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入学历史试卷(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第一中学)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嬴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这一情节充分表明
A. 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B. 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C.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 分封制受到冲击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革过程,选官的标准也各有不同,主要有“文、武、德、才、血”等几种。如果“武”对应的是军功爵制,那么“德”指的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50年-1956年,中国出口总额由5.5亿美元上升到16.5亿美元,进口总额由5.8亿美元上升到15.6亿美元。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新中国建立实现民族独立
B. 改善了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C. 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84年6月,邓.小平指出:“爱国者的标准是,尊重自己的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据此,邓.小平认为
A.尊重历史是治理香港的前提
B.“港人治港”需遵循爱国原则
C.主权统一是香港繁荣的关键
D.“一国两制”的理论核心是爱国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让属于第一、第二等级的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平起平坐,掌握国家政权,属于第三、第四等级的小农和小手工业者,也获得了一些权利。从这一点上说,梭伦改革的主要意义在于
A.改善了下层平民的处境
B.打击了贵族的经济利益
C.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D.保障了公民的人身自由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欧美各国先后颁布了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文献,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权利法案》
②1787年宪法
③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④德意志帝国宪法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它是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
B.它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C.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D.它的胜利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主要的耕作方式是
A. 铁犁牛耕
B. 刀耕火种
C. 耒耕
D. 轮作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 官办工商业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C. 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需求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和小农经济的存在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属于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是
A. 发昌机器厂
B. 江南制造总局
C. 福州船政局
D. 湖北织布局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读下表,根据表中信息可推知,当时中国下表广州和上海到埠外国船只统计表

年份

船只数

吨位

广州

上海

广州

上海

1844

306

44

142099

8584

1849

331

133

142357

52547

1863

867

3400

300500

964309



A. 对外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B. 国内经济结构发生变革
C. 地区经济差异逐渐缩小
D. 新式交通工具广泛使用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
A. 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
B. 旗袍和中山装的兴起
C. 剪辫运动和废止缠足
D. 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为“一五计划”我国国家财政预算支出统计,据此可知

部门

工业建设

交通通信

农林水利

文教卫生

所占比例

58.2%

19.2%

7.6%

7.2%



A. “一五计划”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 国家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C. “一五计划”使得民生得到重大改善 D. 国家建立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C.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表,在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速最快的五十年,英国正在进行

A. 资产阶级革命 B. 第三次议会制度改革 C. 第一次工业革命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这些国家
A.积极开展第三次科技革命 B.大力加强国家干预经济
C.谋求建立经济区域集团 D.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21年秋,莫斯科近郊农民伊万诺夫把自己刚生产出来的粮食立即运到集市出售,其结果可能是
A. 管理人员依法征收了税额
B. 征粮队没收了粮食
C. 他把粮食低价卖给了国家
D. 行为合法无人干涉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相继执政,苏联先后进行了几次改革。这些改革从本质上看都是对
A.生产关系的调整
B.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
C.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
D.斯大林模式的彻底突破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31年美国有四分之三的学校管理委员会拒绝聘请已婚妇女当教师,美国劳工联合会敦促雇主不要雇佣其丈夫仍在工作的妇女,一些媒体舆论也赞同这一做法。当时美国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A. 对已婚妇女的严重歧视
B. 社会对家庭观念的重视
C. 萧条时期就业竞争激烈
D. 政府的福利政策的推行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73年10月,中东战争爆发导致国际原油供应锐减,美国原油进口价格从每吨4美元上涨至12美元。这一状况
A. 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具体表现
B. 反映了世界经济联系的增强
C. 是经济危机发生的社会根源
D. 促使世界能源结构发生剧变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一方面,它不存在一套系列分权的超国家因素机构,而只设立国与国之间平等合作的机构,具有软法特征;另一方面,它是一个在国际贸易规则方面具有较高层次的规则精确性的组织,法律承诺的约束力及多套争端解决机制的启用等又突出了其硬法特征。这种兼具软法与硬法特征的模式选择是与该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目标相吻合的。该组织是
A.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B.欧洲联盟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上海合作组织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中新社布鲁塞尔2017年2月22日电,世贸组织宣布《贸易便利化协定》正式生效,要求各成员提高跨境贸易的透明度,减少货物进出口的程序,促进中小企业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之中。据此可知,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
A. 巩固区域集团化
B. 消除国际竞争
C. 促进国际合作
D. 推动贸易自由化
23. 详细信息
材料一 1787年9月15日,美国制宪会议通过《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
材料二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以上材料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制定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在内容上的异同点。
24.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二 (16世纪)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如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这些商业经营上的巨大变化导致了所谓“商业革命”的发生。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第一次、第二次商业革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业革命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比较宋代商业革命和欧洲商业革命的异同。
25.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沉沦”和“上升”的U字型轨迹。一个是从独立国变为半殖民地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过程,一个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过程。前者是个向下沉沦的过程,后者则是个向上发展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存在着某种关联,但本质上不是互相结合,而是互相排斥。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对观点赞同、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