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题开卷有益(吉林省长春市北京师范大学长春市附属中学)

1.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者是文本的初始创造者,作者按文字规则和审美要求书写的能被公众阅读、欣赏、评论的语符系统便是文学作品。在语符系统中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自我生活的经验皆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这就是作者的文本意图。文学作品是文学文本的基础和载体,它在文学阅读、欣赏、评论中成为文学文本。而作为文学文本基础和载体的文学作品也就独立于作者,它在对象化作家的主观世界的同时,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不再为作者所控制和改变。
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而在阅读中,作品与读者则是一与多的关系,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具有个体心灵选择与心灵赋予的主观自由性。读者的这种主观自由性也使其对一个文学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具有独一无二性和不可重复性。文学阅读之所以是一种文本阐释活动而不是一般的认知活动,就在于读者在阅读文本时,作者的生活经历可以被理解为读者当下的生活意义。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作者和作者创作的生活之间不仅达成一种认知的文往,而且实现了一种意义的确认。对文本的阅读也就成为对读者自已的意义的发现,对文本的阐释也就变为对读者所居生活的评说。
评者是一种特殊的读者。发现文本中的作者意图,判明读者意图的合理性,进而昭示评者的意图,从而释出文学文本意义,使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成为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全部生活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文化显现,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这些都是评者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根本目的所在。
在马克思的文学评论中,人不是西方启蒙思想中观念的人,而是现实的人。在马克思所处的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时代,现实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这正是马克思高度评价十九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的根本原因。同时,一些批评与理论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黑格尔逻辑主义批评观的影响。评论者认为每个文学文本中的意义都潜藏着支配一切文本意义的普遍规律,而且这种普遍规律贯穿在历史过程中。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阶级性、人民性等也因之成为文学评论的基本观念和普遍标准,在古代文学评论中就出现了“扬杜抑李”的现象。而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之交,我评论界又盛行以审美意义取代意识形态的批评观念,认为审美才是文学艺术的本质,出现了“贬鲁迅、赞周作人”的怪现象。
综上所述,文学文本的意义是作者创作、读者阅读、评者评论三者共同建构的。曾经作为历史的作品在当下的阐释中成为现在的文本,由此,民族文学的传承、外国文学的借鉴不仅是发现、描述、说明,而且是当下文化的增值,现代意义的深化,这样,文学活动将真正引导着人们自主地从现在走向未来。
(摘编自张政文《文学文本的意义之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文本意图是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
B. 文学作品成为文学文本,独立于作者之外,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此时读者的阅读完全不受作者控制和改变。
C. 文学阅读不是一般的认知活动,读者对文本的阅读成为对读者自己的意义的发现,不是对作者的认知。
D. 评者不能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其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根本目的就不能全部达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提出了“文学作品”和“文学文本”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使后面的论述更为清晰。
B. 文章第二段指出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阅读的复杂性。
C. 文章第四段把马克思和黑格尔对待文学评论的态度进行对比,举例陈述了黑格尔批评观的影响。
D. 文章从作者创作、读者阅读、评者评论三个角度进行论述,这三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构成递进关系,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读者在阅读中将自己的体验融入作品中,而不同的读者或同一读者在不同时期,因读者的自由主观性,对同一部作品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
B. 马克思高度评价十九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是因为这些作品所描写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
C. 出现“扬杜抑李”的现象,说明评论者遵循的是马克思的理论:出现“贬鲁迅,赞周作人”的现象,说明评论者遵循的是黑格尔的理论。
D. 如果在传承民族文学和借鉴外国文学时,在发现、描述、说明之外,能增加当下文化的价值,深化现代意义,就可以引导人们自主地从现在走向未来。
2.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经典阅读心向往之,但却有心无力,这才应该是对经典阅读危机最为清晰的表达。经典阅读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尴尬境地,有着时代大背景及与现实交织的诸多复杂原因,比如经典教有缺失、社会生活变迁、娱乐文化挤压等。而且这一严峻的问题却有着无形、繁复又自成生态的特点,化解这一危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观念水平的提升并非一日之功,内在动力的生发也是厚积之果,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方可能是正解。
(摘编自《让经典阅读在年轻人中复归》)
材料二:
去年10月,天津大学的一个学生社团曾围绕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收到的一组回答让他们深思:一方面,受访大学生表示“不读书上不了台面,会暴露自己没有修养”;另一方面,又表示“要花精力社交,建立归属感”。
为何经典阅读认同度高,但实际读得少?天津大学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家庭、学校、社会对经典名著的推荐,已经让青少年从小确立了“好读书、读好书”的意识:而“时间碎片化”则是他们不约而同提到的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天津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虞京春对此深以为然:“移动终端快餐化、碎片化阅读受到大学生的推崇,但松散的阅读习惯很难使人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她同时也感到,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之下,“经典著作虽然能够对人有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但却不能像实用书籍那样立竿见影,这也是部分读者远高经典的原因”。
(摘编自《上好大学生经典阅读“必修课”》)
材料三:
古典文学作品由于时代久远,与现代汉语语言存在诸多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对其接受的难度越未越大。单纯在古典文学教育中强调兴趣教学,肯定存在较大的局性。古典文学的学习,自古强调“熟读”的重要性,甚至强调“死记硬背”,这是其学科性质决定的。多闵读,多背诵,形成一定程度的强制诵记十分必要。要努力在尊重古典文学学习规律的基础上,从考试模式、识记方法、教学方法上进行教学与考试的深层改革。
文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熏陶式的教育。它强调的是,让学生经常处于文学的氛围和影响之中,“润物细无声”。全媒体时代,学生们日常接触最多、受影响最大的是网络与新媒体,因此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介与网络,与学生建立以古典文学为内容的交互空间,将图书馆、网络资源结合起来,将强制阅读与拓展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无时不在的古典文学氛国里形成阅读习惯。
(摘编自《文学院系学生古典阅读状况堪忧》)
材料四:

图二:古代文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摘编自《大学生经典阅读调查》)
【1】下列对材料四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图一显示,无论是理科生、文科生,还是中文专业学生,“语言难懂”已经成为他们不愿意阅读古代文学的主要原因,占比均超过40%。
B. 图一显示,不同科类的学生认为故事性可读性、内容思想方面是古代文学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的比例差别不大,表达手法方面有较大差别。
C. 图二显示,在不同科类的学生中,认为“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的比例均为最高,其中中文的最高,已超过一半。
D. 两幅图表显示,虽然有一部分学生在阅读古代文学时遇到不同的障碍,但大部分学生还是对古代文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予以肯定。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经典教育缺失、社会生活变迁、娱乐文化挤压加之对经典阅读心向往之但却有心无力等原因,让经典阅读出现危机。
B. 化解经典阅读危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因此让经典阅读面临的问题呈现出严峻却无形、繁复又自成生态的特点。
C. 移动终端快餐化、碎片化阅读受到大学生的推崇,远离网络,改变松散的阅读习惯,构建完整的思想体系就能化解经典阅读危机。
D. 前三则材料谈论内容均和大学生的经典阅读有关,前两则重点论述经典阅读危机的原因,而第三则重点论述解决办法。
【3】解决大学生经典阅读面临严重危机的问题需要哪些相关方共同努力?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3.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牛二
凌晶年
牛二已囊空如洗,夜里只好将就一宿了。他把板车停妥后,抽出一张破旧的塑料纸铺在车底下,又抖开那条被子裹在身上,钻到了车底下。早春的夜虽说没有寒冬腊月耶样彻骨透冷,但那种湿漉漉的夜气,使牛二寒从心起,他把被子越裹越紧……
牛二入梦,或失足于冰河,或灼烤于火上。当他迷迷糊糊醒来时,才发现太阳已在晒屁股。街市上无数眼晴看着他。呀,身上好烫,病了?
牛二想回家,可回家的盘缠呢?眼下唯一的财产是一车刀剪。原指望背井离乡能卖个好价钱,谁知一天卖不出两三把,还不够打发一张嘴的。牛二家的刀剪在当地有名气。只是这一带人竟全然不知道牛二家祖传刀剪的名声。任牛二费尽口舌,还是白说。急火攻心,风寒入体,牛二焉能不病?
围观的人七嘴八舌,牛二隐隐听到有人说要送他去医院什么的,不能,不能去医院。如今那药金贵得吓人,自己已身无分文,咋去?有个叫尤大头的热心主儿,朝大家拱拱手说:“这位山东来的小兄弟病了,异乡客地的,无人照顾也不是个事儿,各位是否每人一把,权当救助。来,我做主了,这刀剪八五折,贱卖了,卖了刀剪山东客好早早回家……”尤大头的话还未讲完,牛二叫起来:“不卖,八五折不卖,少一个子都不卖!”但牛二气若游丝,那微弱的声音淹没在嘈杂的早市声中。
小镇人古道热肠,大伙儿你一把剪,我一把刀,党把一车刀剪全买光了。
尤大头与众人把牛二送进了医院。
牛二醒来后第一句话就是:“我的刀剪,我的刀剪呢?”尤大头把一叠票子交到牛二手里说:“兄弟,刀剪八五折卖了,这是刀剪钱,你收好。”不想牛二如被当头棒喝,一下子呆了,看着那叠钱,好似让他接炸弹似的。牛二“哇”的一声哭开了。尤大头听得他抽抽泣泣地说什么:“爹,孩儿不孝,坏了祖上规矩……
“啥规矩?”尤大头不解地问。
牛二指指随身带的那老布包。尤大头解开一看,里面一面褪色旧旗,上书“祖传刀剪不二价”七个字。
(选自《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精品赏析》,有删改)
品质
(英)高尔斯华绥
格斯拉先生鞋店橱窗里陈列的靴子太美观了,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人们不时常到他郡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人们走进他的店堂,不会像走进一般店铺那样怀着“请把我要买的东西拿来,让我走吧”的心情,而是像走进教堂那样。有一次,我说:“格斯拉先生,可以给我做一双俄国皮靴吗?”他一声不响地离开我,退回去。不久,他回来了,手里拿着一张黄褐色皮,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等我也赞美一番后,他继续说:“你什么时候要?”我回答说:“啊!你什么时候方便,我就什么时候要。”于是他说:“半个月以后,好不好?”我含糊地说:“谢谢你,再见吧。”
一天,我对他说:“在城里散步时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他没有做声,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把靴子送回来!”他说,“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这双靴子的工钱。”
有一次,我穿着因为急需才在大公司买的靴子,走进他的店铺。他的眼晴在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他说:“那不是我做的靴子。”为了讲究时髦,我左脚的靴子有一处很不舒服。他用手在那地方压了一下。“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把一切垄断了,”他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生意,我很快就要失业了。”……
一星期后,我想向他说明:他做的新靴子是如何的合脚。走进他的店铺时,店堂里只有一个年轻人。
“格斯拉先生呢?”我问道。
“啊,死掉了!”他说,“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了。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接了定货后,费好长时间去做,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比他做出更好的靴子!他从不登广告,用最好的皮革,还要亲自做,这就是他的下场。”
“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选自《高尔斯华绥短篇小说选集》,有改动)
【1】下列对两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牛二》第一段“早春的夜虽说没有寒冬腊月那样彻骨透冷,……牛二把被子越裹越紧……”通过正、侧面描写突出了早春的寒冷,既照应“牛二已囊空如洗”,又为下文牛二生病做了铺垫。
B. 《牛二》写小说主人公牛二到外地卖祖传刀剪时生意惨淡、不能果腹、露宿街头的遇以及他“急火攻心,风寒入体”必须住院治疗的情节,就是为了引起人们对牛二的同情。
C. 《品质》写人们走进格斯拉先生的店铺“就像走进教堂一样”,不是因为他为人的严肃、僵硬,而是因为他的手艺精湛,做的鞋子质量很好,表达的是对他的尊重。
D. 《品质》这篇小说以小见大,通过描写格斯拉先生的悲剧,展现了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的残酷现实。
【2】请简要分析《牛二》结尾段的作用。
【3】两篇小说的作者对小说主人公的态度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4.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庆传
(明)王世贞
余征君,讳庆。王父希犹为南昌之定安人,生橘泉公禄,博学工诗,尤善岐黄业。壮而念定安狭瘠,不足以展,乃西游湘汉,之固始,所至以其业起病者,而固始士大夫尤贤之,遂家焉。娶于氏,生征君。
征君甫七岁,而有大人志,诸公属以偶对,辄应若响。叹曰:“是儿,国器也。”以是橘泉公益重。弱冠补弟子员。中州属文以气胜,而征君独传于理,其词藻足发之,屡试学使者辄冠其曹偶,而至大试,则数奇,凡四试皆北。又试为戊午,其文已中鹄矣,至署榜而有轧者,两罢之。征君不为阻,又再试为甲子,司理②长矣,从征君试而独得魁选。征君既稍自愉快,已而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顾汗血,立享千金,乃不如骥之子,而奈何逐逐盐车于太行之崎岖乎?”乃谢不赴有司试,而考筑河之湄,凿池、编篱、浇花、荣竹木,日召亲知文酒会,甚适也。征君既为诸生祭酒,束贽请益者众。
予里人秦生被诬,杖且死,犹坐系不得出,征君脱骖马赎之出,而医药之,得不死。他日,之别墅,遇有夫妇哭甚哀,问知其有巨室逋,且鬻妇以偿也,趋诣巨室,自为券以代而解。征君所行德甚众,然不以自名。其受人德,则缕缕热中不亟报不止也。事橘泉公无违色。既以考终,柴毁骨立。每念不能终养公,泪交下于颐。
少能诗,晚而渐入唐格。能文,能书,旁晓星历之技。盖都邑既欲以公应辟书不果,则以应岁荐,甫治装而病卒矣,年仅五十七。
赞曰:余所睹博士师弟之荐征君牍,抑何其详至委曲也。汝南故善“月旦评”③,今犹有古之遗也。夫以其文俳故不志,志大都云司理之治晋陵。余以是传之。
(选自《固始县志》,有删改)
(注)①征君:不接受征聘做官的人。②司理:官职名,此指余庆之子。③月旦评:指评价人物。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辄应若响 响:回声
B. 则数奇 数奇:多次写出奇文
C. 浇花、荣竹木 荣:使……繁茂
D. 抑何其详至委曲 委曲:事情的底细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岐黄:岐伯与黄帝的合称,医家奉以为祖,后因以“岐黄”为中医学术的代称。
B. 中鹄:指射中靶子,引申为准确,喻及第。在文中指参加科举考试文章被选中。
C. 祭酒:一指官名:一指古代飨客先推选尊长者举酒祭地,后因称尊长者。文中指官名。
D. 赞:是纪传体史书中篇末评论性的文字,例如《汉书》《后汉书》中的“赞曰”。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文中人物间的关系看,希犹生橘泉公,橘泉公生余征君,因此文章第一段中的“王父”应解释为“祖父”的意思。
B. 在某次科举考试中,余征君的儿子跟他一起参加考试并得了第一名,之后他就放弃了以科举考试求取功名的念头。
C. 为了排遣科考不利带来的失落和无奈,余征君天天召集亲朋好友聚集在一起饮酒赋诗,日子过得非常闲适。
D. 余征君年少时就有才名,人们视之为“国器”但他多次落榜.后来应“岁荐”时,因生病去世而终于没能成行。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至以其业起病者,而固始士大夫尤贤之,遂家焉。
(2)问知其有巨室通,且鬻妇以偿也,趋诣巨室,自为券以代而解。
5.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宋词和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探春令
赵长卿
笙歌间错华筵启,喜新春新岁。菜传纤手,青丝轻细,和气入,东风里。
幡儿胜儿①都姑媂②。戴得更忔戏③。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
立春(节选)
杜甫
春日春盘④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⑤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⑥。
(注释)①幡儿胜儿:新年里的装饰品。②姑媂:整齐。③仡戏:可爱。④春盘:古代习俗,立春日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⑤行:赐予。古代立春前皇帝会赐大臣春盘。⑥青丝:青梅等切成的细丝,放在糕点馅内或放在糕点面上做点缀。
【1】下列对赵词、杜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词以“笙歌间错华筵启”开篇,营造了新春时节笙歌高奏、宴席摆开的热闹气氛。
B. 赵词中的“菜传纤手,青丝轻细”化用了杜甫《立春》中的诗句,化用巧妙,自然得当。
C. “愿新春以后”等三句,是词人对天下苍生在新的一年里的美好祝福,感情真挚深沉。
D. 从杜诗的第三句可以看出,春盘不但在民间成为一种习俗,而且在朝廷中也比较盛行。
【2】赵长卿的《探春令》是如何表现新春气象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6.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屈原的《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即便是在芳香与污浊混杂的环境里也要保持品格的高洁,以此体现其“不忘初心”的决心。
(2)清代学者方玉润评价《诗经·氓》中的语句说:“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己者,女殆痴于情者耳。”其中“忧”表现为“__________”,而“喜”表现为“__________”。
(3)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先用“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来形容夜空的纯净,月色皎洁;又用
“__________”形容月光照耀下的水波;再用“__________”来描摹无风时水中的月影。
7.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金庸武侠小说影响力深远,其文学价值也不断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但是对这位当代作家质疑与批评的声音始终不曾消失。在批评者看来,金庸的武侠小说乃典型的通俗文学。这种观念 ,却经不起推敲。②除《红楼梦》外,中国古代的四大经典名著都是当时的通俗小说,但这并不构成对于这些通俗小说经典性的否定。
③至于批评金庸的小说具有农耕文明时代的一种审美趣味,因而认为其作品的精神价值、故事缺乏现代性则更是莫名惊诧。④作为独立的审美个体,作家基于自身审美趣味、思想立场创作出各具特色的文学作品本是应有的创作自由。倘若依据作家审美趣味趋于传统、崇尚农耕文明,以此判断作家思想守旧、观念落后、对于现代文明隔膜,显然是 的揣测。且不说作家有选择自己独特创作题材与审美偏好的自由,( ),也丝毫不影响其质地的优秀。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对于同时代人评价 谨慎。 的思维习惯,使得中国文学研究界在评价在世的、同时代的作家时不免较为保守,甚至极为苛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冠冕堂皇 一厢情愿 往往 盖棺论定
B. 义正辞严 自作多情 往往 盖棺事已
C. 冠冕堂皇 自作多情 常常 盖棺论定
D. 义正辞严 一厢情愿 常常 盖棺事己
【2】文中画横线的四个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无论是表现传统农耕文明趣味的作品
B. 无论这作品是表现传统农耕文明趣味
C. 即便是创作表现传统农耕文明趣味的作品
D. 即便拿传统农耕文明的趣味来表现
8. 详细信息
下面文段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没有语病,语意准确。
北京时间2019年4月10日晚9时许,包括中国在内,全球多地天文学家同步通告了首张黑洞照片,这是人类第一次见到黑洞的真容。黑洞照片于2017年4月5日到14日拍摄,冲洗照片花了近两年时间。最初,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的教授吴庆文见到它时,第一反应是:发因斯坦的预言真的成真了。“在2016年发明引力波之后,人们寻我到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一块最后缺失的拼图”,吴庆文说。这意味着人类对黑洞的研究、对宇宙的探索进入了全新的里程。
9.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作答。
2018年,原名刘树勇的微博红人“老树画画”在社交平台上发表了一件扇面新作,并配上了一段颇为“佛系”的打油文字,“终于熬到周末,独自去看荷塘。清风花香扑面,忘了世态炎凉”。
此作一时引起热议,有人称赞,有人批评。请描述画面内容并结合画中文字阐述称赞与批评的理由。

①画面:
②称赞:
③批评:
10.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碰撞,生活中时有发生。车与车的碰撞,鸡蛋与石头的碰撞,海浪与礁石的碰撞……当然,也有这样的碰撞;情与法的碰撞,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不同文化的碰撞……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