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现代化是一个变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不断消失,新的社会因素不断出现,对这一点,人们已经有较多的认识。但现代化还有另一个侧面,即社会对变动的适应力。仅只有变动并不足以促成现代化,变动与适应相结合,才是现代化成功的关键。变动可以改造社会,使它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它也可以摧毁社会,使之成为一堆废墟。“变”不一定是好事,只有对变动的迅速适应,才体现社会的生命力。因此,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能力,不仅取决于变动的速度,也取决于社会对变动的适应能力。变动和适应间的平衡机制,是现代化过程顺利进行的条件之一。──钱乘旦《变动与适应──对英国现代化过程的再认识》

依据上述材料,概括钱乘旦的核心观点并运用中外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及其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通过一部法律文件对新的政治体制进行了设计,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A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 《中华民国约法》 C . 《中华民国宪法》 D . 《共同纲领》
1861年以后,清政府的关税征收主要由户部、工部管理的常关和总税务司控制的洋关组成,1901年《辛丑条约》后,列强以常关税抵还赔款,规定洋关口岸五十里以内的常关划归税务司管理。晚清关税征收体制变化的结果是(   )
A .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 清政府彻底地失去了税收的管理权 C . 商业税成为清政府主要收入来源 D . 列强进一步加强对中国财政的控制
一位西班牙官员曾这样描述中世纪的教会,“任何时候我进入教廷神职人员的房间,总是看见神父和银钱商在一起,忙于鉴别钱币的成色和计算数目,面前堆着成堆的钱币。”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天主教会积聚了大量的财富 B . 教士和僧侣奢侈腐化 C . 天主教会的思想统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 中世纪的人们对教会的统治不满
下表所示为在某节历史课上,四名同学在黑板上默写“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相关知识点的结果。相关知识点默写完全正确的同学共有(   )

学生

默写内容

半坡遗址位于黄河中游地区,属于仰韶文化时期

河姆渡文化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父系氏族社会

龙山文化距今约5000年,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与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同一时期的还有大汶口文化

A . 0位 B . 1位 C . 2位 D . 3位
高毅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一——立宪君主制,并以此淘汰了已成为社会发展桎梏的绝对君主制。”为英国“全新的政体”提供法律保障的是( )
A . 《1787年宪法》 B . 《权利法案》 C . 《1871年宪法》 D . 《独立宣言》
在决定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的时候,美国总统尼克松说:“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非改变不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以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尼克松的这段话反映出(    )

A . 欧洲经济崛起,美国控制欧洲的计划破产 B . 西欧国家开始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C . 欧洲联盟成立,需要其调整全球策略 D . 美苏争霸中受挫,迫使其调整对欧政策
从梁启超的“新民”、谭嗣同的“新人”到鲁迅的“改造国民性”,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斗私批修”“破四旧”“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提倡所谓“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构成了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一条最主要的思想线索。这条线索是(   )
A . 思想观念对政治变革的影响 B .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 C . 只有改造人才能改造社会 D .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革命理论家戴季陶提出:“仁爱即民生哲学之基础孙中山是继承尧舜以至孔孟而中绝的仁义道德的思想……孔子组织了一个‘社会连带责任主义’的民生哲学。”其旨在(    )

A . 推行仁政放弃阶级斗争 B . 利用孔孟学说改造中国 C . 融合社会主义完善自身 D . 寻找传统依托巩固统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除继续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还将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吸引外资总量的比例从80年代的25%,上升到1992年32%,1996年达37%。这一发展变化表明(   )
A . 发达国家经济优势逐步缩小 B . 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削弱 C . 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D . 世界经济新秩序逐步确立
“文革”结束后,刚刚恢复领导工作的邓.小平首先在中央领导层中大声疾呼:关键还是实事求是。随后若干重要事件的发生或重要路线的制定,就是以这个为基础的。以下可以印证这一说法的是(   )

①全国上下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② 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的讲话

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④《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的制定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1949年,毛.泽东强调,“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1957年,毛.泽东又宣布,“从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来讲,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是正确的”。据此可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A .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 . 有革命思维的惯性特征 C . 因实际的需要而随意改变 D . 意识形态大于国家利益
下列有关朝鲜战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朝鲜战争由于美国的干涉由一场内战演变成地区性的局部战争 B . 朝鲜战争沉重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C . 朝鲜战争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 D . 朝鲜战争结束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大卫》展现了男性美,英俊的面孔、有力的肌肉、比例恰当的身材,充分显示出男子气概。当教皇建议给裸体人物穿上衣服时,米开朗琪罗直言不讳地答道:“陛下,请您照料人们的灵魂,让我照料人们的肉体吧!”米开朗琪罗的回答 (    )
A . 抨击了天主教会 B . 推动了宗教改革 C . 否定教皇的权威 D . 体现了人文精神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读图:世界文化遗产――孔府、孔庙、孔林

孔府――大门           孔庙――大成殿             孔林――孔子墓

1)阅读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分)

材料二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三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董仲舒传》

2)据材料二、三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最主要原因。(5分)

材料四 李贽(1527――1602年),出生在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族,原籍河南,原姓林,名载贽,元朝以后迁来福建①。是明末杰出的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②。李贽的进步思想首先表现在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他认为,千百年来“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③。这就是说,人们对是非的评论,本来没有固定的标准,对人的评论,也没有固定的结论,是非如同岁月一样,日夜不停地发展变化,而衡量的标准也应该随着社会前进而发展变化④。他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⑤。他还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曾说“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说是事,作生产者但说生产,力田者便说力田。凿凿有味,真有德之言”⑥。他公开为商人辩护,说“商贾亦何可鄙之有?⑦”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⑧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3)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材料中划线的部分,哪些属于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请分别写出序号。(5分)

材料五  康有为揭起孔子和经学的旗帜,并借用西学对其进行改造,从而把孔子塑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的缔造者,把经典改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理论的载体。康有为之所以能这样做,与经学与时俱进的特征、自身学贯中西的知识储备以及现实社会的需要有很大关系。康氏所为,开援西入儒之先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对构建当代新文化也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研究》

4)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为什么要利用传统儒家思想来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3分)

材料六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新青年》

5)据材料六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持有的偏见及原因。你认为在建设现代和谐社会中,对传统文化应持何种态度.5分)

(2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材料2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

材料3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快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转变的原因。(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产生的直接成果,这一成果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8分)

(3)结合材料3和所学知识,分析在国民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哪些发展?(4分)

 

电影艺术之父是:(   

A.卓别林     B.格里菲斯     C.卢米埃尔      D.华纳

观察,下列关于该项成就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从此,我国进入核国家行列

B. 从此,我国拥有导弹和原子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

C. 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D. 中国成为一个航天大国

康有为宣传思想的主要特点?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
A
.中共十四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