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知识点题库

美苏“冷战”的两极世界格局瓦解的标志是(  )

A . 阿富汗战争的爆发 B . 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C .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D .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图为威廉•兰格《世界史编年手册》的一页。据此,对当时世界局势认识最准确的是(  )

A . 美苏两极已经完全控制了世界 B . 世界处在美苏冷战格局之中,但新的力量已经孕育 C . 北约和华约已经进入战争状态 D .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相互对峙局面的出现
2010年的海地大地震和中国的玉树地震都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①两国同属第三世界国家,理应相互帮扶 ②中美欧日俄在海地地震后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证明多极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③两国都可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救灾贷款 ④两国都可以向世界银行申请救灾贷款

A . ①④正确,②③不正确 B . ①④不正确,②③正确 C . ①③正确,②④不正确 D . ①③不正确,②④正确

观察下图。它反映出(    )


A . 战后世界经济的曲折发展 B . 美苏两分天下的格局已形成 C . 战后美苏全面冷战的爆发 D . 美苏两国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在古巴导弹危机的最后一刻,莫斯科下令舰船返航。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腊斯克曾兴奋地对国家安全顾问说:“两个家伙比赛瞪眼珠子,结果那个家伙先眨眼。”上述材料体现的信息不能反映出( )

A . 美苏两国对峙 B . 美苏由对峙走向缓和 C . 美苏两国关系极度紧张 D . 对抗中美国占优势
1990年8月,东德议院决议东德并入联邦德国,并于不久后签署了厚达1100页的统一合约。10月3日,当时的联邦总统魏茨泽克发表讲话:“我们能在没有政府合约协定,没有宪法约束及议会决议的情况下,温馨完成统一大业,这是多么美好的事。”以下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两个德国以平等的地位完成了统一 B . 魏茨泽克的讲话与统一实际相矛盾 C . 西德经济高速发展是统一的根本原因 D . 两德和平统一引起“美好”东欧剧变
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这样说道:“金融领导地位将属于我们,工业首要地位将属于我们,贸易优势将属于我们,世界上其他国家期待着我们给以领导和指引。”美国实现这一意图是在(    )

A . 威尔逊时期 B . 罗斯福时期 C . 杜鲁门时期 D . 肯尼迪时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沦为二、三等国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基本特征是“两极化”,即“新的权力天平上只剩下了美苏两国”。

——张小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国际体系的变迁》

材料二:二战后,世界政治形势已经悄然发生着重大变化,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早在1971年就发现“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这一世界格局瓦解的标志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世界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推动这一变化出现的因素有哪些?
下图是一幅关于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漫画——《来吧,小鱼!》。画面中的“山姆大叔”手抓渔网,正在召唤小鱼过来。“山姆大叔”此举的目的有(    )

①遏制苏联力量的崛起

②把受援国纳入美国全球称霸的战略轨道

③扩大美国商品的输出

④稳定西欧经济,扶持控制西欧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当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内战取得胜利之际,杜鲁门总统似乎听任大陆解放台湾,并考虑要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1950年中国出兵朝鲜后,改变了美国对外政策制定者的观念,它被认为是共产主义在亚洲扩张的更大图谋的组成部分。这一变化说明(    )
A . 意识形态的对立决定了中美关系的对抗 B . 美国对华政策的摇摆性与不确定性 C . 中美关系的缓和与对抗受双方政策影响 D . 中国出兵朝鲜是为了扩大国际影响
1947年5月提交的一份备忘录中,美国副国务卿克莱顿说:“没有美国的更为迅速的大量援助,经济社会和政治解决将遍及欧洲……除了将对世界未来和平与安全产生严重影响外,对我国国内经济的影响也是极为严重的,将失去我国剩余产品的销售市。”克莱顿意在强调(  )
A . 援助西欧的出发点是美国的国家利益 B . 马歇尔计划对西欧经济复苏作用显著 C . 利用经济手段实现美国逐步控制欧洲 D . 美国必须遏制共产主义在欧洲的扩张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要通过对欧洲的经济援助,“使自由经济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确立”。这说明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在于(    )
A . 稳定西欧各国的政治秩序 B . 援助西欧复兴发展经济 C . 扭转了美国在西欧的形象 D . 为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
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的15年后,赫鲁晓夫以丘吉尔谴责共产主义的力度批评了资本主义制度,“在两个体系的和平竞赛过程中,我们所有人都会看到资本主义在道义上已经遭到重大失败。人们日益意识到对于人类面临的迫切问题,资本主义一个都不能解决。变得越来越显而易见的就是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新全球史》)此时的苏联(    )
A . 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B . 瓦解了帝国主义阵营 C . 强调意识形态的优越性 D . 获得了第三世界支持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交给国会的咨文中说:“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民近来在违反其意愿的情况下,被迫接受极权政制。……全世界的自由人民期待我们支持他们维护自由。如果我们在起领导作用方面迟疑不决,我们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这说明美国()
A . 以和平发展为己任 B . 以帮助盟友为义务 C . 以称霸世界为目的 D . 以对抗苏联为根本
一些政治漫画常常带有讽刺性意味。下图是冷战时期苏联画家绘制的题为《窒息的英法意市场》的漫両。据图可知,该漫画的寓意是(    )

A . 经济危机导致欧洲经济震荡 B . 马歇尔计划利于欧洲经济复兴 C . 讽刺美国财大气粗掌控欧洲 D . 美国霸主地位受到挑战而动摇
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雅尔塔体系最大的进步体现在(   )
A . 主张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共处 B . 消除了国际间矛盾导致战争的隐患 C . 建立了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D . 中止了主宰世界的强权政治旧惯例
利用‘冷战’的阴影,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划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这里的“它”是指(   )
A . 马歇尔计划 B . 布雷顿森林体系 C . 关贸总协定 D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5年,美苏两国以“北纬38°”线为界,分别接受日军投降。这就是“三八线”的来历。这一分界线的产生(   )
A . 固化了朝鲜半岛的政治分裂局面 B . 为东亚和平发展埋下了隐患 C . 使美苏在半岛形成长期军事对峙 D . 是美苏“冷战”的必然产物
1946年9月19日,丘吉尔在苏黎世大学发表题为《欧洲的悲剧》的演讲中强调:“为把这项急迫的任务完成好……英联邦、强大的美国,而且我诚挚地希望还有苏联—都应该成为新欧洲的朋友和保护人。”这说明丘吉尔(    )
A . 主张建立包括美苏的欧洲合众国 B . 认为欧洲联合是欧洲人自己的事 C . 主张英国在新欧洲之外发挥作用 D . 认为欧洲统一应借美苏的力量
有人认为,尽管“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其中“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    )
A .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 . 第三世界的崛起 C . 美苏势均力敌,旗鼓相当 D . 雅尔塔体系的长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