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2019年七年级历史后半期月考测验同步练习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A. 魏晋以来权贵子弟把持高官
B. 隋朝时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C. 唐朝时将诗赋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D. 明清时采取八股取士的弊端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人称“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古代帝王是
A. 唐太宗
B. 武则天
C. 唐玄宗
D. 唐中宗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史料载: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这里的“上”指
A.汉武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朝读书人要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最佳途径应该是( )
A. 辛勤耕作 B. 作战立功 C. 经商致富 D. 参加科举考试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展示的学习主题是
A. 中外文化交流
B. 抵抗侵略
C. 民族融合
D. 开发南洋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促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是
A. 七王之乱
B. 八王之乱
C. 安史之乱
D. 黄巢起义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岳飞《满江红》中的“靖康耻,犹未雪”“靖康耻”指的是
A. 宋给辽岁币
B. 宋给西夏岁币
C. 宋金达成议和
D. 金灭北宋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班历史课堂就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展开讨论,不属于宋代完成南移史实的是
A. 太湖流域的苏州、扬州,成为重要的粮仓
B. 东京是当时最大城市,商业繁荣
C. 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
D. 广州等地造船业发达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为此,唐太宗
A. 重视发展生产 B. 扩充国学规模 C. 注重虚心纳谏 D. 加强边疆管理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代“(江南)不忧冻饿,亦亡(无)千金之家。”宋代则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下列各项与这一变化相关的有
①人口南迁 ②民族交往 ③大运河贯通 ④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飘洋过海来到中国,开放与交流使大唐文明更加辉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
①玄奘西行
②鉴真东渡
③设市舶司
④遣唐使来访。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等词语与下列哪位英雄有关( )
A. 郑成功 B. 韩世忠 C. 戚继光 D. 岳飞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四个封建王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朝
②隋朝
③西晋
④元朝。
A. ②①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①③②④
D. ③①②④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列各项不能为作者提供论据的是
A. 出现了纸币﹣﹣交子
B. “市”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C. 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D. 生产领域出现了新型生产关系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该词反映的史实是
A. 宋军抗辽
B. 宋军抗金
C. 宋军抗元
D. 宋军反击西夏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关于活字印刷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活字印刷术首先发明于欧洲
B. 北宋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C. 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
D.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马可波罗行纪》此书记载的是马可波罗在中国元代的所见所闻。元代在图中的位置是( )

A.① B.④
C.③ D.②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培根在评述中国古代文明的三项成果时曾说:“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材料中的“三种东西”是指
A. 甲骨文、火药、指南针
B.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C.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
D.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演变过程在实质上反映了( )

A. 宣扬儒学思想的需要 B. 培养具有儒家思想人才的需要
C. 服务于专制统治的需要 D. 独尊儒术的需要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清朝前期统治者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时,“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能够印证该观点的是
A. 册封达赖、班禅
B. 在中央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C.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 进行雅克萨反击战,签订《尼布楚条约》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李自成的“均田免赋”口号是针对明末的以下哪些情况提出的(  )
①土地高度集中 ②兵役、徭役繁重 ③赋税沉重 ④物价昂贵
A. ①②③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明朝灭亡以后,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的明军将领是(  )
A. 吴三桂 B. 努尔哈赤 C. 皇太极 D. 魏忠贤
23. 综合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财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材料二 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材料三 后世人嘲讽明朝以来考取功名的人说:“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高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材料四 乾隆帝时,朝中大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请回答:
(1)材料一记载的是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官制变化?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反映在中央的官制变化。
(2)材料二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请你对该机构作简要评价。
(3)材料三、四反映的是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24. 综合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马小虎同学善于总结思考,学习完七年级下册第1—11课后,他对部分问题进行了归纳,从以下历史笔记中可以看出他的很多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创新制度篇)
材料一: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调整政策,唐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摘自历史教材(七下)
材料二: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一回答“长策”制度是指哪一种选官制度?创立于哪个朝代?完善哪个朝代?什么科的创立标志着此制度的正式确立?
(2)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二回答元朝实行什么制度?
(和谐盛世篇)
材料三:唐太宗非常善于纳谏,他广开言路、善于纳谏,他常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政治清明的盛世景象,
材料四:“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大诗人杜甫的这首经典诗称颂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
(3)材料三中,被唐太宗作为一面镜子的大臣是谁?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名称是什么?材料四中杜甫称赞的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什么?
(少数民族帝王篇)
(4)结合所学知识,将下表填写完整。

政权建立

民族

人物

功绩

契丹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

西夏

党项

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府

女真

起兵抗辽,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


25. 综合题 详细信息
杜甫的诗内容丰富、思想深远、情感浓郁、讲究顿挫、形式规范、技巧高超,成为写诗者模仿的典范。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
材料二: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杜甫《忆昔》
请回答:
(1)杜甫被人们尊称什么?他的诗歌属于哪一类别?
(2)请分别列举一例诗中所描述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3)材料一描绘了什么社会景象?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转折点是什么事件。
26. 综合题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民户繁育……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摘自(南宋)陆游《常州奔牛闸记》
材料三 需要特别指出的还有两点:其一,(宋代)这些南迁的北方人口,多是熟练劳动力和文化素质高的世家大族……其二,以“力能远迁的巨族仕家”为主的北方移民,必然携带巨额资金和动产南下,为南方社会经济输入了大量资金。
——摘自程民生《中国北方经济史》
材料四 国朝(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舶长日大班,次日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
——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反映了什么现象?带来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描述的这种现象出现在哪一时期?“苏常熟,天下足”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什么特征?
(3)阅读材料三,指出宋代移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哪些影响?
(4)依据材料四,指出这一历史时期外贸机构的名称。从材料中分析出当时实行的经济政策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