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第一中学2020-2021年七年级10月月考生物在线测验完整版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弹琴的机器人 B.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岩浆
C.慢慢长大的钟乳石 D.新冠肺炎病毒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童谣中“春天来了,小草说我要长大,小树说我要发芽。”描述了生物基本特征中的
A.需要营养 B.生长 C.呼吸 D.排出废物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
A.都能运动 B.都需要营养 C.都有细胞结构 D.都生活在水中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古诗中,描写生物生长发育的是(  )
A.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B.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C.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D.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词句中描写生物遗传的是( )
A.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D.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科学家对蜜蜂群体的自然活动状况进行跟踪拍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分类法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抽样调查时要选取的对象是( )
A.对象中的一个 B.对象中的一部分
C.全部对象 D.以上都对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观察与调查的一般步骤是( )
① 制定合理的方案 ②做好记录、积累资料 ③明确目的 、对象和范围 ④ 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A.③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④①③② D.①②④③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用调查法完成的是( )
A.人体外部形态的描写 B.植物叶片细胞的形态
C.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的身高情况 D.青蛙怎样捕食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调查校园生物的活动中,以下同学的做法正确的是( )
A.小军发现好几株他不认识的植物,于是把它们拔出来,带回家研究
B.小梅拨开草丛,一只蟋蟀蹦了出来,很快蹦到校园外面去了,小梅把它记录下来
C.小伟的调查记录中有蜻蜓,其他同学都没有,小伟决定把它删掉
D.小明发现一只老鼠,觉得太恶心了,于是不记录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代诗人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 )
A. 空气 B. 温度 C. 光照 D. 水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现象中,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 蚯蚓能疏松土壤 B. 水质污染造成赤潮
C. 荒漠中生物种类稀少 D. 鼠妇生活在阴暗的环境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寒冷的冬季,法国梧桐纷纷落叶,松树却依然郁郁葱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法国梧桐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B.松树比法国梧桐更适应环境
C.它们以不同的方式适应寒冷的环境
D.松树和法国梧桐存在着竞争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A.池塘中的鱼 B.池塘中的水草 C.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D.一个池塘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
A. 土壤 B. 农民 C. 玉米 D. 耕牛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能够形成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食物关系的是( )
A.莲与青蛙 B.棉花与蚜虫 C.蝗虫与麻雀 D.蚜虫与瓢虫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漳州范围内没有的生态系统是(  )
A. 森林 B. 淡水 C. 沙漠 D. 农田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根据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功能可知,将“落花”化作“春泥”的是(  )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阳光
19. 综合题 详细信息
下图是某同学在“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活动过程中,所拍摄的五幅照片。

(1)根据照片所提供的信息判断:该同学是在什么样的地域环境中开展调查的(如海洋、淡水水域、陆地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照片中的生物进行分类,根据___________将照片中的生物分为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其中,图片中的陆生生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__________将照片中的生物分为植物(凤眼莲、莲),动物(虾、蛙、蜻蜓、蚂蚁)。
20. 详细信息
取长70厘米、宽30厘米左右的纸盒,在纸盒底层放一层湿土,以纸盒的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这样纸盒就可以形成明、暗两种环境,如图所示。在纸盒内放入20只鼠妇。

(1)为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则盖玻璃板的一侧为_________组,像这样的实验被称为_________实验。
(2)如果要探究“土壤湿度对鼠妇的影响”,必须保证光、温度等因素都_____,且适宜,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_________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