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半年期末历史试卷在线练习(2018-2019年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创立进士科,正式确立科举制的皇帝是
A.隋文帝 B.唐太宗 C.隋炀帝 D.武则天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朝前期,“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①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②注意重用人才
③杰出人物的积极作用
④社会经济的繁荣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朝后期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是( )
①唐末统治腐朽,宦官专权 ②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相互之间兼并战争不断
③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④连年的灾荒使得人民无以为生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班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下列图片应该入选“盛唐篇”的是
A. B. C. D.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日本与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唐朝时,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A. 加强中日友好
B. 传播日本文化
C. 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及制度
D. 求取佛经精义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宋建立的时间是
A.916年 B.960年 C.930年 D.961年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下列不属于其表现形式的是
A. 定期换防,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B. 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
C. 文臣统兵,甚至主持军务
D. 文臣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绘的是我国北方辽河上游一带的少数民族
A. 契丹族
B. 女真族
C. 党项族
D. 蒙古族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佞臣”中“忠骨”和“佞臣”分别是指
A. 岳飞与宋高宗
B. 韩世忠与秦桧
C. 秦桧与宋高宗
D. 岳飞与秦桧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对宋词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北宋文学家是
A.王实甫 B.李清照 C.辛弃疾 D.苏轼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马克思曾这样评价中国某历史人物:“他戎马倥偬,征战终生,统一了蒙古,为中国统一而战,祖孙三代屡战六七十年,其后征服民族多至720部。”根据材料,这一历史人物是
A.耶律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铁木真 D.忽必烈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元朝的行省制度是具有开创的制度,隶属于中书省管理的被称为“腹里”,下列被称作“腹里”的是
A.山西 B.四川 C.云南 D.湖广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368年,明朝建立。定都在哪里?
A.北京 B.南京 C.开封 D.洛阳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朝对科举考试的题目有严格规定,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哪一部书籍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A.《左传》 B.《论语》 C.《四书集注》 D.《孝经》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科技巨著是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徐霞客游记》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现存长城主要是明朝修建的。明长城的起止点是
A.东起鸭绿江边,西至临洮 B.东起山海关,西至临洮
C.东起嘉峪关,西至山海关 D.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搭配不正确的是
A.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 B.施耐庵―《水浒传》
C.吴承恩―《大唐西域记》 D.汤显祖―《牡丹亭》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淸政府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设置了哪一机构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A.驻藏大臣
B.澎湖巡检司
C.西域都护
D.宣政院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以下不属于清朝前期经济发展表现的是( )
A. 瓷都景德镇盛产唐三彩 B. 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C.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D. 晋商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文学史上有一部作品,书中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的兴衰变化,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它塑造的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令读者难以忘怀。下列人物出自这部作品的是
A. 林黛玉
B. 孙悟空
C. 宋江
D. 窦娥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国粹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有独特内涵的深受许多时代的人们喜爱的文化遗产。我国传统戏剧种类众多,深受国人喜爱。下列剧种中,因其表演成熟、势宏美,而成为近代中国戏曲代表的国粹是
A. 越剧
B. 楚剧
C. 黄梅戏
D. 京剧
22. 判断题 详细信息
判断题
(1)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并统一全国。
(3)南宋被金所灭。
(4)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属于我国的传统节日。
(5)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6)1713年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7)1689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8)明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晋商和徽商是著名的商帮。
(9)《本草纲目》是清朝著名的药物学著作。(10)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23. 综合题 详细信息
历史人物因其才能、经验、意志、性格、品质等情况,在历史事件中打上深刻的个人烙印,甚至会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美国人麦克哈特的著作《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秦始皇排名第18位,隋文帝排名第82位,两人有一条相同的入选理由。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隋文帝入选该书的主要功绩?此事有什么重大意义?
材料二 “诗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多篇诗作以艺术化的手法,再现了亲历的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这样写道:“缓歌谩舞(轻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2)材料二中的君王是谁?材料中“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中的“盛”是指的什么?
材料三 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3)材料三记叙了我国古代哪个朝代和哪项科技成果?发明者是谁?
材料四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荷兰)之所踞,今余即来索,则地当归我。
(4)材料四是17世纪中期的一份外交文书,文中的“余”是谁?请你结合元朝的历史帮他证明“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
24. 综合题 详细信息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包含了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两大矛盾。从秦始皇创立君主集权专制以来,历朝皇帝为加强君主专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明清两朝达到顶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宋朝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宋太祖以后,大臣在皇帝面前站着,到了明朝连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
材料二 中国古代围绕着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两大矛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材料三 在中国古代要想出人头地,唯有通过科举考试,金榜题名。
(1)根据材料一君臣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明朝是如何解决这两大矛盾的?
(3)结合材料三,明朝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哪里?答题必须采用什么格式?
(4)为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清朝在思想领域实施的措施是什么?其控制思想的措施危害是什么?
25. 综合题 详细信息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分裂;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族尊为“天可汗”?唐与哪一政权“和同为一家”,刻会盟碑表示世代友好?试举一例唐朝通过和亲的手段促进民族交融的史实。
(2)北宋通过和议与哪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关系?
(3)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全国统一政权是哪个王朝?完成统一的皇帝是谁?
(4)请举一例清朝通过打击民族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的史实。清朝在新疆地区设置什么机构来加强对边疆的管理?乾隆皇帝时期,通过哪一制度来确定西藏地方达赖和班禅等大活佛转世灵童的合法人选?
26. 综合题 详细信息
2013—2019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从倡议到建设、从愿景到收获、从落地到生根的伟大实践,正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北宋未彧
材料二 看图

材料三 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称颂。
材料四 (乾隆二十四年部覆两广总督李侍尧奏议)据称夷商在省住冬,应请永行禁止也……夷人到粤,宜令寓居行商管束稽查也……借领外夷资本及雇佣汉人役使,并应查禁也……外夷雇人传递信息之积弊,宜请永除也。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1)材料一反映出北宋对外交通路线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朝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来管理发达的海外贸易?
(2)依据材料二的疆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元朝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和清朝康熙时期为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辖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就疆域而言,这标志着什么?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与戚继光的辉煌业绩分别指什么?
(4)材料四中称外国商人为“夷商”“夷人”等,反映了古代统治者怎样的心态?当时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对此如何评价该政策?
(5)作为当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