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免费试题带答案和解析(2019-2020年山东省泰安新泰市)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妈妈就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hé),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chòu)了。
B.它们好几次绊(bàn)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jiǎo)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C.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chuí)事员。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dǎo)会。
D.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nuè)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jù)之地。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一座桥,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疆般的激流中。
B.我感到母亲惊皇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
C.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减政” 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
D.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关丽。
B.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也必须赶快给孩子们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包罗万象的气象。
C.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
D.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为什么忽然会喜欢上语文课?觉得张先生每一句话都那么动听。这一堂课好像过的特别快,一下子就听到了下课钟声。
B.“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C.“不行,太少啦。”他轻轻地摇摇头:“小梁,说真的。弄点儿吃的不容易啊!有时候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
D.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胡适先生从小就养成了宽恕人、体谅人的好脾气。
B.由于苏通大桥建成通车,将为地方的经济文化腾飞带来巨大的机遇。
C.为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办学质量,学校加快了校园环境改造速度和规模。
D.要改变“亚健康”状态,就必须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切忌不要打“疲劳战”。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的春节》一文的作者是老舍,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B.《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由孟子所著。
C.《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作者是阿西莫夫,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
D.《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也称“文艺性说明文”,它借助某些文学手法,将科学内容通俗生动地表达出来。
7.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腊八粥》中的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2)住方家大院的八儿,a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b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3)他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4)c“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5)“要到夜里!”其实他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d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正还在继续。
(6)“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7)“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8)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9)“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10)“是啊!拏拏说得对。”
(11)“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12)“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13)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该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14)“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15)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到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脱了他的红外套, 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16)“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17)“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妈解释的结果,是拣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18)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儿,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19)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的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1】对选文第(13)段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盼粥 B.分粥 C.猜粥 D.看粥
【2】对选文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1)段中“甜甜”“腻腻”“糊糊涂涂”等叠音词,很好地表现了腊八粥黏稠甜腻的特点。
B.第(9)段“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生动地写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以及希望可以吃到更多腊八粥的强烈愿望。
C.第(15)段说花生仁儿“脱了它的红外套”,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赋予了腊八粥以灵性,符合儿童的观察心理。
D.选文写吃粥的内容比较详细,而吃粥前的各种活动写得相对简略,这样做到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3】对选文画线句子abcd的主要描写方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B.神态描写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C.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D.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4】下列对选文内容及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情态、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生活图景。
B.“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反映了人物的自私自利,可以看出作者也有借文章批判社会上不良风气的目的。
C.选文交织着两条线索:一条线索写小孩八儿盼望吃粥的整个活动,一条线索写腊八粥的熬制过程。通过八儿的所见所闻所想,对腊八粥进行描摹。
D.文中运用很多对话。这些对话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也将人物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物形象也变得鲜活起来。
8.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②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③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④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⑤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⑥孔子不能决也。
⑦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见两小儿/辩斗 B.而日中/时远也。
C.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D.孔子不能/决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见两小儿辩斗(争辩,争论) B.孔子不能决(下决心)也
C.日初出沧沧(寒冷)凉凉 D.孰为汝多知(同“智”,智慧)乎
【3】下列对选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小儿虽然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但证明观点时都结合了自然现象。
B.第④段把刚升起的太阳和正午的太阳比作“车盖”“盘盂”,语言生动形象。
C.第④⑤段均用反问句,强调了辩者的观点。
D.第⑦段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4】下列对文中人物性格特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孔子伸张正义,爱好和平。 B.两小儿说话有理有据。
C.孔子实事求是。 D.两小儿善于观察。
9.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咬”这个动词将竹拟人化,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竹子刚毅顽强的性格。
B.“东西南北风”本指来自东西南北方向的狂风,诗中寓指来自各个方向的邪恶势力。
C.这首诗中的竹是作者高尚人格的写照,作者借竹坚韧坚贞的做气,表现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借物响人,托物言志,令人击节。
D.这首诗的语言幽默风趣,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蔑视青山,敢于与它斗争到底。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下列诗句也明显运用了这样写法的一项是( )
A.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B.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C.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0.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古诗文默写。
(1)纤纤擢素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城无处不飞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烈火焚烧若等闲。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冷露无声湿桂花。
(5)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书到用时方恨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大漠沙如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君子务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患不知人也。
11. 字词书写 详细信息
读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通xiāo(_______) 恩cì (_______) 蜜jiàn(_______) 徘huái(_______) 耽gē(_______) 抽yē(_______) 鄙夷不xiè(_______)
(2)闺女(_______) 三弦(_______) 奄奄一息(_______) 唾沫(_________) 泪潸潸(_______) 钵子(_______) 憎恶(_______)
12. 名著阅读 详细信息
名著阅读
(1)《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_____) 国小说家(_____)。
(2)鲁滨逊第三次出航极为不利,他遇到了(_____),被俘虏,变成了奴隶,逃出后抵达巴西,在那里独自经营一个(_____),生活的很顺遂。
(3)小说通篇采用(_____)人称的叙述方式, 情节完全通过人物的自白串联起来,语言明白晓畅,朴素而生动,这一切也给作品增添了不少魅力。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 。 , , , 。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
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
④人们期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
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具有旺盛的生殖力
A. ②④⑥③①⑤ B. ②⑤①④⑥③ C. ⑥③④①②⑤ D. ⑥④②⑤③①
14.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思念一块月饼
张金春
(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唐代诗仙李白这首诗是我非常喜欢的,他深刻地揭示了游子的心理感受,仿佛撕下了我心口的一块伤疤,在隐隐作痛。
(2)古人说:“明月千里寄相思。”月光如子弹般洒落,伤的却都是心灵。每到这个季节,思绪总是湿漉漉的。自打十八岁打起背包出来当兵闯世界,平均两年回家一趟的频率,怎能解我焦渴的思念之苦?父爱母爱只能写在信笺里,流淌在无线电波里,滚烫在父母盼望的目光里。
(3)在我老家扬州,中秋节这一天有祭拜月亮,祈求团圆的古老习俗。临近中秋,母亲就要张罗着买藕段,莲子、月饼、江米条、馓子。花生还有鸡蛋,斗香等,最好吃的就是镇上老师傅自制的月饼,月饼巴掌大小,厚厚的,甜甜的馅被一层层的皮包裹着,放在毛毡纸上,沁着一片片油渍,那香甜的滋味像痒痒挠,将我的馋虫勾起来,恨不得一把抢在手中,放入口中。
(4)吃月饼的甜蜜回忆仿佛过日子一般,美好的一切总是会经历一番过程,一番铺垫,方才品味到幸福的滋味和内涵。每次母亲都将祭过月亮的月饼分给每人一块,并嘱咐我们兄弟俩,要细细吃,吃完就没了。所以,我每次将月饼切成四等份,每天吃一小块,其余的用纸包好藏在床头被窝里,有时睡醒了还拿出来看看。
(5)记忆最深的是三十五年前,那时我九岁,我的月饼吃完了,放学回来,趁着母亲做饭的功夫,到处翻找母亲藏好的月饼,终于在一只木箱子里看到了。我迅速地盖上这个天大的秘密,悄悄盘算如何既不被发现又能满足那牵肠挂肚的欲望。晚上放学回家,父母上工还没回来,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我下意识地咽了一口口水,肚肠子也配合地发出两声咕咕叫声。我冲动地把月饼拥入怀中,后觉不妥,小心翼翼取出来,掰开五分之一左右,然后包裹好放回原处。那时我想,要是母亲责问起来,就说是猫或者老鼠偷吃了。想到这儿,我为自己的小聪明窃喜。
(6)大约过了两天,母亲让我到她房间里去,说要给我变个戏法。她缓慢地从箱子里拿出那块月饼,在我眼前一晃,欣喜地问:这是什么?我脸火辣辣的,低着头,没敢抬头望。母亲打开纸包.盯着我看了看说:吃吧,本来就是留给你的!我的头理得更低了。母亲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只是捡起数落在纸上的月饼屑子一粒粒放进嘴里。我掰开一半,说:妈,你也吃。母亲说:我不爱吃沙甜的,还是皮好吃,又脆又酥。
(7)这块月饼我咀嚼了三十五年,慢慢体味到母亲那无私的宽容的爱,现在当我的女儿面对一堆奇形怪状。五花八门的月饼,挑三拣四,甚至吃了一小半扔在一边时,我会拿过来,一粒一粒解开来。放到嘴里,让它一点一点地融化在岁月的记忆里?
(8)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又是一个花好月面夜。对着如玉如银的朗朗明月,又想起那块圆圆的月饼,月光如水,流逝我不尽的思念;月光如织,维系我永久的牵挂。
(选自《中国文化报》)
【1】文章围绕“月饼”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5)段中划线的句子。
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
【3】文中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结合相关内容概括。
【4】选文主要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5. 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奶奶的第一次合影
(1)奶奶一生有两个忌讳:照相,过生日。她认为照相会吸走人的精气。过一次生日就会折寿半年,她将这一理念坚持了一辈子。于是,我们做晚辈的,都尽量顺着地,不为她庆生,也不为她照相,尽管我曾偷拍过她几次,但终因怕她知道了不说,也一直没让地看。她低调对待生命,不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她的任何印记。
(2)奶奶很上相。她坐在屋檐下剥玉米,银白色的头发贴在脑后,身材瘦削,穿着一件灰蓝色的长对襟衣,那模样本身就是一幅水墨画。我一直想给她拍张彩照,等她百年之后使用。毕竟,她已年过九十了。但她从不配合,我的想法一直未能实行。
(3)年过九十的人几乎是风里的一盏灯。
(4)入秋的那场雨下过,天气呼啦一下就凉了。奶奶的老毛病气管炎犯得很准时,年年秋后。奶奶尽量压低喘息,但咳嗽声还是传了过来。一阵一阵的。将她的身子压得越来越低,让她的脚步更加蹒跚。
(5)门外的那棵油桐树叶黄了,秋雨过后,“啪啪”地往地上落,“叶落归根了!”奶奶嘴里嘀咕一声,缩了缩身子,弯着腰回屋里了。奶奶怕风吹,就待在黑洞洞的屋子里不出来,有时,看半天没动静,喊她几声,她才应一声。
(6)转眼冬天来了。父亲打来电话,声音大得可怕。简直是吼,说:“老房门前被画了白线,有高速公路要从门口过,这叫人咋活呀?”
(7)这是很多农民当下面临的一个难题,谁也没办法。我还一直为我们家地处偏僻地事,不会被现代化设施骚扰而得意呢,没想到还是没躲过拆迁这一劫,想着想着,头就大了,跟老板请了假,回去看看。
(8)院子里依然静悄悄的,只是房阶下三米以外的地方醒目地画了一条白线。那棵高高挺立的油桐树首当其冲,白线说画在它的根部。
(9)那条白线就像一道符,在太阳的光里显得阴森而恐怖。耳后,一阵急促的喘息声传来,回头看,是奶奶。
(10)奶奶今天显得很精神,她将头发梳得光溜溜的,走出她“宅”了许久的屋子,微笑地看着我说:“二丫,你知道不,咱家门前的这棵油桐树是你爷爷盖房时栽的,你爹才7岁时,你爷爷蹬脚走了,他走时树才有碗口那么粗。”
(11)我只知道吃从树上掉下来的油桐籽,却从不知道这棵树竟然有这么长的历史,它现在粗得我一抱都搂不严。
(12)奶奶说后,用手捋了捋头发,又说:“过不了几天,这树就要被砍了,咱们的老屋和院墙肯定也保不住了。二丫,你给我照张相吧,我要和树连同这老屋在一起,这么多年了,也该到头了。”我的眼泪竟然“哗”地落了下来,拿相机的手颤抖得厉害。
(13)奶奶端端地站在油桐树下,望着我,脸上透出少有的光。透过被泪水模糊的眼,我看了看镜头里的奶奶,使劲地摁了快门。奶奶看了看相机里的照片说:“我不敢看了,收起来吧,也不知道你爷爷敢不敢看。”她颤颤巍巍地走回了屋里。
(14)一年后,奶奶和那棵老油桐以及老屋永远地待在了一起。
【1】根据第(1)段的内容,用两个词语概括奶奶的性格特点。
【2】小说为什么以《奶奶的第一次合影》 为题?
【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9)段中划线的句子。
16.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是奇妙的旅程。软弱的可以变得坚强,自天的能够学会谦虚, 自私的也会懂得感....这样,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应该也发生过一些事情,让你认识到另一面的自已吧。
请以“原来,我也很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
(1)请自主选择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取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4)抄袭是不良行力,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