革”时期广为流传的是(    )

A . B . C . D .
爷爷在那段日子里,只能看到《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样板戏,哪像你们现在看大片,看各种娱乐节目。“那段日子”是指(    )

A . 过渡时期 B .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C .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时期
流行语往往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下列流行语与时代对应正确的是(    )
A . 义务教育、希望工程——新中国成立初期 B . 放卫星、赶英超美——“文革”时期 C . 上山下乡、样板戏——“大跃进”时期 D . 经济特区、互联网——改革开放时期
“文化大革.命”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遭到严重破坏。它开始于(  )
A . 1956年 B . 1966年 C . 1976年 D . 1978年
标语是战斗力,在革命战争年代尤其重要。下面的标语与其他三项不可能属于同一时期的是(    )
A . “要种族不灭,唯有抗战到底” B . “勿忘南京大屠杀” C . “狠抓革命猛促生产” D . “粉碎倭寇扫荡阴谋”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
A . 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和法制 B . 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C . 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D . 体现了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
民主法制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依赖的政府(即使它还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曾称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地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略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政策治国”。……以上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革的悲剧。

——宋新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

材料三:第一条:为了无所不用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维护杜志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2010年修订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还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3. (3) 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创立的一项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特点?
  4. (4) 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的阶段特征。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