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高三第二次月考试卷带参考答案和解析(上海市黄浦区格致中学)

1.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雅和俗是相对而言的,昨天被当作是俗的东西,今天可能就是雅的了。六朝的清瘦俊爽之美,是极雅致、充满文人气息的审美,一入唐就逐步改变了。盛唐的宫廷审美,崇尚丰满肥腴,色彩浓艳厚重,与六朝相比,其俗是显而易见的。但久而久之,唐代的丰满肥腴、秾装丽色被认为雅——雍容华贵气质的典雅。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盛唐宫廷贵妇那种寓婀娜于肥腴的体态,确有妙不可言的雅状;唐马丰满壮实的造型,唐三彩或红白赭,或蓝白赭,或红蓝白的色泽,毫无媚俗相。苏东坡对吴道子的推崇,可当绘画的极致,但独不能容忍丝毫俗态,他把吴道子和王维作比较,在两人的画面前,他都爱不忍去,都有很高、很贴切的赞语,但最后还是认为王维要高出一筹,原因是王维的画中有诗,画如其诗一样“清且敦”。苏东坡已经点明了雅和俗的分野在于 。
②绘画上的提倡文化修养,树立雅的标准,在晚唐就有滥觞之兆,五代出现了明确的提法,黄休复《益州名画录》把画分为四格,即逸格、神格、妙格、能格,认逸格为第一位,并声言:“画之逸格,最难其俦。”黄休复在一直被认为其绘画最高标准的“神”上,另立更高于“神”的“逸”,无疑是评论界对雅的入画的认可和推崇。其实,“逸”和“神”一样,是技巧和精神的混合,不同的是“神”包含了画家的匠心以及画家本人情感思绪的流露,但更多的是被描绘对象的精神表现;而“逸”则完全敞开了画家本人的精神世界,是技巧和画家(不是被描绘对象)的精神混合。
③因此,绘画上的雅和俗的区别,是画家情调的雅和俗,也就是表现在绘画情调中的雅和俗。北宋宫廷画院,注意到画家文化修养的问题,画院试画多是带有诗意性的命题,著名的如“踏花归来马蹄香”,画蝴蝶追逐马蹄者夺魁;又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画艄工横笛卧舟尾者出奇制胜;再如“深山藏古寺”,画荒山乱岭间飘然一幡以示藏寺之意者获褒。其实,这些命题画,只要在考题中略作婉转,即可不俗。然而,如此的不俗,与雅还有距离。
④绘画的雅逸,在于画法,而不是题材,不是曲意求题材之工。元代的雅逸,是两宋无法望其项背的,这是绘画发展的因果关系,也说明了绘画的发展是一个逐步雅化的过程。元代趋雅,完善雅化绘画的关键,是纳入书法笔法的画法上的根本性改革。据说,赵孟頫向钱选请教,钱曰:“能作隶家。①”这就牵涉到笔墨的精神状态,也即画家精神状态的表现问题。为什么明代称为第一院体画家的戴进,后人赞扬他画得出色的同时,还要添一条读书少的尾巴?这种肯定中的否定,实际上是婉转的否定,他作画的要点是不能雅。唐寅的老师周臣自叹画不如其弟子时,说出了一个致命的原因:自己少唐生胸中数千卷书耳!其中的要点也是不能雅。周臣确有自知之明。
⑤俗和雅之间实在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俗本身也有通俗和庸俗之分,但不管怎么说,俗总是属于初级阶段的东西。但如能加上一个“大”字,而成大俗,就不再是初级阶段的东西而成为高级的了,于是也就可能荣登大雅之堂。齐白石本是木匠,其俗自不待言,他经努力,文化素养修炼得炉火纯青,更因其大彻大悟,又加上老天爷帮忙得以登大寿,终于大器晚成,其雅亦不待言矣。他的画有一种不修边幅的雅致,十分动人,这是悟性和勤奋的契合。假如周臣也奋起直追,也读他个千卷书,或许其画会有所改观亦未可知。
⑥ …………
⑦雅是艺术的尖端,所谓的象牙塔尖是也。塔身、塔尖是共存的,因此,雅和俗的艺术,在社会中共存,是社会的共同艺术财富。“雅俗共赏”,不是指雅俗混杂的中间状的艺术,而是指雅和俗两种审美层次同具审美价值,在审美的选择上是同等的,欣赏者可各择其爱,评论也不能执一词而有所偏颇,创作者更应在各自的审美领域内尽情尽兴。
[注释]:隶家:也作“戾家”,指外行,或业余爱好者。
【1】文章第①段以盛唐宫廷贵妇的体态与唐马造型为例,意在说明_________
【2】根据文意,在第①段末的横线中填入恰当的内容:__________(限填4字)
【3】第③段中作者说“如此的不俗,与雅还有距离”,这“距离”指什么?
【4】第⑥段空格处的原文有4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历来的雅艺术,都是从俗艺术中发展而来的。
② 俗也有其大众化的优势,它明朗、健康、土情俚风,不矫不饰,为大众所喜见乐闻,是可以发扬和提高的。
③ 只要有趣,但俗无妨,俗趣也是一种绘画趣味。
④ 俗未必是坏,民间艺术,如杨柳青、桃花坞的年画,俗到了底,土到了家,民间风味十足,同样可以达到生动的境界。
A.① ② ③ ④ B.② ③ ④ ① C.③ ② ④ ① D.④ ③ ② ①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逸格”是绘画品格的第一位,是技巧和精神的混合,是被描绘对象的精神表现。
B.绘画的雅和俗表现在绘画情调中的雅和俗,其关键在于画家本人读书的多少。
C.绘画“逐步雅化的过程”,是指从重内容题材发展到重画法和画家精神的过程。
D.齐白石由俗而成雅,原因是他的大彻大悟,加上老天的帮忙,终于大器晚成。
E.象牙塔的塔身塔尖分别比喻雅和俗,塔身塔尖共存,雅和俗也同具审美价值。
F.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既阐明了绘画要追求雅的情调,又指出俗未必是坏。
【6】请任选第③段中所列举的一个不俗的例子(北宋宫廷画院著名的试画命题有“踏花归来马蹄香”、“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乱山藏古寺”等),就其夺魁获褒的原因和艺术特点作简要评析。
2.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旧 燕
张中行
①讲不清什么理由,人总觉得几乎一切鸟都是美的,可爱的。一切太多,如果只许选家禽之外的一种,以期情能专注,不知别人怎么样,我必选“燕”。理由可以举很多,其中一项最重要,就是与人亲近,而且不忘旧。
②我是北国城(长城)南人,成年以前住在乡下,先是土坯屋,后改砖瓦屋,都是祖传形式,正房(多坐北)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小康及以上人家兼有前后院。正房靠东西各两间住人,中间一间两旁砌柴灶,可以起火做饭(冬日兼取暖)。这一间前部有门,如果有后院,后部也有门,就成为前后、内外的通路。有意思的是前部的门,两层:靠外的方形,只遮下半,向外开,名为风门;靠里的左右两扇,高及顶,向里开,白日大敞,入睡前才关闭。这样,起来之后,入睡之前,这间通路房的前门就总是半敞着。是不是欢迎燕来住半年,生儿育儿呢?说不清楚,因为祖祖辈辈都是“不识不知,顺帝之则”①。
③还是说事实,总是公历四五月之间,估计就是去岁的那一对,回来了。门外罕有长者车辙的小家小户就添了热闹,风门之上,燕飞入飞出,早期是衔泥筑巢或补巢,其后是产卵孵化,再其后是打食喂雏鸟。人也忙,因为正是春种到秋收的时候。现在回想,其实不是因为都忙,而很可能是都具有(无意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大德,才能够如此和平共处。关于和平共处,还可以具体说说。只说两件,都属于克己谅人的,先说燕一方,巢筑在屋顶稍靠后的一根檩上,灰白色,作簸箕形,口敞开,向外偏上,农家早中晚三顿饭都要烧柴,烟气火气上升,推想在巢里必不好过,可是没看见有不安然的表示。再说人一方,吃饭放矮长方桌,位置恰好在燕巢下,小蒴黄口待食的时候常有粪便落下,怎么对付呢,照例是饭桌移动位置,而不说抱怨的话。人燕和平相处,由人方面说是鸟兽可与共群,取其诗意,可以说是羲皇上的境界。
④羲皇上与现代化难得协调,于是由二十年代后期起,我出外上学,离开乡村的祖传式房,改为住学校宿舍,住北京的四合院,门不再是上部半敞的风门,室内不见檩,也就再也见不到燕巢以及燕飞入飞出了。有时想到昔日,很怀念。幸而还有个余韵,是七十年代早期,我由干校放还,人未亡而家已破,当然还要活下去,只好妇唱夫随,到北京大学女儿家寄居。住房是五十年代建的四层砖楼,比较高大,楼前有两排杨树,像是与楼房比赛,钻得很高。我们夫妇住的一间南向,前面有阳台,未维新,用玻璃封闭,因而成为敞而且亮。记不清是哪一年,四月末或五月初,竟飞来一对燕,选定上方近西南角,筑巢了。我很高兴,想到又可以与燕结邻,心里热乎乎的。老伴也高兴,说燕相中筑巢是个好兆头。巢筑得不慢,常常见“空梁落燕泥”。及至筑成,我吃了一惊,竟不是簸箕形,而是鱼壶形,长圆,近上部的一旁开个小口,仅能容燕身出入。我至今不明白,是另一种燕呢,还是在乡随乡,在城随城呢?两种巢相比,我还是更喜欢家乡那一种,因为可以看见雏鸟的黄口。但总是又来身旁了,应该庆幸。庆幸之余,有时想到次年,至时还会回来吧?不负所望,次年的春末准时回来。可是像是心不安定,先是利用旧巢,不久又筑新巢。也许对环境有什么意见吧,第三年回来,飞旋几次,看看旧居,远去,就不再来。
⑤其后是时和地的更现代化。我迁入北郊一座高层楼,居室有窗,有阳台,都封闭,蚊蝇尚不能入,更不要说燕了。由楼窗下望,有空地,却永远看不到“乍晴池馆燕争泥”的景象。
⑥常想到乡村的旧居,可惜先则人祸,家里人都散而之四方,继以天灾(地震),房屋倒塌,现在是连遗迹都没有了。其他人家,会不会仍保留祖传的遗风,年年有旧燕归来飞入飞出呢?但愿仍是这样。不过,纵使能够这样,总是离我太远了。那么,关于旧燕,我所能有,就只是一首昔年作也未能离开失落感的诗了,这是:
漫与寒衾梦绣帏,/天街细雨湿春衣。/年年驿路生春草,/旧燕归时人未归。
(选自张中行散文集《旧燕》有删改)
[注]:①“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什么都不识,什么都不懂,只是顺应上天的法则。
【1】第③段画线部分的句子,恰好同上文“___________”一句的意思相照应。
【2】第③段“羲皇上的境界”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第④段画浪线的句子在构思意图上的作用。
【4】作者在第②段详细介绍家乡旧居的构造,从全文看,其目的在于:______
【5】下面对文章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 )
A.第③段以燕的“忙”和“克己谅人”来衬托人,描摹出人与燕和平共处的场景。
B.第④段以燕初来筑巢直至第三年“不再来”的变化,揭示了人与自然间的隔阂。
C.作者描写了自己不同时期与燕的相处,意在引发人们对燕的生活环境予以关注。
D.作者信手拈来,在文中多处引用和化用前人的诗句,既言简意赅,又典雅生动。
E.本文的语言朴素自然,风格平和恬淡,舒缓自如,仿佛是一位长者在闲谈漫语。
【6】季羡林在《漫谈散文》一文中说,散文“贵在言有尽而意无穷,如食橄榄,贵在留有余味”。请结合内容,就本文的这个艺术特点进行评价。
3.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⑴ 锦江春色来天地,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楼》)
⑵ _______________,晚有儿息。 (李密《陈情表》)
⑶ 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____。 (陆游《书愤》)
⑷ _______________,克终者盖寡。 (魏征《谏太宗十思书》)
⑸ 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夜雨寄北》)
⑹ _______________,都被斜阳拈出来。 (杨万里《舟过谢潭三首》)
⑺ _______________,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⑻ 独学而无友,_______________。 (《礼记·学记》)
4.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寄郑起侍郎①
宋·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②,寂寂山城柳映门③。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④。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注释)①此诗写于宋太祖代周称帝之初,同在周朝任职的杨徽之与郑起都被贬到边远地方做小官。郑起:字孟隆,后周时曾任右拾遗,迁殿中侍御史。入宋,乾德初(963)外贬后,未再入任而卒。②郊原:郊外原野。③柳映门:宋代清明寒食节时有插柳于门上的习俗。④迥:远。断魂:这里是形容哀伤至极。
【1】这首诗开头巧妙地化用唐代诗人_______《清明》的诗句,以抒发一个孤身行路之人心中的愁绪。(在空格内填人名)
【2】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叠词“寂寂”渲染了周围寂静、冷清的气氛,“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B.颈联通过“登楼望远”的细节,表达了被贬外放的痛苦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C.“难成醉”“易断魂”,不仅诉怨恨,更有一种壮志未酬的激情,颇让人同情。
D.全诗内容是向异地友人郑起倾诉“别离心绪”,末句直抒胸臆,而又弦外有音。
【3】清 纪昀称这首诗“情韵并佳”,尤其是颔联,由于画面别具一格颇受世人赞赏。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对颔联作赏析。
5.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百丈山记
朱熹
①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②循磴而东,既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痹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③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④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山之胜盖自此始 (_______) ⑵日光烛之 (________)
⑶台当山西南缺(_______) ⑷日薄西山 (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十余级乃得度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
B.既皆赋诗以纪其胜 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C.其声溅溅然 阁据其上流
D.出山门而东十许步 曲折而上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
⑵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
【4】根据作者交代的游览路线,文中写景所采用的是□□□□的方法。
【5】从第②、③两段所描述的不同时段的画面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是在表现百丈山的________________,同时更表达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格。
6.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灵芝记
(清) 管同
①凡木之生,不材则已,材则为栋梁,为舟楫,为凡什器;树之乎廊庙,泛之乎江湖,陈之乎五都之市,尽其用而无憾,谓之曰幸可也。其次不为人用,而产于山林,植于园囿;华以春,实以秋,荣悴开谢以其时。不尽其用,而且遂其生,谓之曰幸亦可也。其下薪之,槱之①,斩之,艾之,萌蘖之生,又从而践踏之。彼其机既欲遂而不能,而其气脉脉绵绵,又若续而不绝;雨旸所被,暵湿所薰②,朽败之余,于是乎蒸出而为芝菌。人见芝菌之生,则啧啧夸曰瑞物。呜呼!物诚瑞矣,而以木言之,其幸也与?其亦至不幸也与?
②道光四年,予迁居城北老浮桥,庭有楙树③,前主人断之。明年,有芝生于根,一本九茎,五色具备。予观之,而窃有感焉。《诗》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楙树者,木瓜也。彼见咏于《风》,人知为材木,而前主人者,遏其机,沮其气,使之处乎至不幸,芝之生岂偶然也?今吾家于此,而芝适生,见者因贺为吾瑞。吾之瑞曷为乎来哉?为我告诸公曰:凡天下遇材木者,幸蚤爱惜焉,毋使不幸而至于芝生也,是则可贺焉矣。
[注释]:管同(1780—1831),字异之,江苏上元(今南京市)人。道光年间(1821—1850)举人。姚鼐著名弟子之一,与梅曾亮友善,为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幼年丧父,家贫,淡泊名利,终生未仕。散文清新明快,笔力健朗。有《因寄轩文集》。①槱(yóu由)之:做积存备用的木柴。②雨旸(yáng阳):《尚书洪范》:“曰雨曰旸。”孔安国传,“雨以润物,旸以干物。”旸:出太阳。被:加。暵(hàn汗)湿所薰:干湿气味的熏染。暵:干。薰:同“熏”,侵蚀。 ③楙(mào)树:果树名,一名木瓜。
【1】第①段是采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请作分析。
【2】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①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树木能被应用,能自然地完成生命周期,都是幸运的。
B.树木丧失生机是被当成木柴、被砍杀、被践踏的结果。
C.灵芝的生长意味着朽木焕发新生,“我”以为是祥瑞的。
D.我家院中生有灵芝,五色俱全,见到的人都向我祝贺。
【4】第②段引用《诗》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用意是:________
【5】请从“评价作品的思想意义”的角度对本文做简要的评价。
7.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提示,根据要求作文。
《诗经》中有“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的现实努力;乐府中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宿命安排;苏东坡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感伤;辛弃疾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而顾城有“你看我时很远,我看云时很近”的困惑。
请以“咫尺天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自己的一段心路历程,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自拟题目。不限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