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9年高二语文上册期中考试免费试卷

1.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史传文学,从最早的《尚书》到《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其“史传”的性质逐渐减弱,而“文学”的性质则逐渐加强。《尚书》记言直录,不别方语雅言,亦不加裁剪;《春秋》记事简洁,如新闻标题一般;后世文学家对这两部著作推崇倍至,主要是崇其高古,很难说其有多少文学意味。至《国语》《左传》,记言记事写人,尚裁剪,重技法,且开始出现与史无关而于文有益的“闲笔”,其叙述之高明,言语之醇美,较之《尚书》《春秋》,非止一箭之进。到《战国策》,夸张失实之处俯拾皆是,很多记述都是出于文学的考虑,而难以史学的标准衡量,最突出的便是“床笫之私”“密室之谋”之类情景的记述。发展到两汉时期,史传文学的巅峰之作《史记》出现,这两方面性质同时达到了最高水平。“ ”,言其史传之成就,“ ”,言其文学之成就。然而从《汉书》开始,便预示了与先秦史传文学恰好相反的趋势,即“ ”性质的加强,和“ ”性质的减弱,这一趋势也就意味着“史传”与“文学”的分离独立,后世的史传著作便很难再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了。
材料二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也是智者的游戏。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林立,战争不断,周边戎狄蛮夷迅速强大,各诸侯国身处忧患之中,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只有利用强大的军队去征服别国。战争磨砺了智者,催生了谋略,产生了智慧。在战争中,人类将政治智慧发挥至极致。毋庸质疑,春秋战国的历史是血染的历史,是白骨堆积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舞台上,智慧与狡诈、血腥与惨烈构成时代的主旋律,这里有流芳千古的浩然正气,也有滑稽可笑的荒唐闹剧。虽然说“春秋无义战”,但是,战争却有自身规律。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武器的进步、战争方式的变革,以及战争规模的扩大,造就了一大批擅长指挥作战的将帅和军事家。他们从战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事军事理论研究、裁篇著录,大量的军事理论著作应运而生,出现了一个兵家荟萃、群星璀璨的兵法盛世。兵家思想正是这一时期战争智慧的集中体现。
《孙子兵法》被誉为“东方兵学的鼻祖”。孙子所提倡的“知己知彼”“出其制胜”“避实击虚”等军事思想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圭臬,堪称世界第一兵书。他全面总结了以前的战争经验,分析、论述了作战原理,提出了军事上许多杰出的命题,揭示了认识和指导战争的普遍性规律。内容丰富,见解精辟,不仅对当时的战争有十分深刻的指导意义,而且还深远影响了后世乃至当今的军事思想。
战争离不开外交。战国时期,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的一派人物,被称为“纵横家”。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却往往能取得奇效,纵横家多出身贫贱,苦难的生活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品质,比如苏秦“刺股”。他们可以用三寸不烂之舌退却百万之师,也可以用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苏秦佩六国相印,统帅六国雄师逼秦废帝号;张仪雄才大略,以片言得楚地600里;蔺相如虽非武将,但浩然正气直逼秦王,直至完璧归赵。纵横之士智勇双全,且不乏仁义之辈,他们的机智和勇敢,一直被后人敬仰。
【1】对文中加点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不别方语雅言 有别于
B.尚裁剪,重技法 崇尚
C.非止一箭之进 进步
D.床笫之私 竹编的床席
【2】填入文中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
A.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 文学 史传
B.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 史传 文学
C.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史传 文学
D.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文学 史传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曹刿论战》《殽之战》《烛之武退秦师》均出自此书。
B.《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是分别叙述周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八国的记言史书。《勾践灭吴》出自此书。
C.《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定,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均出自此书。
D.《史记》记载了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纪传体通史。《游侠列传》《鸿门宴》均出自此书。
【4】下列对材料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一大批擅长作战的将帅和军事家,这离不开武器的进步、战争方式的变革,以及战争规模的扩大。
B.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争充满了血腥与计谋,但其中也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C.孙子善于从战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他倡导的诸多军事思想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
D.纵横家在外交上往往取得奇效,他们多出身贫贱,意志坚定,但他们的行为方式为后人所不齿。
【5】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加横线词语的注音或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群星璀璨 毋庸质疑 精辟(bì)
B.完璧归赵 流芳千古 荟(huì)萃
C.推崇倍至 朝秦暮楚 血(xiě)腥
D.出其制胜 俯拾皆是 滑稽(jì)
【6】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 )
A.战争磨砺了智者,催生了谋略,产生了智慧。在战争中,人类将政治智慧发挥至极致。
B.孙子所提倡的“知己知彼”“出其制胜”“避实击虚”等军事思想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圭臬,堪称世界第一兵书。
C.他们可以用三寸不烂之舌退却百万之师,也可以用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
D.他们从战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从事军事理论研究、裁篇著录,大量的军事理论著作应运而生。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B.失其所与,不知
C.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D.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
A.且贰于楚也 B.孟尝君怪其疾也
C.公子从车骑 D.天雨雪,武卧啮雪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是( )
A.寡人不祥 B.今齐地方千里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驱而之薛 汉亦留之以相当
B.皆以美于徐公 欲以客往赴秦军
C.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攻赵旦暮且下
D.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以乱治整,不武。吾其还也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对下列特殊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使吏召诸民当偿者 状语后置 B.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
C.竖子不足与谋 省略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对下面文言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如果秘密派军而来,郑国就可以占领了
B.忌不自信——邹忌自己不相信(妻子的话)。
C.距关,毋内诸侯——把守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
D.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在大庭广众之间,不应有错误
8.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包身工》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面消去,蜂窝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开始在蠕动了。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地骚动起来。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那男子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做了她的名字。
这是上海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的工房。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像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像鸽子笼一般的分得均匀,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每间工房的楼上楼下,平均住着三十二三个“懒虫”和“猪猡”,所以,除了“带工”老板、老板娘、他们的家族亲戚和穿拷绸衣服的同一职务的打杂、请愿警……之外,这工房区域的墙圈里面住着两千左右衣服褴褛而替别人制造衣料的“猪猡”。
【1】文段中,包身工的住宿环境有什么特点?请用几个词语简要概括。
【2】第3段最后两句写女性包身工害羞的感觉“很迟钝”,如何理解文章中的这些描述?
【3】选择一个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实际表达效果。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9.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在下面的横线上默写原句。
(1)群臣吏民,_______,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________,受下赏。
(2)___________,敢以烦执事。___________,君知其难也。
(3)夫秦王有虎狼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皆叛之。
(4)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__。如今人方为刀俎,__________,何辞为?
(5)“今吾且死,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
(6)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功之有哉?
10.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裴怀古,寿州寿春人也。仪凤中,诣阙上书,授下邽主簿。累转监察御史。时蛮首反叛,诏怀古往招辑之。怀古申明赏罚,贼徒归附者日以千数,乃俘其魁首,处其居人而还。蛮夷荷恩,立碑颂德。时恒州鹿泉寺僧净满为弟子所谋,密画女人居高楼,仍作净满引弓而射之,藏于经笥。已而诣阙上言僧咒诅,大逆不道。则天命怀古按问诛之。怀古究其辞状,释净满以闻,则天大怒,怀古奏曰:“陛下法无亲疏,当与天下画一。岂使臣诛无辜之人,以希圣旨。向使净满有不臣之状,臣复何颜能宽之乎?臣今慎守平典,虽死无恨也。”则天意乃解。
圣历中,阎知微充使往突厥,怀古监其军。至虏庭,默啜①立知微为南面可汗。将授怀古伪职,怀古不从,将杀之,怀古抗辞曰:“宁守忠以就死,不毁节以求生,请就斩,所不避也。”乃禁锢随军,因挺身奔窜以归。
时始安②贼欧阳倩拥徒数万,剽陷州县。授怀古桂州都督。才及岭,飞书招诱,示以祸福,贼徒迎降,自陈为吏人侵逼,乃举兵耳。怀古知其诚恳,乃轻骑以赴之,左右曰:“夷獠难亲,未可信也。”怀古曰:“吾仗忠信,可通于神明,况于人乎!”因造其营以慰谕之。群贼喜悦,归其所掠财货,纳于公府。诸洞酋长素持两端者,尽来款附,岭外悉定。
复历相州刺史、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所在为人吏所慕。神龙中,迁左羽林大将军,行未达都,复授并州长史。吏人闻怀古还,老幼相携,郊野欢迎。时崔宣道代怀古为并州,下车③而罢,出郊以候怀古。怀古恐伤宣道之意,命官吏驱逐出迎之人,而百姓奔赴愈众,其为人所思如此。
[注释]①默啜:突厥首领名。②始安:地名,今广西桂林。③下车:官吏初到任。
【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蛮夷荷恩 荷:承受
B.以希圣旨 希:迎合
C.因造其营以慰谕之 造:修建
D.时崔宣道代怀古为并州 为:治理
【2】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处其居人而还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B.则天意乃解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C.不毁节以求生 具告以事
D.时恒州鹿泉寺僧净满为弟子所谋 君为我呼入
【3】下面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僧净满为弟子所谋,(弟子)密画女人居高楼
B.乃禁锢(怀古)随军
C.(朝廷)授怀古桂州都督
D.下车而罢,(百姓)出郊以候怀古
【4】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明裴怀古坚持正义的一项是( )
①怀古申明赏罚,贼徒归附者日以千数 ②怀古究其辞状,释净满以闻
③臣今慎守平典,虽死无恨也 ④请就斩,所不避也
⑤飞书招诱,示以祸福 ⑥怀古恐伤宣道之意,命官吏驱逐出迎之人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①⑤⑥
【5】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怀古审理案件,宁可触怒女皇武则天,也不违反法律使无辜者蒙冤。
B.裴怀古不惧被杀拒绝担任突厥伪职,后脱身逃回朝廷。
C.由于裴怀古采取正确措施妥善处理反叛之事,岭外安定。
D.崔宣道治政不佳被罢官,百姓拥戴裴怀古。
11.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①,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②调,心字香③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①秋娘渡、泰娘桥:吴江地名。②银字笙:作者家乡的一种乐器。笙管上刻有表示音调的银字。③心字香:作者家乡一种常见的熏香名,据说是因香成心字形。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片春愁待酒浇”中“待酒浇”,言其愁绪之浓,急欲要借酒消愁。
B.“江上舟摇,楼上帘招”是写舟过吴江时的情景,呼应首句的“春愁”。
C.“飘飘”“萧萧”句烘托了凄清、伤悲气氛,表达作者仕途不得志的苦恼。
D.词末一“抛”字用拟人手法写出时光流逝之快,表达了岁月无情的感慨。
【2】“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下面对这句词妙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此句是作者询问船上游客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漂泊的生活,回到家和家人团聚。
B.“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是想象回家后温馨、充满情趣的生活。
C.此句表达了一种倦游思归的情感。
D.同时反衬了自己漂泊生活的孤独凄苦。
12.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①
陆游
归梦寄吴樯②,水驿江程去路长。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
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
【注】①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自蜀东归。这首词是他在舟中所作。②吴樯,归吴的船只。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第一、二句写作者身乘归吴的船只,虽经过许多水陆途程,但前路尚远。
B. 上片写到作者船抵武昌,系缆洲边,看见了日思夜想的那山上山下一片烟树参差起伏的胜景。
C. 上片最后一句,一个“认”字,便能看出此行是归途重游,因为有前游印象,所以可以对照辨认。
D. 词的最后三句中所表现出的复杂情感与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句,有相似之处。
【2】陆游在蜀地时,在自己的诗词中多次提到“吴樯”,表现了他归心之急。下列诗句中不是表现作者思归之情的诗句是
A.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
B.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春夜闻笛》
C.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
D.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
【3】“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语意丰厚,有人考证这源于杜甫作于安史之乱后的《得舍弟消息》中的“乱后谁归得,他乡胜故乡”。请结合以上内容,简要分析二者的相同之处及不同之处。
13.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各题。
残疾人史铁生
多年前,第一次去拜访史铁生。曾经为之做过长久的准备,首先是读过他的好小说,尤其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再是听人叙述他坎坷的经历以及他的为人,然后就与他开始了通信。他的信写得很好,以那种简单明白的语言论及小说的艺术。这一切,都使人对他怀着神圣的想象,觉着自己的凡俗。
其实,在这一切之前,我是见过他一面的。那是1980年,有朋友推他来文学讲习所听课,我们还握了手。但印象是模糊的,觉着似乎是一个腼腆的青年。
那次去看他,是到国子监的路上,已经到了雍和宫大街,要躲过史铁生,就躲不过去了似的。否则,还是要推迟。因为这个见面是那么重大,叫人觉得有着遥远的距离,总也走不近,总也做不好准备。现在,却兀自到了眼前,无法回头了。
那天是星期天,他家里人挺多,妹妹妹夫都回来了,在外间做饭,里间是史铁生的房间,生着铁皮的烟囱炉,有着一股日常居家的温暖气氛。他说起上回在讲习所的见面,说我那时候特别瘦。我说那时在北京生活,必须吃大量的面食,我很不习惯。他就说,面食里的饺子还是可以的。然后又说到了北京的大白菜,整整一冬天,主要就是吃它,也是个问题。他说,那么包饺子呢?最后,我们要走,他不让,拉住我们说:别走,今天我们家吃饺子。
就这样,这一次见面,我们基本上在说饺子。当时不觉得,过后想想却觉得意外。因为,像史铁生这样,坐在轮椅上,是有权利说许多高深的哲理,人生的感悟,生命的体验,存在的真谛。他说什么我们都会相信,也会感动,可是,他只是说饺子。
后来,他的家就成了最经常去的地方。他的家和所有的家一样,生活照常进行,你完全不必像歌里唱的那样,“多给一点爱”,你也完全不必有那些戏剧性的想头,以为在那里会得到灵魂的升华等诸如此类的事情。
一切如常,不同的只是,你用脚走路,他用轮子走路。你所以去敲他的门,只是想同他聊天。你所以更喜欢同他聊天,是因为他有好的头脑,以及非常好的天性,这两条都是使人愉快的方面。
要说史铁生教育你,就在这地方,那就是真实。可我们依然不要忘记,史铁生确实是一名截瘫者,他抵达真实的路径要比健康人曲折。许多事情,他是以心智去体验,而不是感官。那么,你就可以了解,史铁生与这个世界所建立起的真实这一层关系的含意,他的日常化里的理性力量。
他常常使人忘记他和你不一样,因此,同他说话就无所顾忌。有一次,与他聊天,聊到有些外来妹在城市扎根的事情,我随口就说“或者嫁个瘸腿的”, 话出口多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犯忌,先就尴尬起来。我一尴尬,他便也不自在起来,这局面的确是有些难堪的。后来,我在他的一篇小说里看到了一个相类似的细节,一个少女对一个瘸腿的男青年说到一只鸽子的名字叫“点子”,开玩笑说这名字让人以为它是个瘸子。这小说是多年前的,这也许说明史铁生早就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这种情形在他身上发生已不止一次。
就这样,史铁生破除了迷信。他并不提供给人们神话,只提供真实,却是上乘的真实,因为他是穿透身体的隔阂,用心力去撞击现实而获得的。他的真实是有力量的,是由无数超感的玄思组成的。这些玄思最终落成了平常状态,虽然也是你我他的状态,却又不完全是。你我他的状态是盲目不自觉的,而这却是自觉的思想的果实,有着切实的理由,更使人信服,也具有理想的性质。他其实是比许多健康人更多更深刻地享有这个世界,我们完全不必对他抱有怜悯。这就是你无法对他唱“多给一点爱”的缘故。
(取材自王安忆同名散文)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在拜访史铁生之前,凭借对其小说、经历以及为人的了解,作者对史铁生的印象从模糊到充满了神圣的想象。
B.作者本来打算在另一个正式的时间实现第一次拜访,只是无意中遇到了史铁生,这才有了第一次的仓促拜访。
C.史铁生的家后来成为作者最经常前往的地方,但是作者只是去同他聊天,并不认为在那里会得到灵魂的升华。
D.史铁生和一般截瘫者有同样的心理反应,也会在有人无意犯忌讳说到“瘸腿”时,立刻表现出强烈的不自在。
E.人们不必对史铁生唱“多给一点爱”,因为史铁生的平常状态表明他已经超越了身体苦痛,不需要任何怜悯。
【2】文章写第一次拜访史铁生时,大家“基本上在说饺子”,这样写有什么实际效果?
【3】请结合文意,分别解释“好的头脑”和“好的天性”在文中的意思。
【4】文章说,史铁生“其实是比许多健康人更多更深刻地享有这个世界”,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意?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14. 作文 详细信息
“堵”是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它可以指勇敢决绝的行动,可以指及时补救的措施,还可以形容交通不畅,心情不悦…… 请以“堵”为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 7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