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想社会主义 知识点

空想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准确的译法为乌托邦社会主义,流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主张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以及没有资本主义弊端的理想社会。
历史评价:一方面,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历史进步性。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另一方面,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历史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是因为他们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所以,他们没有找到社会变革的正确主体(人民群众)和正确途径(阶级斗争)。
代表人物:空想社会主义早期的代表人物是莫尔(著作《乌托邦》)和康帕内拉(著作《太阳城》)。空想社会主义最高阶段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空想社会主义 知识点题库

欧文把自己创立的“新和谐公社”的生产目的同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做了对比,发现资本主义的生产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公社的生产则是直接为了满足公社全体成员和社会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说明(    )
A . 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局限性 B . 欧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新的探索 C . 社会主义社会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D . 国际工人运动得到迅速发展
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是由于创立了  ()
A . 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理论 B . 劳动价值论和唯物史观 C . 剩余价值学说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D .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不能用来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原因在于它(    )

①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和设计未来社会美好蓝图    ②主张阶级斗争

③未看到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        ④反对阶级斗争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傅立叶的“和谐制度”、欧文的“新和谐公社”都湮没在了资本主义的汪洋大海之中。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主要在于(   )

①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

②他们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固有的弊端

③他们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

④他们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48 年2 月, 马克思、 恩格斯共同撰写的 《共.产.党宣言》 发表,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以下内容摘自 《共.产.党宣言》。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    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 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生产カ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  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1. (1)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思想来源是什么?
  2. (2)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两大理论基石是什么?
  3. (3) 请指出以上论述揭示的科学社会主义道理。
陈培永谈到,作为一种思潮,一套学说,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凭空出现,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它有人类社会前期的理论成果的渊源。下列关于这一观点的理解表述正确的是(  )

①空想社会主义勾画美好社会蓝图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源头

②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石

③《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理论的飞跃

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在欧文看来,尽管工人对资本家的愤怒是有理由的,但把“人间地狱”变成地上天堂,不能靠愤怒,不能靠阶级斗争,而只能靠宣传、示范,从而争取舆论。这一观点(  )
A . 没有找到明确的阶级斗争对象     B . 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力量      C . 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弊端      D . 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能说服特权者为了大众而放弃自己的权力,鼓励工人组成工会,以便穷苦人之间能够自助,终结不公正的制度。据此可知,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  )

①缺乏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抨击

②改造社会的方案不符合实际

③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充满期待

④看到了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在19世纪初达到了顶峰。下列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正确评价是(   )
A . 它是毫无价值的设想 B . 它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C . 它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 D . 它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认为,尽管工人对资本家的愤怒是有理由的,但把“人间地狱”变成地上天堂,不能靠愤怒,不能靠阶级斗争,而只能靠宣传、示范从而争取舆论。由此可见,空想社会主义者(    )

①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没有贡献

②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

③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掩饰资本主义的弊端

④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1824年欧文出资在美国进行“新和谐公社”的共产主义新村实验,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该实验很快湮没在了资本主义的汪洋大海中。欧文建设美好社会失败的原因是(   )

①没有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                    

②没有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③没有看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强大力量                

④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是(   )
A . 能否认识到阶级间的矛盾对立 B . 能否对未来社会提出天才设想 C . 能否深刻批判资本主义制度 D . 能否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
早期社会主义者相信能说服特权者为了大众而放弃自己的权力,鼓励工人组成工会,以便穷苦人之间能够自助,终结不公正的制度。据此可知,早期社会主义者(    )
A . 主张工人阶级武力推翻旧制度 B . 对未来理想社会作出了理性设计 C . 不重视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因而不切实际 D . 承认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的力量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近代西欧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理论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近代西欧的空想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这表明(    )

①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

②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结晶

③科学社会主义只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补充

④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①③ D . ②④
19世纪初英法的三大社会主义的空想家是(   )

①莫尔    

②圣西门    

③傅立叶    

④欧文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发表了《乌托邦》一书,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超越空想社会主义之处在于(   )

①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②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③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④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某学习小组拟依据下列图片资料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议题式学习。结合图片,完成下列要求。 

 

  1. (1)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2. (2) 指出图二、图四标志的事件及其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意义。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石是什么?它们分别揭示了什么,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科学的理论? 
恩格斯说:“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虽然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傅立叶的“和谐制度”、欧文的“新和谐公社”实验都失败了,但他们对资本主义尖锐而深刻的批判,是启发工人觉悟和科学研究资本主义极为宝贵的材料。这表明,空想社会主义(     )

①找到了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②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③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

④看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空想社会主义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而产生的。它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流行于无产阶级和劳苦群众中的一种社会思潮和理论。下列关于空想社会主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 

 ②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③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④认识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众多空想社会主义者,将社会的变革寄托于一种理想,或者寄托于资产阶级良心的发现,其注定要失败。与科学社会主义相比,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不足之处是(    )

①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        

②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剥削

③认为资本主义不会被取代            

④没有看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