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市海伦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免费试卷完整版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进行了长期的“德刑”之争和“礼法”之争,而最终在战国终世之际,法家的“刑法”思想占居了治国理念的主导地位。这一结果
A. 顺应了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
B. 促进了古代法律体系的成熟
C. 反映了法治观念已深入人心
D. 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指出,“中国成为一统国,自秦启之,而汉承之,虽遇乱世,终犹心焉一统,人人皆拭目翘足以为庶几复见太平。二千年来如一日,此秦汉之所赐也。”据此,该学者强调秦汉时期
A.形成中央垂直于地方的管理体系 B.大一统王朝出现具有一定合理性
C.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统一的基础 D.制度传承是王朝取得成功的经验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经营相对独立。但在汉武帝之后,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代表的以农为主、辅以工商的混合型经营模式逐渐壮大。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垄断经营和实施专卖制度
B. 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加重
C. 民间资本的经营方式较为落后
D. 私营工商业承担高额赋税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典签是南朝末由庶族担任的地方要职,州镇要事,须典签签署军政长官方能行事。且每年数次回京向皇帝汇报“刺史行事之美恶”,故刺史对其恭敬备至,时人云“诸州惟闻有签帅,不闻有刺史”。这反映出当时
A.典签垄断地方事务 B.门阀制度瓦解
C.刺史监察权限受制 D.皇权得以加强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唐代长安,茶已经成为僧人自己和待客的主要饮品。 茶性苦,而佛教认为“苦”乃人生“四谛”之首,佛家从茶的 苦后回甘联想到其可以帮助修习佛法之人悟透人性,达到“茶禅一味”的精神高度。 这表明唐代( )
A.民众生活深受佛教文化影响 B.外来文化冲击中国传统文化
C.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 D.品茶成为道德教化主要形式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呈现了北宋某一时漕运的基本状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都城居民饮食习惯发生变化 B.集权统治的基础得以巩固
C.区域经济实现了均衡化发展 D.中央政府垄断了粮食贸易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东京梦华录》载,宋代茶坊酒肆已经遍布开封城的大街小巷,这类酒店往往“绣旌相招,掩翳天日”,勾栏瓦肆消费异常丰富:有小唱、嘌唱、般杂剧、傀儡、讲史、小说、影戏、散乐、诸宫调、商谜、杂班、弄虫蚁、合声、说诨话、叫果子等等。同时出现大量以女性命名的著名店铺如曹婆肉饼、宋五嫂鱼羹、王妈妈茶肆、王小姑酒店、丑婆婆药铺等等。从材料可知
A.商业发展推动了北宋社会转型 B.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
C.北宋城市的管理机构十分完备 D.北宋男尊女卑的观念已被社会摒弃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代官员在奏疏中说:江南苏、松两郡“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女子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这表明江南地区
A.棉纺织业迅速兴起 B.纺织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C.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D.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作者陈旭麓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 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 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C. 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D. 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是1914年至1937年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单位:百万元)。这说明

A.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进程缓慢 B.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政府不重视农业科技发展 D.长期战乱导致了农业生产衰退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28年3月,国民党内政部要求部员一律穿棉布中山装;1929年4月,国民政府明令公布中山装成为法定制服;1936年2月,蒋介石下令全体公务员穿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中山装正式成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这一过程说明
A. 革命观念风靡一时 B. 服饰变革推动社会进步
C. 人身控制日益严重 D. 国家强化意识形态作用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33年,国民政府铁路展览会和劳作展览会都将东四省(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列入,设立专馆或专题介绍; 1935 年,第六届全国运动会有东四省代表参加;1936年,全国儿童绘画展览会分区陈列,东北在陈列次序中居第一位。上述活动旨在( )
A.宣扬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B.宣示国家领土主权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支持东北抗日武装斗争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指出,在演说家们的鼓动或煽动下,雅典公民往往会突然间集体丧失理智,忘记自己那一票的神圣责任和义务。西西里远征失败以后,面对惨痛的失败,雅典人开始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好像他们自己没有表决赞成似的。该学者旨在强调
A.雅典人民享有民主政治权利 B.间接民主缺乏对集体决策的约束
C.民主制度保障了决策的合理 D.议政方式助长了公民非理性状态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公元前2世纪的罗马,行政长官必须根据当事人的陈述记录原告的请求、请求的原因、法官的任命及判决的要旨等,并形成一定程式的书状,后边有行政长官附加的事项。法官则要检查书状中所提出的事实,倾听双方的证词,审查双方的证据,并依据书状内容判断是否作出判决。据此可以推断当时的罗马
A.行政权力干涉司法事务 B.法官审理案件重视证据
C.司法审查程序较为严格 D.法律注重保护当事人利益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7世纪,荷兰、英格拉、威尔士人口继续增长,意大利和法国人口处于停滞状态,西班牙属尼德兰、西班牙、葡萄牙、德国的人口下降。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 荷兰、英格兰等国人口继续增长是因为奴隶贸易
B. 意大利、法国人口停滞是因为丧失海上贸易航线
C. 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人口下降是因为黑死病肆虐
D. 地理位置、殖民方式等影响国家人口增长的形势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长期以来英国实行敞田制——由无数面积都不大的条形田地构成,所有者的土地分散到不同的地方,非常不便于耕作……而圈地运动后采用新式的耕作方法如轮耕制,发展优良品种,用科学方法饲养耕牛,使用某些简单的农业机器。由此可见圈地运动
A.通过暴力使农民与土地分离 B.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
C.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 D.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11年,英国诺丁汉郡的袜商不顾行业规矩,生产一种劣质长筒袜,压低袜子价格,严重冲击了织袜工人的正常收入。一些织工秘密组织起来,以“卢德将军”的名义捣毁商人的织袜机。1813年政府颁布《捣毁机器惩治法》,规定可用死刑惩治破坏机器的工人。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A. 机器生产日益普遍化 B. 国际市场竞争激烈
C. 工业化加剧社会矛盾 D. 工人阶级生存艰难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57年,英国下院谴责政府,认为因“亚罗号”事件,英国炮轰广州的行为“非正义”,首相帕默斯顿对此回应,请求女王解散下院,进行大选,最终同情中国的大多数反对者丧失了议会的席位。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 B.议会无权制约内阁首相
C.君主立宪制受到了严重挑战 D.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对宪法的批准程序进行变革,由《邦联条例》规定的所有州议会的一致批准,改为在州议会的建议下召开专门的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和批准新宪法,9个州批准就能生效。这一变革体现了
A. 三权分立由理论到实践
B. 代议制与政党政治相结合
C. 州权和人民主权相结合
D. 联邦制与直接民主相结合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812年,格林兄弟首次出版了他们的《格林童话》,他们游历全国,研究民间方言,收集世代在群众中流行的民间故事,希望通过这条途径找到自古以来固有的德国精神。可见,格林兄弟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A. 以童话形式讽刺政治的黑暗
B. 整理隐藏于民间的优秀文化
C. 以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认同感
D. 探寻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薄伽丘的《十日谈》中有个《裁判官的故事》。故事描述一个财主在酒后说了句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得,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后来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块“肥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最后被释放回家。该故事主要意在
A.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B.倡导人生及时行乐并崇尚理性与科学
C.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并讽刺教会的腐败
D.抨击教会的贪婪和“灵魂获救”的骗局
22. 详细信息
18世纪中期,伏尔泰曾为因亵读路旁十字架的罪名而被处决的青年拉巴尔鸣冤,还竭力为被判处死刑、留有恶名的新教徒让•卡拉(被控告为阻止儿子皈依天主教而将其杀害) 昭雪,……这些活动说明伙尔泰意在
A. 反对天主教会 B. 宣扬信仰自由 C. 抵制宗教狂热 D. 倡导天赋人权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英国历史学家劳伦斯·斯通指出,“一场革命需要观念来添加燃料——没有观念,出现的仅仅是叛乱或政变”。以下史实中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宗教改革引发英国光荣革命 B.启蒙思想推动法国大革命爆发
C.人文主义推动文艺复兴运动 D.辛亥革命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67年,马尔克斯出版《百年孤独》,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巧妙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1982年,瑞典文学院认为马尔克斯“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因而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作品
A. 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B. 是大萧条冲击下的产物
C. 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生活 D. 渲染了人们的彷徨迷茫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嘎斯车是苏联时代的代表性符号之一。而最早在苏联生产“嘎斯”车的,是美国的汽车制造业大王亨利·福特。在高尔基市,福特与苏联建立了汽车联合企业,从1932年起,每年有十万辆嘎斯牌客车和卡车下线,在苏联的道路上奔跑。这反映出苏联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计划经济体制优越
2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为某一时期苏联政府统一收购农产品价格指数变化图,由此可知这段时期苏联

A.集体农庄的弊端得到了纠正 B.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C.将农业领域作为改革的重点 D.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一定改善
2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日本右翼文人中村粲在《大东亚战争的起因》中说“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上述材料反映日本大举侵华的一个客观背景是
A.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使得经济出现区域集团化
B.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市场
C. 社会主义苏联利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抢占世界市场
D. 经济危机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进行激烈的经济贸易战
2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罗斯福新政中实行了一种按收入和资产的多寡而征收的累进税。如:对5万美元以上纯收入和4万美元以上遗产征收税率为31%,500万美元以上的遗产征收税率为75%的税。其直接目的是为了
A. 抑制贫富分化
B. 稳定金融秩序
C. 保护私有财产
D. 摆脱经济危机
2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世纪80年代,法国进一步加强对科技发展的规划。法国率先提出“尤里卡计划”,与欧洲国家合作开展高科技项目的研究,要在高科技领域赶上美国和日本。法国与几个欧洲国家合作生产的“空中客车”系列与美国的“波音”飞机展开竞争。据此可知
A. 美法日三足鼎立经济格局的形成
B. 科技进步奠定了法国强国的基础
C. 法国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相结合
D. 法国建立起独立防务和工业体系
3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二战后欧洲国家主要选择了两条复兴的道路:在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政府承诺明确的计划和无可置疑的党的坚定领导下的方向感;在西欧,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依靠自由市场和政府控制的结合来转化遭到战争毁灭的社会。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 工业化道路选择依据具体国情
B. 计划经济与自由主义政策之争
C. 二战之后欧洲国家的正式分裂
D. 强化政府在经济复兴中的作用
31.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所看到的一切儿童团营地,小孩子都是漂亮的,营养很好(每天五餐),照料很好,可说是受优待的;他们都是快乐的。傍晚,工作做完后,就聚集在"文化公园",……他们来这里锻炼身体,休息,娱乐或学习(因为这里也有教室、讲演厅、电影、图书馆等等)。到处都悬挂着斯大林的头像,人人嘴上都挂着他的名字,每一个人的讲话中都无可遗漏地颂扬他。在他们看来,在苏联以外尽是黑夜。除了几个无耻的资本家,一切的人都是在黑暗中挣扎的。需要量是那么大,顾客是那么多,以致以后好久仍将是求过于供,而且超过很多。人们仍没有满足需求。
——摘编自(法)安德烈•纪德《从苏联归来》(1937年)
材料二 娱乐和运动商品的销售额从1929年的5亿美元,下降到了1933年的2.5亿美元。简单的家庭游戏一拼图、跳棋、国际象棋、掷套圈一却大受欢迎,这期间美国集邮者的数量从约200万人增加到900万人。桥牌也颇有进展。在郊区,人们待在家里,促进了羽毛球、乒乓球和户外晚餐的复兴,刺激了木工、机械、养鸽子等业余爱好。
数百万人专心致志地收听时事评论员关于慕尼黑危机、德国入侵波兰和法国陷落的观点。1932年——1939年间,通过收音机传送的消息量几乎翻了一倍。
在大萧条即将到来时,20个成年人中约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数为200万——300万。顾客偶尔会对图书管理员说:“要不是因为有图书馆,我没准早就疯掉了,或者自杀了。”
——摘自(美)狄克逊•韦克特《大萧条时代:1929——1941》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20世纪30年代苏联与美国社会生活状况的差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20世纪30年代苏联与美国社会生活的特点做出简要评价。
32.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东方杂志》“新年的梦想”征文活动
1932年11月,《东方杂志》发起“于1933年新年大家做一回好梦”的征文活动。旨在征求两个问题的答案:第一,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第二,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
主编胡愈之在征稿信中说:“在这昏黑的年头,莫说东北三千万人民,在帝国主义的枪刺下活受罪,便是我们的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也都沦陷在苦海之中。……我们诅咒今日,我们却还有明日。假如白天的现实生活是紧张而闷气的,在这漫长的冬夜里,我们至少还可以做一二个甜蜜的舒适的梦。梦是我们所有的神圣权利啊!”
征“梦”活动反响热烈,截止到1932年12月5日,《东方杂志》共收到回函160余封。1933年元旦,《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推出“新年的梦想”专栏,发表了老舍、郑振铎、柳亚子、邹韬奋、巴金、林语堂等142人的答函。这些大大小小的梦大致分为九类:倾向于国泰民安的个人梦(106人)、民族复兴梦(40多人)、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30多人)、教育梦(40多人)、开明专制梦(少数几人)、自由平等梦、民主法治梦、噩梦、其他梦。
——据黄苏宜《1933年<东方杂志>“新年的梦想”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东方杂志》‘新年的梦想’征文活动”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33. 详细信息
材料 清代在官学制度上照袭前朝,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国子监在设施、制度与管理上较为完备,府州县学在各地的分布更为广泛,布局亦更为合理。清代官学集尊孔、科举、礼仪、养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新旧递嬗之际,作为清代官学核心的国子监也不得不改办新式教育,先是在原有知识框架内增设算学,终至完全按照新式学堂规制来办学,在南学开办新式学堂,由完全讲求中国传统之学的中央官学转而努力成为新式教育中的正式一员,但在新教育中已不具有其在传统教育中的尊崇地位。科举制度废除后,国子监并归学部,除原有礼仪职能仍予保留外,教育职能则完全归于新式学校。
——霍红伟《清代官学在近代教育转型中的改制与变迁》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国子监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