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初一下半期期末语文试卷带参考答案和解析(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在这个不同寻常的庚子年,中国的“90后”们用青春热血________病毒疫情、________全面小康,________了一份属于我们这一代的“集体记忆”,________着一幅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群像。
A.奋战 搏击 描绘 构筑
B.奋战 搏击 构筑 描绘
C.搏击 奋战 构筑 描绘
D.搏击 奋战 描绘 构筑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隔靴搔痒解决不了游客亲历亲见,云旅游只是旅游的补充。
B.这次疫情彰显了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
C.我们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发展好、继承好、利用好。
D.沉潜书的世界,慢下来的不仅是生活的节奏,而是一方独立思考的静谧空间。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他们是新闻“守夜人”,是与前方记者并肩作战的“逆行者”。
B.这次疫情像一场大考,让他们证明了自己:关键时候,能站出来,敢扛责任。
C.积极的精神、乐观的心态、从容的气度,是共克时艰、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的心理基石。
D.清明是承载情感的节日,春天是孕育万物的季节,不忘却过往,让逝者安息;努力寻找确幸,愿生者安康。
4.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文化遗产如何既保护好,又利用好,从而更好地传承,值得我们思考。尤其是对那些来自民间的一直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手工艺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必要加以适当改造,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重新融入当代生活。
②文化遗产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对当代人来说,不仅要看到其外在形式,也要看到其内在的光华。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现在,很多非遗技艺的用途范围大大缩小了,因为它们多属于特定的农耕时代。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物件有可能会从生产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但退出的可以是“形”,我们不能让内在的“魂”也随着社会的转型一起沉入历史的深处。其实,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从它照看传统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任何文化都是有根的,这些根脉里深藏着人类为创造新生活而不懈努力的足迹,记录着文化的起源和文明的进程,这些精神印迹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③四川有位竹簧艺术非遗传承人,在一双筷子上雕出一对华表。竹子质地没有玉石坚硬,很容易雕烂,没有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本领难以完成。但传承人熟练地运用圆雕、空雕、浮雕等技法,把竹簧艺术的精妙发挥到了极致。为了把蟠龙的形制,以及须发、五官、鳞甲等细节逼真地呈现出来,传承人不惜花费一整年的时间来雕琢它。这是一次技艺的展示,更是对工匠精神的完美演绎。非遗之所以能够传到今天,是因为后一代匠人都不甘让前人的技艺在自己手中耗损掉,他们守住了一门手艺的初心,他们可能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但每件作品背后都映照着一个专注、心无旁骛的身影。
④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着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永不会褪色的价值。以中国人引以为傲的雕版印刷技艺为例,虽然有些出版机构还用它出版线装书,但数量已经不多了,传统的雕版印刷术早已让位给铅印技术和激光照排。然而,如果我们了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历史,会从中得到丰厚的精神资源,值得让现代人学习。比如福建建阳,为什么在宋代会成为中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当初这里是穷乡僻壤,从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看,当地木材匮乏,没有任何优势,然而,建阳人因地制宜利用嫩竹做纸;除了印制大开本书外,还开发了大量口袋书,印制通俗小说、蒙学读本、医方等,打开了市场,并开辟了新的运输渠道。当年建阳雕版印刷业的辉煌之道,让人感受到的正是这种因地制宜、与时俱化,不断求新求变的内在追求。
⑤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积淀着民族精神,也是体现人类创造力的象征体。把文化遗产传承下来,更要把蕴含在其中的工匠精神和文脉延续下去,使之真正成为当代文化和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积淀着民族精神,是体现人类创造力的象征体。
B.非遗技艺和传统手工艺品只属于农耕时代,已经远离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
C.非遗传承人毕生专注祖传工艺,炼就过硬本领,完美演绎工匠精神。
D.雕版印刷业一度辉煌,如今却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从传统手工艺产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方面阐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B.文化遗产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C.文章以竹簧艺术和雕版印刷技艺为例,说明要传承非遗中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
D.文化遗产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真正成了当代文化和生活的有机部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匠人能格守初心,延续工匠精神,使非遗技艺与时俱进,非遗就可更好地传承。
B.非遗从生产生活中退出,其“形”与“魂”都定会随社会转型而沉入历史深处。
C.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就要因地制宜,不断求新求变,使之重新融入当代生括。
D.要珍视文化遗产的精神之魂,即其中的民族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①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注)①浴蚕:指古时在仲春时分用盐水选蚕种的劳动。
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选取山村有代表性的事物,以鸡鸣之声衬托了山村的喧闹。
B.次句通过“曲径通幽”的描写,让读者在诗句中体验了款步山行的味道。
C.第三句写仲春时分妇姑相唤浴蚕,亲切和睦,呈现了一派农忙景象。
D.诗人处处扣住山村特色,从景到人,再从人到境,都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6.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乐工罗程者,善弹琵琶,为第一,能变易新声。得幸于武宗,恃恩自恣①。宣宗初,亦召供奉。程既审②上晓音律,尤自刻苦,必为奇巧声动上,由是得幸。程一日果以眦睚③杀人,上大怒,立命斥出,付京兆。他工辈以程艺天下无双,欲以动上意。会幸苑中乐将作遂旁设一虚坐置琵琶于其上。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上曰:“汝辈何为也?”进曰:“罗程负陛下,万死不赦。然臣辈惜程艺天下第一,不得永奉陛下,以是为恨。”上曰:“汝辈所惜者罗程艺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法也。”卒不赦程。
(注释)①恣:放肆。②审:明白,清楚。③眦睚:瞪目怒视,此指极小的仇恨。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恃恩自恣(依仗) B.程既审上晓音律(通晓)
C.罗程负陛下(辜负) D.卒不赦程(竟然)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幸苑中乐/将作遂/旁设一虚坐/置琵琶于其上
B.会幸苑中乐/将作遂旁/设一虚坐置/琵琶于其上
C.会幸苑中/乐将作/遂旁设一虚坐/置琵琶于其上
D.会幸苑中/乐将作遂/旁设一虚坐置/琵琶于其上
【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罗程刻苦研习音乐,因能演奏新奇巧妙的音乐使皇上动情而深受宠爱。
B.罗程因为一点小仇恨而杀人,武宗勃然大怒,把他交付京兆尹法办。
C.乐工们跪拜、哭泣说,罗程技艺精湛,如被处死,不能侍奉君王,将是永远的遗憾。
D.宣宗不因偏好和人情而废法,以国法为重,是一个英明的君王。
【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河中石兽》)
(2)上曰:“汝辈所惜者罗程艺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法也。”(文中画横线语句)
7. 名著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接受尼德·兰的提议比讨论它好些。所以我只作了下面的回答:“尼德·兰师傅,到那时候我们再想办法。不过,我求您,在机会到来以前,千万不要性急,千万要忍耐,我们只能有计划有策略的行事,发脾气是创造不了有利条件的,所以您得答应我,要暂时忍耐,不能过于激动。”
“教授先生,我答应您不发脾气,”尼德·兰带着不大能使人安心的语气回答,“我不说一句粗话,也不露一个结果对我不利的粗暴动作,就是桌上的菜饭不按照心中想望的时间端出来,我也同样不动火。”
“尼德·兰,这么说,那就一言为定了。”我这样回答了这个加拿大人。
随后,我们的谈话停止了,我们各自思考。至于我个人,我承认,不管鱼叉手怎样有信心,我对他的办法丝毫没有什么幻想。我不承认会有像他所说的那些机会。这艘潜水艇既然能开得这样稳稳当当的,上面一定有不少人,因此,万一斗起来,我们碰到的对手是强大的。再说,最要紧的是能够自由,可是我们现在根本就没有自由。我简直想不出有什么方法可以从这关闭得密密实实的铁板房里逃出去。其次,这位古怪的船长只要有点保守秘密的意思——至少看来是这样——他绝不让我们随便在船上自由行动。现在,他会不会用暴力把我们干掉,或者有一天把我们抛弃在某一个角落里?这都是不可知的事。不过这些假设在我看来都十分可能,都可以讲得通,只有那脑筋简单的鱼叉手才指望能够重新取得自己的自由。
【1】根据以上文段,概括“我”眼中的鱼叉手尼德·兰有什么性格特点?
【2】尼德·兰有逃出去的想法,可是“我”为什么却不抱什么幻想?
8.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河道,河道
①小河睡得早。月上柳梢头,鼾声均匀响起,整夜不息。
②小河醒得也早。天蒙蒙亮,身体里的毛细血管插满了水桶,铁的,塑料的,红的,绿的,蓝的。映在河里的面孔青涩,秀气,睡眼惺忪。返回的路上,河水上下颠簸,晃醒整座村庄。走完了这道程序,一天便正式拉开帷幕,砍柴,洗漱,做饭,喂鸡,种田等环节方能陆续开启。
③小河真的小。仅仅三四米宽,任何一张地图上都不会出现蛛丝马迹。细碎的鹅卵石密布,水与石头撞击出条条波纹。三两枯枝四仰八叉。水流清澈见底,浅到孩子们嬉戏玩耍,根本用不着大人看管。
④小河没有方向。它来自何方,去往哪里?我不止一次问过乡人,每次都无法得到确切的答案。它就像一个过客,忽然间出现在村头,默默流向村尾,又不知所终。我只知道,它的到来,浇灌了数百亩粮田,养活了四百多户村民,淘米,洗菜,浣衣,洗澡,做酒,样样不可或缺。
⑤小河也没有名号。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村民,怎么就没有想起给小河安个名号?抑或曾经有过,却又不便记忆而被自然淘汰?
⑥尽管如此,小河的威望依然十足。虽然地理位置偏于村南,但它足以堪当全村的中心。村里的每一个人都与小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男人们下工路上,掬一捧水往脸上一浇,疲乏顿减。女人们三五成群蹲在河边,边在搓衣板上搓洗,边闲话村头逸事。孩子们追逐打闹,没一会儿准蹦进河里,头发上水花飞溅。它流淌着一批又一批童年、中年和老年,每个人从小到大的历程,记下的,忘却的,在小河的密码库里统统可以找到。
⑦千百年来,这种状态一直持续着。一代又一代罗氏、黄氏后裔从小河旁进进出出,或衣锦还乡光耀门楣,或富甲一方腰缠万贯,或庸碌无为平淡一生,或寒衣素食惨淡度日。
⑧亭台楼阁,山川河流,但凡稍有名气,总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纵情歌咏。可是,小河名不见经传。它也有精美的发饰——岸边的竹林排开一道墨绿的幕帘,风一吹,竹叶飒飒作响。或许在久远的古代,小河拥有更加宽阔的流域,能把青黛色绵延的山峦收紧,浮出阔叶林的斜影。但仍然不足以吸引诗人的脚步。它没有任何怨言,静静地蜿蜒,九曲十八弯,滋养着村庄的代际更替与喜怒哀乐。
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淙淙流淌的小河,没有人知道它的河道究竟是何走向。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任岁月仓皇,我自沉静。它全方位印刻着村庄的春夏秋冬,映射着子丑寅卯等各个时辰的衣着,装载着晴雨雪雾的雄奇瑰丽,暗藏了大量的古老因子,早已超越了“器”的局限,从一个提供基本生存物料的源头,升华为整村人的精神图腾。它已经化成血液,在所哺育的众多身体里长久寄存,时不时汩汩冒几个泡,异乡的游子便乡愁四溢。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河流是生物学,也是社会学,更是哲学。游走于丛山密林之间,每逢开阔地,便散落鎏光的村舍。全村的生命得以发育,健壮,洗礼。它的沉默,潜藏着丰厚的生命之道。
⑪村庄的夜,黑得纯粹。一缕月色笼罩四野。万籁俱静。唯一的声响,是水。平缓,有力。我听出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如果说每个生命都是观摩世界的一个切面,那么整条河道将是怎样的集大成者。
⑫河道,河道,谜之河道。
【1】读第②段画线句,说说加点部分的两层含义。
天蒙蒙亮,身体里的毛细血管插满了水桶,铁的,塑料的,红的,绿的,蓝的。
【2】阅读③~⑥段,简要概括流经村庄的这条小河的特点。
【3】文章第⑧段为什么提到“亭台楼阁,山川河流”?
【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河流是生物学,也是社会学,更是哲学”?
9. 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民以食为天。吃,在国人心目中历来都是天大的事。吃也早已融入到语言、文化当中。从魏晋时期开始,共餐制就开始出现,至今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现在新冠肺炎疫情引起了人们对公共卫生、饮食健康的关注,人们开始想要在“吃”上移风易俗,这当然不是件容易的事,于是分餐制与共餐制之争由此开始。为此,学校准备开展“分餐制与共餐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为了了解同学们如何看待分餐制和共餐制,请设计三个调查问题。
【2】在这场争论中,公筷公勺作为折中方案迅速得到了各地餐饮协会、主管部门的响应,他们纷纷发出倡议,号召餐饮行业尽快落实。请你为在餐饮行业中推广使用公筷公勺写一份倡议书。(100~120字)
10.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时光的齿轮滚滚向前,总有雨天也总有晴天,不要囿于一城一池的得失,不要陷入过久的苦痛和迷茫,学着睁开眼睛,用心打量这个温暖的世界,俯首轻嗅,总会闻到一丝名叫“幸福”的香气。
请以“幸福的香气”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