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册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题免费在线检测(2019-2020年河南省信阳市)

1.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致说来,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给多样的现实世界以统一之本体存在的哲学承诺,一种是给有限的个体生命以无限之价值意义的宗教承诺,一种是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多样之审美观照的艺术承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哲学之本体论和宗教之形而上学纷纷面临着学理上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便需要自觉地承担起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历史使命。
②一般认为,艺术的价值是多重的,这其中既有认识论的内容,也有伦理学的成分。而在我们看来,认识内容的多少并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否则,徐悲鸿笔下那幅不太合乎解剖学原理的《奔马》便不会价值连城了;伦理成分的强弱也不是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否则,贝多芬谱写的那首不太具有道德色彩的《月光》便不会被千古称颂了。说到底,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于认识,不在于教化,而在于给人想象的空间和情感的慰藉,是对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所进行的精神关怀。相对而言,我们可以将这种精神关怀分为初级和终极两种类型。所谓“初级关怀”,是对人们生活情绪的放松、抚慰、宣泄,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恢复到健康状态。比如我们在一天的辛苦劳作之后到影院去观赏一部惊心动魄的美国大片,到歌厅里去唱几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虽然没有什么强烈的精神波澜、深刻的灵魂触动,但总归是一种精神享受。所谓“终极关怀”,则是对人们生存意义的感悟、理解、追问,并通过这种形式使其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比如我们在孤独、寂寞或遇到情感危机的时候去音乐厅欣赏一部交响乐,去歌剧院观看一部悲剧,虽然不见得开心、解闷儿,但常常会有一种心灵的触动、情感的慰藉。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状态、不同境遇中的欣赏者来说,这两种艺术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就艺术自身的价值而言,后者显然要比前者更有意义。
③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哪怕是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也总能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加以理解。譬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年轻时写的那首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从字面上看,仿佛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但它之所以被人们千古传颂,自有其“终极关怀”的重要意义。那“一岁一枯荣”的生命历程,就像代代不息的人生一样,在宿命的轮回中不断燃起新的希望。一首短诗如此,一场戏剧、一部电影、一篇小说更是如此。古今中外凡是超越民族和地域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无不具有形而上的终极关怀。
④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古代的哲学本体论并不发达,宗教也并不占据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因此古人的终极关怀往往是通过审美活动加以实现的,这种代偿功能也正是中国古典艺术特别发达的原因所在。我们知道,文明的人类之所以陷入异化的痛苦,乃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利刃斩断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原始纽带。因此作为治疗异化痛苦的古典艺术,最常用的方式是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断裂重新弥合起来,从而将短暂的现实人生与永恒的自然存在联系起来,将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无限的族类生活联系起来。
(摘编自陈炎《中国审美文化简史》)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艺术逐步取代哲学和宗教,承担了提供终极关怀的使命。
B.艺术的价值表现在给人想象的空间和情感的慰藉,并不表现在认识和教化方面。
C.艺术只有上升到“终极关怀”的高度,才能为遭受异化痛苦的人们提供精神关怀
D.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相对弱化,客观上为中国古典艺术的发达提供了宝贵机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终极关怀的主要形式为立论的理论基础,论证了艺术之于人的重要意义。
B.通过讨论艺术价值的关键所在,文章指出了艺术对人进行精神关怀的主要方式
C.文章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区分了艺术关怀的类型,进而把论证推向深入。
D.文章末段分析了中国古典艺术发达的原因及其治疗痛苦的方式,具有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一个时代的艺术与哲学不够发达,么宗教就会担负终极关怀的更多责任。
B.由于涉及对生存意义的感悟、思考和追问,以终极关怀的艺术必然不够愉悦。
C.白居易的一首短诗也能千古传颂,可见艺术作品的价值与其形式没有必然联系。
D.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当下,我们仍然有必要弘扬中国的古典艺术。
2.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49年前后,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华北约5%,东北约45%,华东约26~55%,中南约17%,西南约12~25%,西北约2%。其后,出于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木材生产作为林业部门的核心工作。从1957年到1960年,国营林场从419处增加到1960处,森林被大量砍伐。除木材生产之外,大炼钢铁及开荒种田,也曾大规模砍伐森林。截止1976年,西南地区的嘉陵江、沱江流域的森林覆盖率,从1949年的28%减少到3~5%;河南省东部防护林被破坏80%;甘肃省的防护林被砍掉22.4万亩;全国森林覆盖率减少至12.7%。
(摘编自《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总论》,中国林业出版社,2016年)
材料二:
1979年,农业专家刘遒维提交了名为《长江有变成第二条黄河的危险》的文章。他认为,如果再不积极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将会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随后,中国爆发了一场以“森林作用”为主题的大讨论。
1984年,中国开始实施《森林法》,试图将林业工作的重点逐步转为植树造林、扩大绿化,但落实到具体操作,这场转型极为困难。当年全国森林工业总投资259亿元,营林业投资仅36.3亿元。对林业部门的投资,仍然呈现三七开(营林三,森林工业七)的畸形格局。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后,“封山植树,退耕还林”政策开始被大力推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重点工程也相继出台,规划范围覆盖了全国97%以上的县。2003年,国家发布《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希望在201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19%以上,2020年达到23%以上,2050年达到26%以上。谷歌“全球森林监察”显示,该决定的短期目标,已基本实现。
(摘编自李成刚《1979,中国第一次生态意识大普及》,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年)
材料三:

(摘编自张建龙《现代林业统计评价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年)
材料四:
日本在1897年就颁布了《森林法》,但未能有效保护森林。自上世纪30年代开始,其森林砍伐量骤升,凡运输便利地区的森林,几乎都被砍伐一光。二战结束后,日本森林恢复政策再度启动。1946年,日本颁布《森林资源造成法》,该法效果一般,于1948年终止。1950年,政府又颁布《造林临时措施法》,强制林地所有者植树造林。此外,日本自50年代起,由政府出资,在重要河流水源附近购买林地,大规模兴建保护林,涵养水土。
自1960年代开始,日本从国外大量进口木材。大规模的木材进口,使日本森林的轮伐期(指两次砍伐同一片森林的间隔期),得以延长至60~100年。因砍伐量小,林业在日本经济产业中所占比例极小,2014年仅占GDP的0.1%。2014年,日本全国使用的木材中只有1900万立方米是本国生产,约70%依靠进口。
在日本,约92万户家庭有1公顷以上的森林财产。为鼓励私人种树,政府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比如依照法律给予经营者林业补助金或林业专用资金贷款(无息或低息),用于植树造林或修建林道等;从事林业者,还能获得15个相关税种的减免,如森林财产继承税只有4.8%。
据日本官方统计,1995年,其森林覆盖率已达到67%。而在谷歌全球森林监察系统中,截至2015年,日本覆盖率高达72%
(摘编自刘春发《日本林业经营的现状与问题以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林业经济》2015年第5期)
【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990年到1995年中,国内木材产量在1993和1994年达到最高值,随后产量有所下降;但国内木材需求量整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B.1995年全国造林面积中,成林又成材的面积占总造林面积的十分之一左右;不成活面积和成活面积相比,前者约为后者的两倍。
C.1995年国内木材缺口高达3000万立方米,可见当年木材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通过增加国内产量来缓解供需矛盾有一定的困难。
D.从1995年全国造林面积和成活面积的统计来看,只有提高造林成活率,才能提高木材产量,进而有效缓解国内木材的供需矛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1949年前后,除华北和西北地区外,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整体较高;其后,西南、河南和甘肃的森林被大量砍伐,造成全国森林覆盖率减少至12.7%。
B.1979年之前,生态意识在国内还未普及;农业专家刘遒维撰文指出长江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危机,随后,中国爆发了关于“森林作用”的讨论。
C.我国《森林法》实施之初,试图转移林业工作重点但效果欠佳;后来,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我国森林覆盖率有所提升,目前处于19%~23%之间。
D.历史上,日本和我国都出现过因经济发展需要而滥伐森林的情况,日本着手森林恢复的时间要早于我国,但也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基本取得成效。
【3】日本的林业经营现状对我国的森林保护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爸爸和信
梁文蔷
写信是爸爸生命中很重要的一环。我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信,他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一九七二年爸妈迁美与我同住。我们为了筹备迎接他们,决定买房搬家。买新房条件之一是必须近邮局。我常喜调侃爸爸,说他一辈子只会做两件事,一是写稿子,二是上邮局。
爸爸写信之勤快,很少人能望其项背。这当然和爸爸的写作经验有关。有人提笔千斤,视写信为畏途。爸爸拿写信当家常便饭,认为是每日工作之一,是款舒情怀之方式,是与世界沟通之桥梁。爸爸写信,振笔疾书,不拟稿,不重写,不修改,一气呵成。然后重读一遍,写信封、贴邮票、密封。常常一口气写上三五封,置于案头。一贯作业,有条不紊。遇有重要信件,则绝不假人手,必须亲自投邮。有急事,则一言不发,皱着眉头,直奔邮局,分秒必争。信件一入邮筒,如释重负,然后款步回家。
爸爸的信一如其人,很洒脱,不注重外表。他不肯买特殊信笺和信封,能用就行。他常常用停业公司之作废信笺写信,有时也用久藏发黄的稿纸。由此可见他的节俭和风格。
爸爸年轻时写信,常只写月日,不注年份。后来大概受胡适先生影响,为日后考证方便,提倡写信注明年月日。以我存家书为根据,这个转变大约发生在爸爸六十岁以后。但是习惯难改,提倡归提倡,自己也常常忘写。大约在爸爸七十岁以后就每信都有年代了。在这期间,爸爸经常督促我也如此做。我不肯,怕麻烦,而且心中不服。我辩称,我的信没有后人来考证,记年代所为何来?后来,为了讨好爸爸,只好照做,日久成习。现在才知道,即使无后人考证,自己当资料查查,也是十分方便。(因我给爸爸的信,亦由我收藏)
爸妈给我的家书,在一九七五年以前,都用邮简,当然是为了节省邮费。但是一九七五年以后,渐改为航空信封,并且说明以后不再用邮简了。这个转变,我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我没问过爸爸。但我猜测与他的年纪有关。上了年纪的人常会想到身后之事。写信记年和改用信纸信封都是为了后人的方便。
爸爸爱收信,他收信时心情之迫切和发信时不相上下。邮差前脚刚走,爸爸就已飞奔出去取信了。如果由家人代取,最好三脚并两脚,赶到信箱,将信取出,乱七八糟一大堆一古脑儿全部交给爸爸,由他分发,他要先睹为快。若有人有同癖,也要先睹为快,或慢条斯理,让爸爸干等,他会十分光火。
爸爸写的家书内容丰富,笔调生动。读其文如人在室,阅其字如响在迩。我与爸爸三十年来聚少离多,全以纸笔代喉舌。唯因书信频繁,内容巨细靡遗,不见面反而比见面彼此了解更深。因为有时表达灵魂深处的感受,笔谈胜面谈。
爸爸强调抒情文章要细。若论细腻,我想他的家书可称细腻,因为不是为发表而写,可以百无禁忌,直言无隐。鸡毛蒜皮,包罗万象,调侃谐谑,异趣横生。但有时,轻轻的几句淡描,勾出了凄怆悲戚的心境,铁心人也会为之动容。我想,好信恰如好文,但求其真。
爸爸的信如其散文,文白相掺。常引古人句,或吟诗填词以抒情。但几无例外,所有诗词皆为感伤之作。不知为什么,人在得意快乐时就没心思去咬文嚼字地寄情诗词了。
爸爸有藏信癖。依我旁观,如果爸爸对写信人有情,不管是恭楷、潦草、横写、竖写、有无标点,一概收。一收就是一辈子。爸爸早年最大的收藏当推爸爸留美时爸妈互写的情书。那是份量很重的一大捆信,密藏在一个细长的小柜中。这个小柜在有雕木罩盖的古式大床的两侧下方,小柜没有锁。尘封的那捆信就藏在小柜深处,外面放满了妈妈的鞋。我小时候喜欢趁妈妈不在家时,偷穿妈妈的高跟鞋,没想到把鞋取出后,发现在黑洞洞的柜底有一大卷纸。信纸上全是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那时,我太小,还不认几个字,更不明白什么叫情书,只知道有些神秘,很害怕。所以不声不响地又把信放回小柜最深处,佯作不知。一九四八年冬,爸爸仓猝离开北平时,付之一炬。为了此事,妈妈十分伤心。
爸爸珍藏的朋友的信不多,但是很精。有几封信已发黄虫蛀,更显珍贵。爸爸最后想要珍藏的信是他自己写给我的家书。三十年来已积存逾千封。爸爸在世的最后几年中,每年都要盘问我是否收妥。我想他如此珍惜他自己的信,恐怕也是因为一个“情”字吧!
(选自《梁实秋与程季淑:我的父亲母亲》,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爸爸写信勤快,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这一方面和他作家的经验有关,另一方面也和他对写信这件事的严肃态度密切相关。
B.对于写信是否注明年月日的问题,我一开始并不认同爸爸的观点,后来为了讨好他,所以照做,到现在才体会到爸爸的苦心。
C.爸爸的家书和他的抒情文章一样,百无禁忌,调侃谐谑,异趣横生,有时用轻轻几句淡描即勾出凄怆悲戚的心境,十分动人。
D.本文围绕“爸爸和信”展开全文,叙事生动流畅,语言平实自然,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父亲的由衷钦佩和怀念之情。
【2】联系全文,简要概括文中爸爸的主要形象。
【3】作者为什么说“写信是爸爸生命中很重要的一环”?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温造字简舆,姿表瑰杰,性嗜书,然盛气,少所降屈。寿州刺史张建封闻其名,书币招礼,造欣然曰:“可人也!”往从之。建封虽咨谋,而不敢縻以职事。建封恐失造,因妻以兄子。时李希烈反,攻陷城邑,天下兵镇阴相撼,逐主帅自立,德宗患之。以刘济方纳忠于朝,密诏建封择纵横士往说济。建封强署造节度参谋,使幽州。造与济语未讫,济俯伏流涕曰:“僻陋不知天子神圣,大臣尽忠,愿率先诸侯效死节。”造还,建封以闻,诏驰驲①入奏。天子爱其才,将用为谏官,以语泄乃止。长庆初,以京兆司录为太原幽镇宣谕使,召见,辞曰:“臣府县吏也不宜行恐四方易朝廷穆宗曰朕东宫时闻刘总比年上书请觐使问行期乃不报 卿为我行喻意,毋多让。”因赐绯衣。至范阳,总橐鞬郊迎。造为开示祸福,总惧,矍然若兵在颈,由是籍所部九州入朝。顷之,造出为朗州刺史,开后乡渠百里,溉田二千顷,民获其利,号“右史渠”。召授侍御史,知弹奏。夏州节度使李祜拜大金吾,违诏进马,造正衙抨劾。祜曰:“吾夜入蔡州擒吴元济,未尝心动,今日胆落于温御史。”造性刚急,人或忤已,虽贵势,亦以气出其上。造弹击无所回畏,威望隐然,发南曹伪官九十人,主史皆论死。迁尚书方丞,封祁县子。兴元军乱,杀李绛,众谓造可夷其乱,文宗亦以为能,乃授山南西道节度使,许以便宜从事。乃用八百人自从,五百人为前军。既入,前军呵护诸门。造至,欲大宴,视听事,曰:“此隘狭,不足飨士。”更徙牙门。坐定,将卒罗拜,徐曰:“吾欲闻新军去住意,可悉前,旧军无得进。”劳问毕,就坐,酒行,从兵合,卒有觉者,欲引去,造传言叱之,乃不敢动。围兵争奋,皆斩首,凡八百余人。方倚以相,会疾,不能朝,改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尚书右仆射。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十六》,有删改)
注:驲(rì):指驿马。
【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府县吏也/不宜行/恐四方易朝廷/穆宗曰/朕东宫时/闻刘总比年上书请觐/使问行期/乃不报/
B.臣/府县吏也/不宜行/恐四方/易朝廷/穆宗曰/朕东宫时闻刘总/比年上书请觐使问行期/乃不报/
C.臣/府县吏也/不宜行恐四方/易朝廷/穆宗曰/朕东宫时闻刘总/比年上书请觐使/问行期/乃不报/
D.臣/府县吏也/不宜行/恐四方易朝廷/穆宗曰/朕东宫时/闻刘总比年上书/请觐使问行期/乃不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绯衣指红色官服,唐代正式确立了官服分色制度,三品以上穿紫袍,四品、五品穿绯袍。
B.节度使是唐代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朝廷赐以旌节作为全权印信,总揽一区的军政大权。
C.道是古代行政区划,汉时在少数民族聚居的郡下设道,文中“山南西道”是唐十五道之一。
D.礼部是尚书省下辖的六部之一,主要掌管典礼和官吏任免之事,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温造才干卓著,受提拔后造福于民。张建封欣赏他,因而将侄女下嫁;皇帝爱惜他的才华,坚持要提拔他;他受重用后亦兴修水利让百姓受益。
B.温造长于言辞,帮助朗廷收服兵镇。他主动前往幽州游说刘济,话未说完刘济就已臣服;后来皇帝委以重任,他又前去范阳成功劝服刘总归顺。
C.温造不惧权势,任侍御史勇于检举。他在正式听政时弹劾节度使李祜,让勇猛擒贼的李祐心生惧意;还无畏揭发大量伪官,最后主史皆判死刑。
D.温造富有谋略,巧用适宜之计平乱。他去平定兴元军叛乱时并不直接攻打,而借口宴飨士兵用计分开新旧军队,再借酒行合兵,围剿叛乱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造为开示祸福,总惧,矍然若兵在颈,由是籍所部九州入朝。
(2)造性刚急,人或忤已,虽贵势,亦以气出其上。
5.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潭州泊船呈诸公①
韩愈
夜寒眠半觉,鼓笛闹嘈嘈。
暗浪舂楼堞②,惊风破竹篙。
主人看使范③,客子读离骚。
闻道松醪贱,何须吝错刀④。
(注)①韩愈被贬阳山,后调任江陵法曹参军,上任途中经过潭州(今属湖南)时,希望得到以湖南观察使杨凭为代表的诸公的举荐。②楼堞(dié):城楼和城墙。堞,城上如齿状的矮墙。③使范:使节,是一种官职凭证。④错刀:指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半夜醒来的原因很多,如天气寒冷、外面鼓笛声嘈杂、自己内心不平静等。
B.“舂”本指把东西放在石或乳钵里捣碎,这里用来指水浪猛烈地拍打着楼堞。
C.颔联借浪拍楼堞、风破竹篙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因遭受贬谪而悲愤至极的心情。
D.“主人”指题目中的诸公,“客子”指作者,颈联将二者的处境进行了鲜明的对比。
【2】本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点出了南朝刘义隆北伐时渴望建立功勋;而“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与之形成对比,写出惨败的结果,告诫南宋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3)形容愁绪,或言愁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却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孤独、无奈和说不尽的思绪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之。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网络的百舸争流中,使网红的草根气息非常浓郁,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的“高大上”,草根色彩充满着网红浑身上下,让大众一下子引为“知己。不过,网红的成功捷径,决定了他们很容易陷入 的命运,可以说,“成也网络,败也网络”。网红的走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欲望、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 。如今的文化圈,特别是大众文化圈,已经不再单纯。电影电视、文学、音乐、传统艺术等,( )。多元化时代,有人看厌了喧嚣和浮华而倍感失望,也有人因为数不清的自由选择而如鱼得水。
网红可以说是“应时而生”,无数普通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解构了许多现实社会的边际与禁忌,重构了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 ,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对待网红,给他们创造更加开阔的空间,没有必要一味求全责备。对网红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应该 和干预,而应该留给市场进行调节,并在大众审美能力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促进网红自身的进步与成熟。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网络的百舸争流中,网红的草根气息非常浓郁,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的“高大上”,网红浑身上下充满着草根色彩,让大众一下子引为“知己”。
B.在网络的百舸争流中,使网红的草根气息非常浓郁,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的“高大上”,网红浑身上下充满着草根色彩,让大众一下子引为“知己”。
C.在网络的百舸争流中,网红的草根气息非常浓郁,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的“高大上”,草根色彩充满着网红浑身上下,让大众一下子引为“知己”。
D.在网络的百舸争流中,网红的草根气息非常浓郁,草根色彩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的“高大上”充满着网红浑身上下,让大众一下子引为“知己”。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稍纵即逝 契合 但是 颐指气使
B.昙花一现 配合 因此 横加指责
C.昙花一现 契合 因此 横加指责
D.稍纵即逝 配合 但是 颐指气使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领域需要综合性的文化沉淀,而许多人更多地视被平民狂欢造就的网红为“一种喧嚣的泡沫”
B.这些领域需要综合性的文化沉淀,而许多人更多地把平民狂欢造就的网红视为“一种喧嚣的泡沫”
C.这些领域需要综合性的文化沉淀,而平民狂欢造就的网红更多地由许多人视为“一种喧嚣的泡沫”
D.这些领域需要综合性的文化沉淀,而平民狂欢造就的网红更多地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喧嚣的泡沫”
8.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社会比较理论为教师职业情境舒适感提供理论支撑。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我买“苹果六代”,而你买六袋苹果。①__________。社会比较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延格于1954年提出,是利用他人作为比较来进行自我评价。由社会比较理论可知,教师幸福感觉来源于两种:一种是自己工作投入与工作产出比,如果感觉公平,就会满足;②__________,如果优于别人,就会感到幸福。③__________,知足常乐;不幸的教师常做向上的比较,比上不足而处于一种比较矛盾状态,从而感到痛苦。
9.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50个字。
世界银行一名高级官员在4月21日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农业部长视频会议上说,由于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外汇收入下降,出口限制和供应链中断,贫困国家面临粮食无保障和营养不良等问题。世界粮食计划署预测,由于新冠疫情冲击经济,今年面临粮食紧缺的人数可能由2019年1.35亿人增加到2.65亿人。
这位世界银行负责发展政策的常务副行长冯慧兰在G20视频会议上强调说,需要全球合作来避免最脆弱国家发生粮食危机。她说,开展国际合作追加资金支持农业生产,可能会降低(部分人)粮食无保障和营养不良的风险。她进一步敦促二十国集团确保粮食供应链畅通无阻,并优先考虑粮食供应物流。
10.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0年11月,哈尔滨突发鼠疫。没有实验室,医学博士伍连德和助手就在当地借了一个房间做血液化验。他将样本固定后进行组织切片检验,在贝克显微镜下清楚地看到了一种椭圆形的疫菌——正是鼠疫。伍连德立即向北京外务部发去电文报告此事并提出初步防疫措施。
2002年12月,广东突发SARS病毒。从003年到2006年,中国政府先后投入了257亿元人民币,改善公共医疗设施和应对传染性疾病,基本建立疾病预防和控制系统。我们先后抵御了禽流感、甲型H1N1病毒、非洲埃博拉病毒等多种疾病的入侵。
2019年12月,武汉突发新冠肺炎。我们看到许多让人动情的瞬间: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逆疫走进重灾区武汉;韩红慈善基金会高效捐赠赢得广泛赞誉;各省市一批又一批援鄂医疗队奔赴战疫前线。各地严防死守坚决打赢抗疫阻击战……
抗击病毒是长期而艰巨的人民“战争”。如何打赢这一类“战争”呢?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和见解。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