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语文

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注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遭闵凶          夙:  早时 B . 亲抚养          躬:  亲自 C . 兄弟          鲜:  少 D . 年四岁          行: 行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时候,家里用柴火烧饭。柴是湿的,常常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我问奶奶湿柴烧起来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响声呢?奶奶随口一句:“火小的,声音都大。”

    有一次,与朋友顺江而行。江面宽阔,江水波涛滚滚;越往下行,江面越窄,江水反而平缓起来,没有了那份湍急。问朋友,朋友甩出一句“这儿水深呗”。

    一次,父亲要我在木头堆中选一段好木料做桌面,我挑了一段又大又直的木头。父亲拿过去掂了掂,说“这木头不结实”。我问,你怎么知道?父亲扔下一句“结实的木头分量重”。

要求:

①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②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赤壁赋》中,苏轼用歌词了表达自己对君王思念但是却得不到君王垂怜的句子是:“”。

  2. (2) 荀子在《劝学》中以“木、金”为喻,引出“”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

  3. (3) “穷则独善其身”是许多封建士大夫的信条,而范仲淹却在《岳阳楼记》中提出“”,认为即使不得志也应心忧君国之事。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钱伯庸文序

明·曹学佺

今之作文者,如人相见。作揖曲躬之际,阔别致谢,寒温者尽。及其执茶对坐,别无可说,不过再理前词,往往重复。

又如俗人唱曲,以一句为数句,以一字为数字;不死不活,希图延场,及其当唱之处,又草草读过而已。

噫!此所谓时套也。

今之作揖不如是,则人必怪之;唱曲不如是,则无人击节赏音。作文之趋于时尚,亦如是矣。其病在于无师友传授,而少浸润之于义理,徒逞其私臆,求作新奇,不知反落俗套矣。

钱生伯庸,其家师于岳水部之初,以之初书谒见于予。予观其人,不为时俗所染,岂非欲随地求师,而汲汲于义理者?予愧浅率,不足以答伯庸。伯庸归,试以其文质之尔师之初。之初之作人,无时套者也,其论文亦如之。

  1. (1) 下列与本文体裁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送东阳马生序》 B . 《<指南录>后序》 C . 《白莽作<孩儿塔>序》 D . 《伶官传序》
  2. (2) 赏析画直线句的表达效果。
  3. (3) 对“作文之趋于时尚,亦如是矣”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文的风格走向时髦,也是因为人们相见或听曲时的行为方式引起的。 B . 写作文的人追求时髦,也是因为受到社会上待人接物风气的不良影响。 C . 写作文讲究虚浮时髦,也是由于人们肤浅不正确的评价所逐步导致的。 D . 作文的风格时髦虚浮,也是由于人们只重形式不讲内在主题淡漠所致。
  4. (4) 从文中看,造成文章落入时套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5. (5) 简析曹学佺对钱伯庸和《师说》中韩愈对李蟠欣赏点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至永乐文长老院,文时卧病退院

苏轼

愁闻巴叟卧荒村,来打三更月下门。

往事过年如昨日,此身未死得重论。

老非怀土情相得,病不开堂⑺道益尊。

惟有孤栖旧时鹤,举头见客似长言。

(注)文长老即蜀僧文及,诗人同乡,在永乐本觉寺讲道。苏轼通判杭州时三次过访他,题此诗时是第二次。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点题,写作者夜至永乐,得知文长老卧病消息,不顾辛劳特意前往探视。 B . 颔联先感慨时光流逝,再回到现实,说文及所幸未死,他们才得以重温旧情。 C . 颈联上句说他们之间友情深厚,并不是因为同怀乡土,而是由于情投意合。 D . 颈联下句是对文长老的慰藉,虽卧病退院,不能开堂讲道,但其道更受尊重。
  2. (2) 尾联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文章。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封平淡无奇的辞职信曾在网上迅速走红。原因就是它说出了人们的一种梦想——向往大世界。然而,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却安于蜗居之小,在“室仅方丈”的项脊轩里自信地说:“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这两种人生态度引发了你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以“大与小”为内容范围,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百        星宿/乳未干       绳/ B . /徉       敌/极泰来       积/ C . /幸       舌/啧有声      飞来祸/生枝节 D . /达     候/才傲物       兵马壮/颜欢笑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词开豪放一派;其文《前赤壁赋》以主客问答的形式抒写了自己的人生哲学。 B . 老舍,人民艺术家。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名字总是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密切联系在一起,此类作品的代表是《茶馆》《想北平》《雷雨》。 C . 莎士比亚,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作为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莱特》,塑造了一位思考多于行动,时时感到忧郁、茫然的王子形象。 D . 孙犁,“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他的小说《荷花淀》以富有感情的笔触,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众的美好形象,表现了劳动和战斗的诗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华严经》

中华文化历来强调要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这种精神往往表现于文字,潜藏于内心,迸发于历史的关键节点,形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所以有人认为我们必须不断地改变自我,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这才是现代人的生存法则。

但也有人认为在社会或人生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并坚持自己的初心,追逐着自己最初的理想,最终才会最大程度实现自己预期的结果。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电动自行车数量大,速度快,引发的治安案件多,因此对电动自行车实行登记制度,将会得到许多城市的市民的理解。 B . 取消农业税,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C . 《阿Q正传》描写贫苦农民阿Q投向革命,而假洋鬼子等却不准他革命,最终被送上断头台的悲剧。 D . 应该看到,不少歌星、影星成了中学生崇拜的偶像,他们将青春的热情乃至痴情恣意挥洒,常常荒废学业。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对于央视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革命性的改革来说应该被给予掌声和鼓励,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勇气和魄力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B . 最近一段时间,社会各界“向雷锋学习”的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然而有一部分网友却对雷锋及雷锋精神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所谓质疑。 C . 韩白之争、韩高之争、现代诗歌之争等网络事件之后,作家韩寒的博客赢得了大量的网络点击率,成为最受全球网民关注的博客名人。 D .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强烈谴责美军对《古兰经》的亵渎行为,并要求美方将巴格拉姆监狱交由阿富汗政府管理。
下面一段话中用了许多客套词语,其中准确的一组是(    )

小弟本想明日光临宝地,请教种花之道,不料仁兄今日屈尊到我府上,实在让人承受不起。所赠几袋花种已笑纳,盛情可感,在此拜谢。

A . 光临     请教    府上 B . 请教     仁兄    拜谢 C . 小弟     屈尊    笑纳 D . 宝地     仁兄    笑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谐”就是“说笑话”,它是喜剧的雏形,王国维认为中国戏剧导源于巫与优,优即以谐为职业。在古代社会中,优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官职。《左传》《国语》《史记》诸书都常提到优,优往往同时是诗人。汉初许多文人都以优起家,东方朔、枚乘、司马相如都是著例。

    谐趣是一种最原始的普遍的美感活动。凡是游戏都带有谐趣,凡是谐趣也都带有游戏性。谐趣的定义可以说是:以游戏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作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

    谐最富于社会性。艺术方面的趣味,有许多是为某阶级所特有的,谐则雅俗共赏,极粗鄙的人喜欢谐,极文雅的人也喜欢谐,虽然他们所喜欢的谐不尽相同。在一个集会中,大家正襟危坐,每个人俨然不可侵犯,彼此之间无形中有一层隔阂,但是到了谐趣发动时,这一层隔阂便涣然冰释,大家在谑浪笑傲中忘形尔我。

    尽善尽美的人物不能成为谐的对象,穷凶极恶的人物也不能成为谐的对象。引起谐趣的大半介乎二者之间,多少有些缺陷而这种缺陷又不致引起深恶痛绝,最常见的是容貌的丑拙。民俗歌谣中嘲笑麻子、瞎子、聋子、驼子等的最多,嘲笑容貌丑陋的风气自古就很盛行了。品格方面的亏缺也常为笑柄,如一首民歌:“门前歇仔高头马,弗是亲来也是亲;门前挂仔白席巾,嫡亲娘舅当仔陌头人。”寥寥数语,把中国民族性大缺点——刻薄势利写得十分脱皮露骨。除这两种之外,人事的乖讹也是谐的对象,例如:“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后汉书•刘玄传》)事情出乎常理之外,可恨亦复可笑。

    谐都有讥刺的意味,不过讥刺不一定就是谐。例如《诗经•伐檀》中对奴隶主的讥刺:“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这也是讥刺人事的乖讹,不过作者心存怨望,直率吐出,没有一点开玩笑的意味,就不能算是谐。

    从几方面看,谐都具有两面性。首先,就谐笑者对于所嘲弄对象的感情来说,谐是恶意的而又不尽是恶意的。如果尽是恶意,则是直率的讥刺或咒骂。一个人既拿另一个人开玩笑,对于他就是爱恶参半。恶者恶其丑拙鄙陋,爱者爱其还可以打趣助兴。因为有这一点爱的成分,谐含有几分警告规劝的意味,可以说,凡是谐都是“谑而不虐”。其次,就谐趣情感本身来说,谐是美感的而也不尽是美感的。它是美感的,因为丑拙鄙陋乖讹在成为谐的对象时,就是一种情趣饱和的意象;它不尽是美感的,因为谐的动机都是道德的或实用的,都是从道德的或实用的观点看出人事物态的不圆满,因而表示惊奇和告诫。第三,就谐笑者自己说,他所感到的是快感而也不尽是快感。它是快感,因为丑拙鄙陋能带来一时乐趣。不过可笑的事物究竟是丑拙鄙陋乖讹,是人生中一种缺陷,多少不免引起惋惜的情绪,所以同时伴有不快的感觉。

(选自朱光潜《诗与谐隐》)

  1. (1) 下列对于“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谐是喜剧的雏形,它带有讥刺的意味,能使人们在谐笑中认清被讥刺对象的丑陋而对其深恶痛绝。 B . 和其他艺术方面的趣味相比较,谐极富于社会性:极粗鄙的人喜欢谐,极文雅的人也喜欢谐。 C . 容貌的丑拙、品格方面的亏缺、人事的乖讹等都会成为谐的对象。其中,容貌的丑拙最为常见。 D . “谐”就是“说笑话”,开玩笑。如果人们心存怨望,直率吐出,没有一点开玩笑的意味,就不能算是谐。
  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在古代社会,优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官职,优以谐为职业,汉初的东方朔、枚乘、司马相如都曾经是优。 B . 谐趣是最原始的普遍的美感活动,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如人们正襟危坐而形成隔阂时,它能消除隔阂,活跃气氛。 C . 《诗经•伐檀》中对奴隶主的讥刺不属于谐,因为它所讥刺的对象奴隶主穷凶极恶,不符合谐的对象的特点。 D . 谐的动机都是道德的或是实用的,都是从道德的或实用的观点看出人事物态的不圆满,因此谐不完全是美感的。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游戏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作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这就是谐趣。 B . 一个人如果尽善尽美而没有缺陷,就失去引起谐趣的基础,也就不可能成为人们谐的对象。 C . 品格方面有亏缺的人常常成为谐的对象,在这方面,人们最喜欢通过民歌这种形式进行嘲弄。 D . 谐在给人们带来快感的同时又带来不快,因为嘲弄的对象带有人生中的一种缺陷,不免引起惋惜情绪。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论语》中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的句子是:
  2. (2) 孔子教诲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是
  3. (3) 孔子对于通过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有着鲜明的态度,即“。”
  4. (4) 孔子表达聪明的人要正视自己无知的句子是:
下列划线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盘盘焉,囷囷   且置土石 B . 骊山北构西折   后人哀之不鉴之 C . 杳不知其所也   使负栋 D . 九土之城郭   青,取之于蓝,而青
选出全部是唐宋八大家中宋代作家作品的一项(     )

①《六国论》②《过秦论》③《小石潭记》④《岳阳楼记》⑤《捕蛇者说》⑥《游褒禅山记》⑦《赤壁之战》⑧《师说》⑨《卖油翁》⑩《石钟山记》

A . ①③⑨⑩ B . ③⑤⑥⑦⑧ C . ①④⑤⑨ D . ②④⑥⑦⑩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期,一项关于中国古代经典的调查结果出炉,较受关注的关键词有:文言文、思想深奥、文化传承、文字艰深、滋养精神、常读常新、不实用、思维结构、内容丰富、缺乏兴趣。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古代经典阅读,写一篇文章帮助你的同学和朋友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经典。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青年毛.泽东什么样的形象?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悲剡溪古藤文

(唐)舒元典

    ①剡溪上绵四五百里,多古藤,株枿逼土,虽春入土脉,他植发活,独古藤气候不觉,绝尽生意。予以为本乎地者,春到必动,此藤亦本乎地,方春且有死色,遂问溪上人。有道者言:“溪中多纸工,刀斧斩伐无时,擘剥皮肌,以给其业。”噫!藤虽植物,温而荣,寒而枯,养而生,残而死,亦将似有命于天地间。今为纸工斩伐,不得发生,是天地气力为人中伤,致一物疵疠之若此。

    ②异日过数十百郡,洎东雒西雍①,历见言书文者,皆以剡纸相夸。乃寤曩见剡藤之死,职正由此,此过固不在纸工。口今九牧士人,自专言能见文章户牖者,其数与麻竹相多。听其语,其自重皆不啻握骊龙珠。虽苟有晓寤者,其伦甚寡,不胜众者亦皆敛手无语,胜众者果自谓天下之文章归我,遂轻傲圣人之道。使《周南》《召南》风骨折入于《折杨》《皇荂》②中,言偃、卜子夏③文学陷入于淫靡放荡中。比肩握管,动盈数千百人,数千百人下笔,动数千万言。不知其为谬误,日日以纵,自然残藤命,易其桑叶,波浪颓沓,未见其止。如此则绮文妄言辈,谁非书剡纸者耶?纸工嗜利,晓夜斩藤以鬻之,虽举天下为剡溪,犹不足以给,况一剡溪者耶?以此恐后之日不复有藤生于剡矣。

    ③大抵人间费用,苟得著其理,则不枉之道在,则暴耗之过,莫由横及于物。物之资人,亦有其时,时其斩伐,不为夭阏。予谓今之错为文者,皆夭阏剡溪藤之流也。藤生有涯,而错为文者无涯。无涯之损物,不直于剡藤而已,予所以取剡藤以寄其悲。

【注】①东雒西雍:雒,通“洛”,唐代以京城长安之东的洛阳为东都,称东洛;西雍泛指处于西方的京城长安一带。②《折杨》《皇荂》:代指世俗音乐。③言偃、卜子夏:都是孔子弟子,在孔门以文学见称。

  1. (1) 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 B . C . D .
  2. (2) 下列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剡溪地域除古藤外的的植物,到了春天一般都能够焕发生机。 B . 古藤因为纸工的过度采伐而枯萎,我因此向剡溪上的人询问。 C . 剡溪纸工出于公利来采伐,就使大多数古藤能得到较好的保护。 D . 古藤被人中伤,乃至生气丧尽,暗含了作者愤懑的身世之感。
  3. (3) 请分析第①段划线句的语言表达特点。
  4. (4) 请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
  5. (5) 本文是一则杂感,在写作时采用了“因事说理”的方法,请对此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至刚,名钢,以行,松江华亭人。洪武二十一年举明经。选侍懿文太子,授礼部郎中。坐累谪戍边,寻召为工部郎中,迁河南右参议。河决汴堤,至刚议借王府积木,作筏济之。建文中,调湖广左参议,坐事系狱。成祖即位,左右称其才,遂以为右通政。与修《太祖实录》,朝夕在上左右,称说洪武中事,甚见亲信。寻进礼部尚书。永乐二年册立皇太子,至刚兼左春坊大学士,直东宫讲筵,与解缙后先进讲。已复坐事下狱久之得释降礼部郎中恨解缙中伤之缙下狱词连至刚亦坐系十余年仁宗即位,得释,复以为左通政。给事中梁盛等劾至刚辈十余人,当大行晏驾,不宿公署,饮酒食肉,恬无戚容。帝念至刚先朝旧人,出为兴化知府,时年已七十。再岁,殁于官。至刚为人敏给,能治繁剧,善傅会。首发建都北平议,请禁言事者挟私,成祖从之。既得上心,务为佞谀。尝言太祖忌辰,宜效宋制,令僧道诵经。山东野蚕成茧,至刚请贺。陕西进瑞梦,至刚率百官贺。帝皆不听。中官使真腊,从者逃三人,国王以国中三人补之。帝令遣还,至刚言:“中国三人,安知非彼私匿?”帝曰:“朕以至诚待内外,何用逆诈。”所建白多不用。妻父丽重法,至刚为乞免。帝曰:“狱轻重,外人何以知之?”至刚曰:“都御史黄信为臣言。”帝怒,诛信。初,至刚与解缙交甚厚。帝书大臣姓名十人,命缙疏其人品,言至刚不端。缙谪广西,至刚遂奏其怨望,改谪交阯。

(节选自《明史·李至刚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已/复坐事下狱/久之得释/降礼部/郎中恨解缙/中伤之/缙下狱词连/至刚亦坐/系十余年/ B . 已/复坐事下狱/久之得释/降礼部郎中/恨解缙/中伤之/缙下狱/词连至刚/亦坐系十余年/ C . 已复坐事/下狱久之/得释/降礼部郎中/恨解缙/中伤之/缙下狱词/连至刚/亦坐系十余年/ D . 已复坐事/下狱久之/得释/降礼部/郎中恨解缙/中伤之/缙下狱词连/至刚亦坐/系十余年/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字”是古人成年时起的别名,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故又叫做“表字”。 B . “礼部”为古代的六部之一,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赋税、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 . “东宫”本是古代宫殿名称,因方位得名。后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又称“春宫”、“青宫”、“储宫”。 D . “太祖”本指先祖称谓。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此指明太祖朱元璋。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至刚颇有才干,曾受成祖信任。他参与修撰《太祖实录》,一度朝夕侍奉在皇上的左右,并且在东宫讲筵当值。 B . 李至刚为人敏捷,能够处理繁重事务。当年,黄河汴堤决口,他建议借用王府所存积的木材,制作木筏以助筑堤。 C . 李至刚善于附会,精于佞谀。山东野蚕结茧,他请求庆贺;陕西进呈瑞麦,他率领百官祝贺。结果皇帝没有听信。 D . 李至刚心胸狭隘,报复心强。他因解缙说他品行不端,不顾当初友情深厚,诬陷解缙谋反,使其被贬到偏远的交趾。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首发建都北平议,请禁言事者挟私,成祖从之。

    ②帝曰:“朕以至诚待内外,何用逆诈。”所建白多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