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里用柴火烧饭。柴是湿的,常常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我问奶奶湿柴烧起来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响声呢?奶奶随口一句:“火小的,声音都大。”
有一次,与朋友顺江而行。江面宽阔,江水波涛滚滚;越往下行,江面越窄,江水反而平缓起来,没有了那份湍急。问朋友,朋友甩出一句“这儿水深呗”。
一次,父亲要我在木头堆中选一段好木料做桌面,我挑了一段又大又直的木头。父亲拿过去掂了掂,说“这木头不结实”。我问,你怎么知道?父亲扔下一句“结实的木头分量重”。
要求:
①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②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钱伯庸文序
明·曹学佺
今之作文者,如人相见。作揖曲躬之际,阔别致谢,寒温者尽。及其执茶对坐,别无可说,不过再理前词,往往重复。
又如俗人唱曲,以一句为数句,以一字为数字;不死不活,希图延场,及其当唱之处,又草草读过而已。
噫!此所谓时套也。
今之作揖不如是,则人必怪之;唱曲不如是,则无人击节赏音。作文之趋于时尚,亦如是矣。其病在于无师友传授,而少浸润之于义理,徒逞其私臆,求作新奇,不知反落俗套矣。
钱生伯庸,其家师于岳水部之初,以之初书谒见于予。予观其人,不为时俗所染,岂非欲随地求师,而汲汲于义理者?予愧浅率,不足以答伯庸。伯庸归,试以其文质之尔师之初。之初之作人,无时套者也,其论文亦如之。
夜至永乐文长老院,文时卧病退院
苏轼
愁闻巴叟卧荒村,来打三更月下门。
往事过年如昨日,此身未死得重论。
老非怀土情相得,病不开堂⑺道益尊。
惟有孤栖旧时鹤,举头见客似长言。
(注)文长老即蜀僧文及,诗人同乡,在永乐本觉寺讲道。苏轼通判杭州时三次过访他,题此诗时是第二次。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封平淡无奇的辞职信曾在网上迅速走红。原因就是它说出了人们的一种梦想——向往大世界。然而,明代文学家归有光却安于蜗居之小,在“室仅方丈”的项脊轩里自信地说:“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这两种人生态度引发了你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以“大与小”为内容范围,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华严经》
中华文化历来强调要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这种精神往往表现于文字,潜藏于内心,迸发于历史的关键节点,形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所以有人认为我们必须不断地改变自我,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这才是现代人的生存法则。
但也有人认为在社会或人生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并坚持自己的初心,追逐着自己最初的理想,最终才会最大程度实现自己预期的结果。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小弟本想明日光临宝地,请教种花之道,不料仁兄今日屈尊到我府上,实在让人承受不起。所赠几袋花种已笑纳,盛情可感,在此拜谢。
“谐”就是“说笑话”,它是喜剧的雏形,王国维认为中国戏剧导源于巫与优,优即以谐为职业。在古代社会中,优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官职。《左传》《国语》《史记》诸书都常提到优,优往往同时是诗人。汉初许多文人都以优起家,东方朔、枚乘、司马相如都是著例。
谐趣是一种最原始的普遍的美感活动。凡是游戏都带有谐趣,凡是谐趣也都带有游戏性。谐趣的定义可以说是:以游戏态度,把人事和物态的丑拙鄙陋和乖讹当作一种有趣的意象去欣赏。
谐最富于社会性。艺术方面的趣味,有许多是为某阶级所特有的,谐则雅俗共赏,极粗鄙的人喜欢谐,极文雅的人也喜欢谐,虽然他们所喜欢的谐不尽相同。在一个集会中,大家正襟危坐,每个人俨然不可侵犯,彼此之间无形中有一层隔阂,但是到了谐趣发动时,这一层隔阂便涣然冰释,大家在谑浪笑傲中忘形尔我。
尽善尽美的人物不能成为谐的对象,穷凶极恶的人物也不能成为谐的对象。引起谐趣的大半介乎二者之间,多少有些缺陷而这种缺陷又不致引起深恶痛绝,最常见的是容貌的丑拙。民俗歌谣中嘲笑麻子、瞎子、聋子、驼子等的最多,嘲笑容貌丑陋的风气自古就很盛行了。品格方面的亏缺也常为笑柄,如一首民歌:“门前歇仔高头马,弗是亲来也是亲;门前挂仔白席巾,嫡亲娘舅当仔陌头人。”寥寥数语,把中国民族性大缺点——刻薄势利写得十分脱皮露骨。除这两种之外,人事的乖讹也是谐的对象,例如:“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后汉书•刘玄传》)事情出乎常理之外,可恨亦复可笑。
谐都有讥刺的意味,不过讥刺不一定就是谐。例如《诗经•伐檀》中对奴隶主的讥刺:“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这也是讥刺人事的乖讹,不过作者心存怨望,直率吐出,没有一点开玩笑的意味,就不能算是谐。
从几方面看,谐都具有两面性。首先,就谐笑者对于所嘲弄对象的感情来说,谐是恶意的而又不尽是恶意的。如果尽是恶意,则是直率的讥刺或咒骂。一个人既拿另一个人开玩笑,对于他就是爱恶参半。恶者恶其丑拙鄙陋,爱者爱其还可以打趣助兴。因为有这一点爱的成分,谐含有几分警告规劝的意味,可以说,凡是谐都是“谑而不虐”。其次,就谐趣情感本身来说,谐是美感的而也不尽是美感的。它是美感的,因为丑拙鄙陋乖讹在成为谐的对象时,就是一种情趣饱和的意象;它不尽是美感的,因为谐的动机都是道德的或实用的,都是从道德的或实用的观点看出人事物态的不圆满,因而表示惊奇和告诫。第三,就谐笑者自己说,他所感到的是快感而也不尽是快感。它是快感,因为丑拙鄙陋能带来一时乐趣。不过可笑的事物究竟是丑拙鄙陋乖讹,是人生中一种缺陷,多少不免引起惋惜的情绪,所以同时伴有不快的感觉。
(选自朱光潜《诗与谐隐》)
①《六国论》②《过秦论》③《小石潭记》④《岳阳楼记》⑤《捕蛇者说》⑥《游褒禅山记》⑦《赤壁之战》⑧《师说》⑨《卖油翁》⑩《石钟山记》
近期,一项关于中国古代经典的调查结果出炉,较受关注的关键词有:文言文、思想深奥、文化传承、文字艰深、滋养精神、常读常新、不实用、思维结构、内容丰富、缺乏兴趣。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古代经典阅读,写一篇文章帮助你的同学和朋友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经典。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悲剡溪古藤文
(唐)舒元典
①剡溪上绵四五百里,多古藤,株枿逼土,虽春入土脉,他植发活,独古藤气候不觉,绝尽生意。予以为本乎地者,春到必动,此藤亦本乎地,方春且有死色,遂问溪上人。有道者言:“溪中多纸工,刀斧斩伐无时,擘剥皮肌,以给其业。”噫!藤虽植物,温而荣,寒而枯,养而生,残而死,亦将似有命于天地间。今为纸工斩伐,不得发生,是天地气力为人中伤,致一物疵疠之若此。
②异日过数十百郡,洎东雒西雍①,历见言书文者,皆以剡纸相夸。乃寤曩见剡藤之死,职正由此,此过固不在纸工。口今九牧士人,自专言能见文章户牖者,其数与麻竹相多。听其语,其自重皆不啻握骊龙珠。虽苟有晓寤者,其伦甚寡,不胜众者亦皆敛手无语,胜众者果自谓天下之文章归我,遂轻傲圣人之道。使《周南》《召南》风骨折入于《折杨》《皇荂》②中,言偃、卜子夏③文学陷入于淫靡放荡中。比肩握管,动盈数千百人,数千百人下笔,动数千万言。不知其为谬误,日日以纵,自然残藤命,易其桑叶,波浪颓沓,未见其止。如此则绮文妄言辈,谁非书剡纸者耶?纸工嗜利,晓夜斩藤以鬻之,虽举天下为剡溪,犹不足以给,况一剡溪者耶?以此恐后之日不复有藤生于剡矣。
③大抵人间费用,苟得著其理,则不枉之道在,则暴耗之过,莫由横及于物。物之资人,亦有其时,时其斩伐,不为夭阏。予谓今之错为文者,皆夭阏剡溪藤之流也。藤生有涯,而错为文者无涯。无涯之损物,不直于剡藤而已,予所以取剡藤以寄其悲。
【注】①东雒西雍:雒,通“洛”,唐代以京城长安之东的洛阳为东都,称东洛;西雍泛指处于西方的京城长安一带。②《折杨》《皇荂》:代指世俗音乐。③言偃、卜子夏:都是孔子弟子,在孔门以文学见称。
李至刚,名钢,以字行,松江华亭人。洪武二十一年举明经。选侍懿文太子,授礼部郎中。坐累谪戍边,寻召为工部郎中,迁河南右参议。河决汴堤,至刚议借王府积木,作筏济之。建文中,调湖广左参议,坐事系狱。成祖即位,左右称其才,遂以为右通政。与修《太祖实录》,朝夕在上左右,称说洪武中事,甚见亲信。寻进礼部尚书。永乐二年册立皇太子,至刚兼左春坊大学士,直东宫讲筵,与解缙后先进讲。已复坐事下狱久之得释降礼部郎中恨解缙中伤之缙下狱词连至刚亦坐系十余年仁宗即位,得释,复以为左通政。给事中梁盛等劾至刚辈十余人,当大行晏驾,不宿公署,饮酒食肉,恬无戚容。帝念至刚先朝旧人,出为兴化知府,时年已七十。再岁,殁于官。至刚为人敏给,能治繁剧,善傅会。首发建都北平议,请禁言事者挟私,成祖从之。既得上心,务为佞谀。尝言太祖忌辰,宜效宋制,令僧道诵经。山东野蚕成茧,至刚请贺。陕西进瑞梦,至刚率百官贺。帝皆不听。中官使真腊,从者逃三人,国王以国中三人补之。帝令遣还,至刚言:“中国三人,安知非彼私匿?”帝曰:“朕以至诚待内外,何用逆诈。”所建白多不用。妻父丽重法,至刚为乞免。帝曰:“狱轻重,外人何以知之?”至刚曰:“都御史黄信为臣言。”帝怒,诛信。初,至刚与解缙交甚厚。帝书大臣姓名十人,命缙疏其人品,言至刚不端。缙谪广西,至刚遂奏其怨望,改谪交阯。
(节选自《明史·李至刚传》)
①首发建都北平议,请禁言事者挟私,成祖从之。
②帝曰:“朕以至诚待内外,何用逆诈。”所建白多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