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2019年七年级历史后半期月考测验试卷完整版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
A. 加强南北交通 B. 巩固隋朝在全国的统治
C. 巡游享乐 D. 为了加强南北经济交流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太宗和武则天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他们统治的相似之处是(  )
①实行殿试制度
②注重发展农业
③爱惜人才
④重视减轻人民负担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夏议和之前,在宋夏之间的不断战争中,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研究其原因应该是
①宋朝重文轻武,不重视军队建设;
②宋朝文臣不悉军务,却掌握军政大权;
③宋朝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战斗力削弱;
④宋朝军队将领处处受制,往往会错失战机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人物、民族、建立的政权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
A. 耶律阿保机 契丹族 西夏 B. 元昊 党项族 辽
C. 阿骨打 女真族 金 D. 铁木真 蒙古族 元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班就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展开讨论,下列史实反映“经济重心南移”的是
①南方的水稻已是全国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 ②东京是当时最大城市,商业繁荣 ③南方赋税收入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 ④南方的棉纺业、丝织业等手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A. 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同学选用如下材料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

A. 宋代商业繁荣 B. 民族政权并立
C. 元朝国家统一 D. 大都闻名世界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四幅图片再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劳动场景,它们收录于

A. 《齐民要术》
B. 《本草纲目》
C. 《农政全书》
D. 《天工开物》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共同之处是加强了明朝的对外交往
A. 加强了明朝的对外交往
B. 打破了淸朝的闭关锁国
C. 抗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
D. 维护了祖国的海疆安全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以和为贵,友好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中华民族积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友好交往,下列人物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有
①文成公主
②玄奘
③鉴真
④郑和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③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
①废丞相,设“三司” ②设置厂卫制度 ③八股取士 ④设立三省六部制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我国的疆城版图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观察下面四幅疆城图,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概括一个最恰当的主题( )

A. 集权统治面临危机 B. 友好交往成为民族关系的主流
C. 中外交往不断扩大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2. 判断题 详细信息
玄奘西行与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虽都是古代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件,但两者有本质区别:前者属于友好和平往来,后者则是抵御外来侵略。
13. 判断题 详细信息
唐代高僧玄奘西游到天竺求取佛法,后来,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唐朝文化。( )
14. 判断题 详细信息
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唐朝首创了殿试和武举,明朝开始的“八股取士”则废除了科举制度。( )
15. 综合题 详细信息
宋代与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中国古代经济影响深远。
材料一:谚曰:“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范成大
《吴郡志》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渭南文集》
材料二:(临安城)自大街(有三个商业区的御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自融和坊北,至市南坊,谓之珠子(珠宝)市,如遇买卖,动以万数;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1)材料一是宋代谚语,在南宋文人笔下反复出现。这些谚语的流行可以佐证我国农业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2)依据材料二,概括南宋临安城商业贸易繁荣的表现。
(3)综上所述,归纳影响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6. 综合题 详细信息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但又具有坚决反抗外敌入侵的传统。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织品源源不断地从长安运出,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和西亚,再转运到大秦,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和杂技,以及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材料二: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诸国。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摘编自岳麓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指出两则材料体现了当时我国都实行了什么外交政策?并归纳出两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例有什么共同作用?,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些遣唐使回国后,为日本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鉴真东渡的目的地是哪里?他的东渡有什么历史意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倭寇”是在什么时候骚扰我国沿海地区?当时在,我国东南沿海领导人民抗击倭寇的民族英雄是谁?
17. 综合题 详细信息
南宋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相关的历史图示、图片,往往是学习历史时不可或缺的工具。读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图片和图示材料,回答相关问题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图一中字母A所代表的政府机构名称。
(2)图二是唐朝的中央机构体系,其实是对隋朝制度的进一步完备,具体被称作什么?
(3)宋朝时期为强化中央集权,在中央如何改制的?
(4)图三揭示了明朝中央集权制度怎样变化?
(5)从图一到图四,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