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至2019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完整版(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杜佑《通典》卷一九《职官》载:“周成王既黜殷命,参改殷官,制为周礼,以作天地四时之名,谓之六卿。立天官冢宰掌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礼,夏官司马掌邦政,秋官司寇掌邦刑,冬官司空掌邦事。各有徒属,周于百事。”材料主要表明西周
A. 践行了“阴阳五行”之说
B. 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
C. 确立了森严的社会等级制
D. 官僚政治日趋完善成熟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嫡庶长幼,皆为未来之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已无封建之事。周人即立嫡长,则天位素定,其余嫡子庶子,皆视其贵贱贤否,畴以国邑。故殷之诸侯皆异姓,而周则同姓异姓各半。下列观点与材料不相符合的是
A.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关系 B. 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C. 西周家国一体的伦理政治形成 D.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国语·晋语》说“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按照这个说法,黄、炎两族是从互通婚姻的少典氏和有蟜氏繁衍出来的。下列与此相关的是
A. 井田制 B. 宗法关系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提出:“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与注目于一姓一家之兴亡的后世帝王迥异。”由此可见“殷周间之大变革”
A. 打破了传统的部落政治
B. 与后世王朝的更替本质相同
C. 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 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天下归一,咸阳跃升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咸阳横跨渭水南北两岸,北岸是以咸阳宫为主的宫殿区。秦始皇在此以咸阳宫为中心,仿建了六国宫殿145座,每座宫殿都有复道和咸阳宫相连,众星拱月,鳞次栉比。秦始皇如此设计北岸宫殿的意图是
A. 彰显财富,发展商业
B. 天下归一,皇权至上
C. 天下共主,尽享极乐
D. 君临天下,思想控制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宰相制度的变革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宰相的人数增加,形成一种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集体权力,对皇权的制约有所加强”。以下最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
A. 秦朝三公九卿制 B. 汉朝郡国并行制 C. 唐朝三省六部制 D. 元朝的行省制度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朝诗人韩愈描述了他到今天广东省阳山县当县令的情形:“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岭之险,虎豹之虞。……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这说明
A. 唐朝县级官员的重要职责是征收赋税
B. 唐政府未能对边穷地区进行有效管辖
C. 韩愈致力于边穷地区的开荒垦田工作
D. 岭南开发在唐代已经受到政府的重视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贞观三年,唐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唐代宰相刘祎之有言:“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由此说明唐代
A. 政治制度具有一定民主色彩
B. 皇帝的独尊地位有所削弱
C. 皇权与相权之间有一定制衡
D. 皇帝善于纳谏,谏官敢言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公元230年,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材料表明东吴
A. 实行宽松的商业政策 B. 孙权重视海外经济利益
C. 统治范围已远达海外 D. 民间与亶洲已有交往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律疏议》对官吏贪污贿赂作了严密规定,从而与官吏铨选、考课、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了行之有效的廉政机制,在当时很多官员看来“廉慎”思想不仅是一种律例规范,还是一种内在自省和心性追求。这反映了
A. 唐政府注重廉政的制度建设
B. 儒家思想影响了唐代的廉政建设
C. 唐律以提高官员素质为宗旨
D. 廉政是促成唐代繁荣的主要原因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贞观三年,吏部尚书杜如晦对唐太宗说,“两汉取人,皆行着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科举),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这表明
A. 唐太宗决定改革科举制度
B. 杜如晦认为科举制有缺陷
C. 唐朝继承了汉朝的察举制
D. 唐初选官缺乏统一的制度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汉后期大臣王嘉称赞道:“孝文时,吏居官者或长子孙,以官为氏,仓氏、库氏则仓库吏之后也。其二千石长吏亦安官乐职,然后上下相望,莫有苟且之意。”东汉初年大臣朱浮也赞叹其时的做法“吏皆积久,养老于官,至名子孙,因为氏姓”。这主要体现了汉文帝时期
A. 宗法与皇权结合促进了国力强盛
B. 官僚队伍的稳定增强了中央权威
C. 官吏任用制度化形成良好的吏治
D. 官员久任其职推动国家长治久安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汉《氾胜之书》记载了“强土弱之”、“弱土强之”的办法:过于坚硬的土壤(强土),可以在开春时犁过,然后再耙,等上面草长起来,再翻一遍,下过小雨之后,又再犁过,使土里不见硬块为止。据古农书上说:“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这主要说明当时(  )
A. 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 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C. 农业科学体系已经形成
D. 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明显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为东汉时期某农书的记载。据此可知当时

正月

命女红趣织布

二月

蚕事未起,命缝人浣冬衣,彻夜为袷

三月

清明节,治蚕室。谷雨中,蚕毕生,乃同妇子,以勤其事

六月

命女红织缣缚

八月

凉风戒寒,趣练缣帛,染彩色,擘绵治絮,制新浣故

十月

培筑垣墙……可析麻,趣绩布缕



A. 豪强地主的田庄经济兴盛
B. 政府严格控制手工业发展
C. 民间纺织业具有一定规模
D. 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稳定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是考古发掘出的唐代越窑青瓷“喀喇沁摩羯纹葵花形银盘”。盘内底的大鱼化龙图案为摩羯(印度神话中一种长鼻利齿、鱼身鱼尾的动物)纹,大鱼作翻腾状,口大张,鼻上卷,“眼后螺旋状大羊角盘绕一较小的牛耳”,张大的口中刻划出数道上下翻卷的曲线,头顶至颈、背竖立粗壮的鳍。划到鳞片的尾部呈上翘状。以下相关解读最准确的是

A. 唐代制瓷业十分发达
B. 唐代的对外贸易繁荣
C. 唐代手工业的民营化趋势明显
D. 唐代文化呈现出中外融合的特征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这表明
A. 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
B. 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
C. 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
D. 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代官员经商现象非常严重,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政府的有效统治。因而,唐朝廷采取了诸多措施来解决官员经商问题。其具体举措有:禁止官员与市场、商人接触,禁止官吏兼营商业,禁止官吏家属或其部人经商。下列对此认识符合史实的是
A. 唐代官员地位低下
B. 唐代商品经济发达
C. 唐代缺乏经商意识
D. 唐代吏治渐趋腐败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吐鲁番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了唐代都城长安的质库帐历和课钱帐历。这些不完整的质库帐历记录了近三十位城市中下层民众以物质钱的活动,其中女性占了11人。课钱帐历记录了一百多人参加的608次交易活动,其中152次是由至少三十位妇女进行的。这反映出唐代
A. 妇女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B. 妇女拥有一定独立地位
C. 改变了男尊女卑的风气 D. 家庭分工结构发生变化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文字)。其中,《为吏之道》说:“以此为人君则鬼(读为怀,和柔的意思),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茲(慈),为人子则孝……君鬼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也)。”材料可以证明秦朝
A.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B. 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
C. 官吏注重修身养性
D. 主要是竹简与毛笔书写文字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60年代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了一卷文书,是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一名叫卜天寿的12岁学生的“家庭作业”,作业是抄写《论语·郑氏注》,抄写完后,卷末附了一首打油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咸池,明朝是贾日,早放学生归。”这份文书的史料价值在于证实
A. 《论语》上升为经的时间是在唐代
B. 五言诗起源于唐代西北地区民间
C. 儒家文化在当时吐鲁番地区流传
D. 科举制与唐诗繁荣存在因果关系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中提到:“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两者对道家思想高度肯定的主要依据是道家
A. 哲学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B. “无为而治”的理念影响深远
C. 对世界本原进行了深刻探讨
D. 经典著作充满了中国人的智慧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孔子释'礼’为‘仁’,把这种外在的礼仪改造为文化--心理结构,使之成为人的自觉即我意识,使人意识到他的个体的位置、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与他人的-般交往之中即现实世间生活之中;这种H常现:i:世间生活的人群关系之中,便可以达到社会观想的实现、个体人格的完成、心灵的满足或慰安。”据此对儒家思想分析正确的是
①“礼”与“仁”两者相辅相成,要把外在形式的“礼”内化为人的精神自觉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③其主张贯穿讲求实际功利精神
④教导人不仅要具有独善其身的@我修养,还要兼济天下,有社会责任感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礼记•曲礼》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汉代董仲舒在春秋决狱案例中对子误伤父的结论是:“臣愚以……春秋之义……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这表明汉魏时期的法律呈现出
A. 宗法家族的特色
B. 以儒入法的特色
C. 同态复仇的特色
D. 严刑峻法的特色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汉初统治者认为“刑法不能治人心,法度过密,君主用刑虽重,而民亦无畏刑之心”,汉武帝以儒家经典著作《春秋》义理解释法律,东汉光武帝刘秀以行德政作为治平天下的主要政策而曾先后七次颁布轻刑和赦罪诏令。这反映出
A.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B. 礼法并举的治国模式形成
C. 儒道思想逐渐融合
D. 一直奉行刑法的慎刑主义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东晋高僧慧远曾说“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东晋道士葛洪著《抱朴子》有内、外两篇,“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这说明
A. 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
B. 佛、道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
C. 儒、道、佛的终极目标一致
D. 东晋最终实现了三教合归儒
2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初,汇集京城的儒经师尊各述己说,难能统一。贞观七年(633),唐朝廷颁布五经《定本》于天下,令学人此后以《定本》作为传习儒经的依据。贞观十六年,孔颖达等人完成了《五经义训》180卷,永徽四年(653)向全国颁布,作为每年全国科举考试明经类的经典依据。材料表明唐朝
A. 准备推行科举取士制度
B. 采取行政手段统一学术思想
C. 研制各类学校统编教材
D. 顺应了儒、道、佛融合的文化发展潮流
2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韩愈认为儒家的道,“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柯,柯之死不得其传焉。”他还说:“使其道由愈而粗传,遂灭死万万无恨”。这反映出韩愈
A. 具有继往开来的使命感
B. 对古代先贤的赞美
C. 贬低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
D. 吸收了道家的本体论
28.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挖掘古人政治智慧,反思中国近代化历程,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做“周文疲弊”。诸子思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个问题,这个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它不是泛泛的所谓社会问题,也不是笼统的民生疾苦问题??他们是针对周文疲弊而发。从这个地方讲诸子起源的问题,才是中肯的。
——牟宗三
材料二 学者姜义华在其论著《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得出以下结论。结论一:古代中华文明是一种以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为主轴,??文化上高度认同而予以强化的政治大一统文明。结论二:近代史上,中华文明转型的路径,属于“外铄”催化“内生”,“内生”与“外铄”互动型。
——摘编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为什么到春秋的时候会出现“周文疲敝”的问题?儒家和法家提出了哪些解决“周文疲敝”的主张?
(2)秦朝建立的“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有何特点?汉朝统治者是如何通过“文化上高度认同”而强化“政治大一统文明”的?
29.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单位:钱

项目

数量

备注

收入

粮食

8500

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

田租(上缴买物)

283

同上

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

406

支出

兵役和徭役

2000

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千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

日常

4018

据战国比例推算

开支

2702

同上

祭祀等仪式

300

以战国数据为参考


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
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农民家庭是五口之家。
(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
(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
(3)西汉在耕织经济体系下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商业繁荣现象。根据材料和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西汉赋役政策和耕织经济形式如何促进商业繁荣。
(4)有人认为,西汉商业繁荣说明当时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据问题(3)中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30. 详细信息
历史地图包涵丰富的历史信息。请认真观察下列三幅历史地图,说明其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趋势,揭示其演变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