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半年期末历史在线考试题免费练习(2019-2020年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微信好友在朋友圈说道:‘我在山洞中看到‘古人用火的灰烬层,最厚的达到6米’猜猜我在哪?”你的回复是
A. 北京周口店
B. 浙江余姚
C. 陕西西安
D. 河南安阳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学习历史要求“论从史出”,下列图片最能证明“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这一结论的是
A. B.
C. D.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下列图片中,反映出我国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礼记·礼运》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其中,“天下为公”体现在下列哪一政治制度中最合适?
A. 分封制
B. 禅让制
C. 县制
D. 郡县制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七年级开学后不久,某班转进一位新同学在向同学们作自我介绍时,他说:“我的姓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名称是一样的”,他姓
A.商 B.秦 C.夏 D.周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地学习历史。下面是某同学在复习夏、商、周朝代更迭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部分应填

A.盘庚迁殷 B.西周灭亡 C.武王伐纣 D.平王东迁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学习历史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人所走过的路,可以为后来人提供借鉴。学习了夏商两朝的灭亡,给你的启示是
A. 重视教育,奖励学术
B. 加强国防,充实军备
C. 任用贤者,勤政爱民
D. 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这是著名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郭沫若同志1959年考察殷墟时留下的著名诗句。下列文物出土于殷墟的是
A. B. C. D.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列关于春秋时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大国争霸战争频繁,百姓流离失所
C.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角逐中原,成为春秋首霸
D.战争连绵不断,分裂趋势加剧,阻碍历史发展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图是战国形势图,图中A、C两处对应的诸侯国分别是

A.秦国楚国 B.齐国燕国 C.秦国齐国 D.魏国赵国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战国时有一项著名的工程,它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它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它是( )
A. 江南河 B. 都江堰 C. 大运河 D. 永济渠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在达州市中小学生班级管理经验交流会上,刘老师将自己的心得概括为:“班级管理如烹小鲜,应该无为而治,同时要强化德育教育,让学生学会仁爱。”他的班级管理理念中蕴含着春秋战国时期哪些思想学派的主张?(  )
A. 儒家 法家 B. 道家 兵家 C. 道家 儒家 D. 墨家 儒家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汉初期,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下列不.属于其中的措施的是
A. 下令“兵皆罢归家”,返乡务农
B. 释放奴婢为平民
C. 大建露台陵墓
D. 重视“以德化民”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这种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这段材料反映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  )
A.原因 B.特点
C.经过 D.影响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一句广告词:“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为丝绸成为“中国名片”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物是
A. 张骞
B. 郑和
C. 鉴真
D. 玄奘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为保护丝绸之路的安全和商旅往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  )
A. 西域都护 B. 太尉
C. 刺史 D. 御史大夫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这部著作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这部著作“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部著作是( )
A. 《春秋》 B. 《左传》 C. 《史记》 D. 《资治通鉴》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南阳武侯祠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祠联中“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什么战役
A. 赤壁之战
B. 巨鹿之战
C. 淝水之战
D. 长平之战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西晋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了当时还处于分裂之中的中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混乱局面。标志着西晋实现南北统一的历史事件是(  )
A. 灭蜀 B. 定都洛阳 C. 灭吴 D. 西晋迁都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重要的客观原因是( )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北方先进生产技术传入南方
C.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 D.南朝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某同学在预习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这一单元时,做了几张卡片方便记忆。其中一张与史实不符,这张卡片是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根据下列信息判断此人是
①生活在北魏和东魏 ②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 ③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
A. 郦道元 B. 贾思勰 C. 祖冲之 D. 王充
23. 详细信息
辨析题:
皮皮:我很想知道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一些情况,你能告诉我吗?
毛毛:当然可以啦!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并在官渡之战取得胜利,200年,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220年曹操建魏,221年,刘备建汉;229年孙权称帝建吴,三国鼎立之势形成。
你认为毛毛回答的正确吗?如果有错误,请你告诉皮皮准确的知识。
24. 综合题 详细信息
十八大以来,习.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让我们一起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改革和统一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1)材料一反应的历史上哪一事件?“商君”是谁?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商君的做法和“始皇”“并天下”有何关系?
材料二

(2)据材料二回答:秦始皇为加强统治,在政治上创立了什么制度?为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他又采取哪两项措施?
材料三 据《北史》记载:“魏主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3)材料三中的“魏主”是谁?材料三反映了“魏主”的哪项改革措施?“魏主”的改革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25. 综合题 详细信息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炎黄子孙共同的心愿,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材料二:

材料三:春秋时期的政治,是大国靠武力胁迫弱小国家承认其领导地位的强权政治。战国时期的政治,是大国吞并小国,进而统一中国的政治
——《中国历史(教师参考用书)》
材料四:(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五:两汉时期,制定和实施统一的赋税徭役制度、统一的军事制度、统一的法律制度、统一的中央与地方行政体制、统一的选官任官制度、统一的学校教育制度。
——《“大一统”之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黄帝”、“炎帝”是位于我国哪一大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什么?
(2)材料二所示西周的行政制度是 ;秦朝的行政制度是 。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行政制度对国家发展产生的积极性影响。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材料三认为春秋战国的纷争有何积极意义?
(4)材料四中的“上”是指哪位历史人物?为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哪一政治制度加强了国家统一?
(5)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汉武帝时,在经济上采取什么措施以控制国家经济(举一例)?在“行政体制”上建立了什么制度监视州部?
(6)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请你总结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6. 综合题 详细信息
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升。请你运用所学握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任务一(成语分类——一感受传统文化)
(1)成语典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请将下面的成语典故填入表格中相应位置,(只填序号)
①三顾茅庐②纸上谈兵③草木皆兵④风声鹤唳⑤围魏救赵⑥投鞭断流⑦草船借箭⑧退避三舍

出处

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诸侯国之战

《三国演义》

淝水之战



任务二(运用年代尺——形成时空观念)
(2)根据上面年代尺上西汉建立到灭亡的时间,计算西汉存在了 年。

(3)公元纪年法规定:每100年是一个“世纪”,每10年叫做一个“年代”。
比如:西晋的建立可以表述为:西晋建立于3世纪60年代。那么东汉的建立是在 世纪 年代。
(4)在年代尺上,统一过北方的政权有哪些?曹魏政权的建立者是谁?哪一个政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简述西域都护建立的重要意义。
任务三(评价人物一提升史证意识)
(5)“秦皇汉武”是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请你结合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措施,明他是如何巩固大一统局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