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舒城育才学校2020-2021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题带答案和解析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青铜器主要属于

A.农具和酒器
B.礼器和兵器
C.礼器和用具
D.兵器和农具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战国时,韩非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扬权》)。他主张
A.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要依法治国
C.由圣人掌握国家权力
D.以德治民,取信于民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亭长(刘邦)何曾识帝王,入关便解约三章。只消一勺清凉水,冷却秦锅百沸汤。”(宋·冯必大《咏史》)诗中认为刘邦击败项羽的原因是(  )
A.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B.废除了秦朝的政治制度
C.废除秦朝暴政,与民修养 D.郡国并行之举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黑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汉武帝这一措施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
C.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
D.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
A.孔子“有教无类” 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C.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D.“五经”的流传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古代中国居民大规模迁移有两个方向:一是由北方草原进入黄河流域,一是由黄河流域进入长江中下游以南。这两种大迁移的相同影响是
A.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 使人口的分布趋于平衡
C. 促进了多民族的交融
D. 引发了民族矛盾和斗争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晋书·苻坚载记下》载,前秦统治者苻坚曾说:“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当时统治“东南一隅”的政权是
A.孙吴
B.西晋
C.东晋
D.刘宋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或许因为他(唐太宗李世民)本身带有少数民族血统之故,因此无论胡汉,他一视同仁。这种作风对有唐一代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下列选项中体现唐太宗“这种作风”的是
A.选官不拘一格,用人扬长避短 B.“选其(突厥)酋长,使人宿卫”
C.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 D.对宗教一体扶植,“示存异方之教”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古今画鉴》在描述下图时写道:“太宗坐步辇上……曲眉丰颊,神采如生……后有赞普使者,服小团华衣,及一从者。”该图所反映的相关历史事件是

A.唐王朝与吐蕃和亲
B.唐太宗大破东突厥
C.新罗使者来唐朝见
D.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开元以来,边将久任,十余年不易。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以数州为一镇,节度使即兼统此数州,而州刺史尽属之。故节度使多兼按察、安抚、度支诸使,土地、人民、甲兵、财富皆有之。此地方政制上一大变化最终引发
A.安史之乱
B.甘露之变
C.玄武门之变
D.开元盛世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由此可见
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
B.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
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
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后来唐朝进一步改革并明确了中书、门下二省为决策机构。尚书省为中央行政核心,尚书省尚书不能参加决策会议,被排除出决策系统。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行政权 B.削弱三省权限 C.决策的科学化、专业化 D.加强皇权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最繁荣的时期,下列相关的论证合理的是
A.诗歌的出现与繁荣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B.诗歌是适应市民需要的市井文化
C.诗歌的繁荣与唐朝科举制的实行有密切关系
D.诗歌是最能表达情感的文学形式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
A.对环境破坏的伤感 B.热爱和平的态度
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爱国忧民的情怀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  )
A.诸葛亮 B.贾思勰
C.祖冲之 D.郦道元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为北宋王朝的建立者提供了反面教材。有鉴于此,宋朝为此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
A. 抑制兼并,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B. 进一步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
C. 加强对整个官僚集团的分权与监督 D. 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防守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隋唐时期,士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宋朝,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官居高位。这一变化
A.抑制了官僚腐败
B.增添了政治活力
C.降低了官员素质
D.确立了官僚玫治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这一演变反映了宋代
A. 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
B. 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削弱
C. 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
D. 多相设置,皇权遭遇威胁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我国历史学家黄凤岐在论述某一事件时指出:“从外部环境看,唐末突厥和回鹘都已衰微,无力东进,中原的朝廷和藩镇也忙于对付农民起义和争夺统治权力,无暇北顾。”材料中的事件是指(  )
A.北宋的兴起 B.辽朝的建立
C.女真的兴起 D.西夏的建立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辽史》卷四十五记载:“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因俗而治,得其宜矣。”材料中辽用汉制治理的地方是(  )
A.燕云十六州 B.黄河中下游地区
C.辽河上游一带 D.淮水、大散关以北地区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宣府镇志》记载,辽圣宗统和十八年下诏:“(幽云十六州)宜从后唐旧制:大小麦、豌豆,六月十日起征,至九月纳足;正税匹帛钱、鞋、地、榷曲钱等,六月二十日起征,十月纳足。”这说明辽朝(  )
A.对幽云十六州进行残酷的剥削 B.已经采取封建统治制度
C.处于唐朝的有效统治之下 D.由北面官统治幽云十六州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两宋时期,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这种现象说明
A. 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 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C. 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 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代经济发展,带动了陶瓷生产的市场竞争,促进了制瓷工艺的创新,“定、汝、官、哥、钧”作为宋代五大名窑名扬四海。对当时瓷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B.能够烧制出青花瓷和釉里红
C.瓷器质地细腻光滑吸水防湿 D.景德镇瓷器工艺已领先各地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宋思想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经典名言道出了当时哲学家的使命。材料表明当时哲学家的真正使命是
A. 应对北宋初年社会危机重建汉代儒学统治地位
B. 为构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奠定精神基础
C. 彰显儒家文化继承者的家国情怀
D. 重新恢复先秦儒学民本思想构建理学的民生观念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信仰 D.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2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被公开处死后,朱元璋编撰了一系列皇谕钦训:《臣诚录》记录了212名违背君命的亲王、高官、皇族和宦者的名氏:《相鉴》记录了历史上82名“贤”相和26名“奸”相。朱元璋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在于
A. 震慑官员
B. 罢除丞相
C. 强化君权
D. 整治朝纲
2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雍正时,军机处因军务而设,但其职务并不限于此,“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八十年,……盖隐然执政之府矣”。由此推知,军机处
A. 分散了宰相权力
B. 推动皇权空前强化
C. 减少了决策失误
D. 掌握了军事决策权
2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朝军机处的办公处不称衙署,只叫“值庐”,入职的军机大臣不按国家职官的升转制度选调,没有品级和年资规定。这从侧面反映出军机处
A.实际上没有任何权力 B.是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C.不是政府的正式机构 D.官职简练且事务清闲
29.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材料二 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基本上会出现混乱局面。但在混乱中,各民族却相互交融。二是边疆民族强大,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于是各民族政权之间呈现相互并立之势,形成割据分裂局面。但在割据中却有不少交往,有统一的愿望、因素和趋势。三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呈现统一局面下的民族大交融状况。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与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辽与西夏属于“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发展模式”的哪一种模式,并加以说明。
30.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两宋时期,传统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进行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宋初,从越南引进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种植。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村中开始出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蚕桑、蔬菜、漆树、花卉、果树、甘蔗)的专业户,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概括两宋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的影响。
31.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奄宦之祸,历汉、唐、宋而相寻无已,然未有若有明之为烈也。汉、唐、宋有干与朝政之奄宦,无奉行奄宦之朝政。今夫宰相、六部,朝政所自出也。而本章之批答,先有口传,后有票拟。天下之财赋,先内库而后太仓。天下之刑狱,先东厂而后法司。其他无不皆然。则是宰相六部,为奄宦奉行之员而已。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明成祖朱棣事迹简表

1360年

出生于当时称为应天府的南京,为朱元璋第四子

1380年

以燕王身份坐镇北平,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对北方蒙古势力的军事活动

1402年

经三年的“靖难之役”,是年率军攻进南京,夺取皇位。大肆搜捕、镇压拒绝效忠的官员和士子。次年正式登基,改北平为北京

1406年

下诏筹建北京宫殿,以作迁都的准备

1410年

以北京为基地第一次亲征蒙古

1414年

第二次亲征蒙古

1421年

改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

1424年

死于第五次亲征蒙古的会师途中

——据《明史·本纪》整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试列举明朝前期为加强君权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