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第一中学高三历史高考模拟(2019年下半年)同步练习

1. 详细信息
(加试题)下图是西周时期一件青铜器,其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铭文虽然简略,但日期(甲子日)、时间(早晨)等都与典籍记载完全一致,证明了典籍记载武王克商的牧野之战确为信史。这说明

A. 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
B. 解释历史需要不断更换视角
C. 确认历史事实需要多重证据
D. 考证史料需图片文献相结合
2. 详细信息
《论语》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意思是不管父亲是否正确,他责骂或责打你,作儿子的都应该在脸上挂着愉悦的神色,否则,就会伤慈父之心,就是不孝。荀子认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乃“人之大行”,可谓大孝。这说明苟子的主张
A. 丰富了民本的内涵
B. 发展了孝道的思想
C. 强调了仁爱的意义
D. 突出了德治的主张
3. 详细信息
宋代以后,以地图为载体的知识类型形成了明确的发展脉络,这与唐代及其之前极低的地图留存率以及所载的知识缺乏传承形成了明显的差异。这一“差异”的形成主要因为
A. 造纸术的发明
B. 雕版印刷术的推广
C. 指南针的应用
D. 活字印刷术的问世
4. 详细信息
清嘉庆十年(1805年)《大荒公禁栽烟约》记载了江西新城县烟草种植业情况:佣工者竞趋烟地,而弃禾亩。况农家妇女……今皆唯烟是务,妇不知织,布从何出?由此可知,当时新城地区
A. 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B. 商业市镇空前繁荣
C. 农业生产逐渐衰落
D. 小农经济受到冲击
5. 详细信息
据《南海县志》记载,珠江三角洲一带机器缫丝业起步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三四年间,南(海)顺(德)两邑继之而起者,多至百数十家。”与此情形直接相关的是
A. 广州被列为通商口岸
B. 外国资本输入的刺激
C. 清政府鼓励民间设厂
D. 新式企业的引领作用
6. 详细信息
漫画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时事,下图反映了近代中国某次战争。此次战争导致

A.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主权
B. 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C. 外国军队可以进驻北京
D. 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
7. 详细信息
据不完全统计,1850年至1900年,五十年间上海由外国教会创办的私立女校有16所;而自1898年国人自己创办第一所私立女校起,至1917年的二十年间上海国人自办的私立女校有43所,外国教会学校创办的私立女校在此期间增加Il所。私立女校的增加
A. 促进中国女性文化素养普遍提高
B. 成为列强实施文化侵略主要方式
C. 反映了上海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D. 根本瓦解了中国原有的教育结构
8. 详细信息
据《近代中国史纲》记载:“截至1930年初,红军约为六万余人,有枪者三分之二,活动区域达一百二十余县,苏维埃区已初步建立。”红军与苏维埃区得以存在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开展了土地革命
B. 实施了游击战术
C. 建立了民主政权
D. 获得了苏联支持
9. 详细信息
原国民政府战区司令长官薛岳的秘书在回忆录中写道:民国二十九年,住在延安窑洞里的毛.泽东、朱德,最让人佩服之处,是他们的政治远见,他们知道在需要的时候打一场合适的仗,依我看,这一仗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它的军事意义。“这一仗”
A. 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
B. 推动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 取得了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D. 坚定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
10. 详细信息
虽然美国企图通过它在会议中的“仆从国家”破坏会议,但参加会议的不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还有大批“和平中立主义”和接近“和平中立主义”的国家,它们有要求和平、独立,发展本国经济文化的共同愿望。这次会议
A. 推动了朝鲜问题和平解决
B. 促成了印度支那局势缓和
C. 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D. 确立了非集团不结盟原则
11. 详细信息
农业机械保有量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指标,下图中1981—1986年中国部分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变化趋势反映了

A. 优先发展重工业成效巨大
B. 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变革
C. 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活力
D. 市场经济发挥调节作用
12. 详细信息
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与晋侯朝拜周简王,会同刘康公、成肃公准备共同伐秦的时候,刘康公对成肃公在社庙接受祭品时失礼不敬的行为强烈不满,他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由此推断当时的情况是
A.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 君主直接控制地方
C. 分封制已彻底瓦解
D. 宗法制受到了挑战
13. 详细信息
西汉前期嫁过五次的女子不厌再嫁,寡妇的尊长不劝其守节,到了西汉中后期“从一而终”的观念才开始内化心中。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社会主流观念的变化
C. 传统儒学的影响
D. 自然经济形态的反映
14. 详细信息
《三国志》载:“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人名)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在职七年,器用充实。”材料中所述发明
A. 代表古代冶金技术的新发展
B. 是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创新
C. 表明古代冶金材料的新创造
D. 是古代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15. 详细信息
北宋欧阳修曾上奏朝廷,指出科举制应“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据此可知他主张科举考试应
A. 体现地域差异
B. 严格等级出身
C. 统一选拔标准
D. 确保公平公正
16. 详细信息
陈继儒曾评价某帖谓:“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公屈膝,非他刻所可方驾也。”此帖指的是

A. 《曹全碑》
B. 《九成宫醴泉铭》
C. 《兰亭序》
D. 《古诗四帖》
17. 详细信息
山西巡抚上奏雍正皇帝时说:“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途,其次宁为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硃批:“朕所悉知,习俗殊为可笑。”由此可推断出当时的山西地方
A. 商人重利轻义
B. 士子科考极难
C. 官商对立严重
D. 民俗异于传统
18. 详细信息
商务印书馆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描述,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观点。1906年版认为:“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1933年版认为:“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对上述两种描述解读有误的是
A. 商务印书馆紧跟时代溯流
B. 历史教科书体现时代特色
C. 社会性质决定了史观变化
D. 时局变化影响着历史评价
19. 详细信息
雷颐认为,甲午战争时中国仍属“前现代国家”,而日本已基本完成“现代国家”的建构。这里的关于“前现代”的认识,主要是指中国
A. 仍实行传统的皇权专制
B. 仍无现代化装备的军队
C. 仍没有改良自强的意识
D. 仍然全面抵制现代文明
20. 详细信息
1912年11月,政府邀集工商各界代表来京举行全国临时工商会议,会议涉及制定经济法规;改变垄断政策,许民自由经营;裁免厘税,改良税则;提倡国货,仿制洋货,振兴本国制造业等内容。此次会议的召开
A. 反映了北洋政府振兴实业的意识
B.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 表明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D. 促使近代“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21. 详细信息
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此变化反映了
A. 中国丧失的主权完全恢复
B. 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性强国
C. 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渐提高
D. 中国摆脱了帝国主义压迫
22. 详细信息
下图是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设计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一五”计划完全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B. 反映了广大人民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的愿望
C. “大跃进”期间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D. 反映了广大人民对中共八大总路线的贯彻执行
23. 详细信息
据《荀子·儒效》载:“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由此可见周朝
A. 神权与王权相互结合
B. 以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C. 王权受到诸侯国限制
D. 周天子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24.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A. 精耕细作的重要
B. 粮食产量的稳定
C. 生产技术的成熟
D. 生产效率的低下
25. 详细信息
“灾异示警”是中国古代神学政治理论的核心主张,也是中国古代言谏制度的精神支柱;它与“君权神授”共同构成古代天命哲学的基础,为统治阶级所接受,代代相传而深入人心。这表明
A. 君主专制催生了“君权神授”思想
B. “灾异示警”有效制约了君主集权
C. 言谏制度源于原始宗教迷信思想
D. 统治者借神学思想稳定政治秩序
26. 详细信息
宋元至明清,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变化如下表。这突出反映了

时期

宋元

明清

形象特点

神通广大,追求个人享乐,爱憎不鲜明

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



A. 佛教融入中国,影响艺术形象塑造
B. 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重视物质享受
C. 市民阶层扩大,个性解放要求增强
D. 儒家思想发展,封建伦理纲常加强

27. 详细信息
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是我国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从1853年至1863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该现象反映
A. 银行制度取代传统汇兑模式
B.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 清朝政府压制商品经济发展
D. 社会动荡阻碍南方经济发展
28. 详细信息
统计表明,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以贯之的产业结构是商业资本大大强于工业资本。这主要缘于
A.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 近代工业发展不平衡
C.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
D. 商业的利润高于工业
29. 详细信息
“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中国为什么屡屡失败。他们确信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没有一种能赋予民主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心理基础,是不可能真正建设和组织起西洋式的社会的。”由此推断,材料中“他们”
A. 主张维新变法
B. 坚持三民主义
C. 提倡民主科学
D. 宣传马克思主义
30. 详细信息
20世纪30年代,“现下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她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烫了水波式的头发,画了笔直细长的眉毛。”同时期的河南官方则下令:“着绸服则加税,而丝袜缎鞋尤甚,每一只须纳税一元。”这些现象表明近代中国习俗变迁的特点是
A. 全盘西化
B. 中西合璧
C. 官方主导
D. 新旧杂陈
31. 详细信息
毛.泽东曾说道:“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阶级……选举自己的政府,向着帝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专政。”文中的“现阶段”指的是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32. 详细信息
郭溪土在《试论周恩来“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内外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1955年,周恩来在作《关于亚非会议的报告》中,第一次正式地、公开地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这表明我国政府
A. 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确立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政策
C. 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方针
D. 对台政策灵活务实积极主动
33. 详细信息
下面是1979—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比上年增长)曲线图。对其认识最正确的是


A. 中国经济增速总体是持续稳定增长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前进
C. 对内改革的深化推动三次发展高潮
D. 开放力度强弱影响经济增速的快慢
34. 详细信息
《唐会要》载:“(唐朝大历年间)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期利。”这从侧面反映出唐代
A. 官员生活来源依赖市场
B. 政府对市场控制逐渐放松
C. 扬州位置优越商业繁荣
D. 商业的辅助机构比较健全
35. 详细信息
罗仲辉《印刷史话》中记述:“各地书坊按照朝廷颁布钦定历书的月份朔晦和节令变化翻刻印刷,往往还有对全年的旱涝灾情、农事丰歉、瘟疫饥馁的预测,很受农民和市井工商业者的欢迎。书坊往往在朝廷历书未颁之前争相编印,导致日期有误差,甚至发生争执而对簿公堂。”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材料中“翻刻印刷”指活字印刷
B. 印刷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C. 印刷行业有商业化、市场化趋向
D. 书坊实为朝廷控制的官营手工业
36. 详细信息
约翰·汤姆逊在《中国和中国人影像》中记述:“镇江府位于大运河和扬子江的交汇之处,据守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因而在(那次)敌对期间,这里是大力防守的重镇之一。而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文中“敌对”行为的后果导致
A. 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B. 列强侵略势力渗透到中国内地
C. 西方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 清廷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工具
37. 详细信息
1918年8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偶像破坏论》一文,文中指出:“其实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他呼吁:“破坏偶像!破坏虚伪的偶像!吾人信仰,当以真实的合理的为标准。”该言论在当时
A. 动摇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统治
B. 启发民众探寻社会真理
C. 标志新文化运动向纵深发展
D. 开创了民主革命新阶段
38. 详细信息
1946年10月,在攻下张家口之后,国民党上下踌躇满志,多数高级将领对战争前途表示乐观。参谋总长陈诚十分自信地表示:“也许三个月至多五个月便能解决。对于交通,任何一线均可于二周内打通。”这一判断
A. 是基于抗战形势的全面分析
B. 促使了全面内战的爆发
C. 准确预估了战争发展的走向
D. 轻视了中共的作战能力
39. 详细信息
下图为华东人民出版社1953年出版的钱大昕的油画《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这一年,人民的选举

A. 有力地促进了《共同纲领》的制定
B. 开创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全新阶段
C. 使宪法草案大讨论迅速达到高潮
D. 为全国人大的召开奠定组织基础
40. 详细信息
1955年,中国与埃及签订贸易协定后,中非贸易额由1950年的1214万美元上升到1956年的4865万美元;中国与缅甸的贸易额从1950年的313万美元增长到1956年的4032万美元;1956年8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这一贸易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不结盟”外交方针的推行
B. “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友好
C. 发展中国家经济存在互补性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外交准则
41. 详细信息
下图为1959~1994年某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统计示意图。其中1987~1994年百货零售网点数量急剧增加主要源于

A. 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
B. 经济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C. 世贸组织对华贸易的促进
D.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42. 详细信息
学术界对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存在不同的认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黄宗羲在全面批判君主专制种种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表现了思想创新的理论勇气。特别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这一命题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天下”是人民共有的,而非君王一家一姓所私有;二是天下大事应由人民当家作主,而不应由君王一人垄断;三是君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而必须尽心尽力为民服务。
——摘编自吴光《黄宗羲的社会批判精神》
材料二 黄宗羲虽然将民本推到了极致,但其政治哲学思想仍然没有跳出孔孟民本的思路和范畴。民本是一种“定对目标选错道路”的空想,永远无法到达“利民”的目的地,因为其一旦进入实践,必然被君主改造成外儒内法的伪民本。如果把民本当成民主,就会让一种“名为民主实为专制”的东西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其结果将是不但不能实现民主的目标,而且还会败坏民主的名声。但民本不是民主并不意味着民本思想没有价值。这种“反法之儒”给走出“秦制”的近代中国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思想动力,并为接轨“西学”提供了本土资源。
——摘编自丁新宇、郭强《民本非民主——定性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现实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社会批判精神”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否定黄宗羲“民本”思想的具体表现及其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黄宗羲“民本”思想的理论价值。
43. 详细信息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辛亥革命亲历者后任军政府司法部部长张知本口述)首义发生,其远因甚多。尤以是年三月黄花岗之役,青年学生壮烈牺牲,已博得全国同情;及同年七月因川省铁路国有风潮,激起遍地怒火。首义前数日,或汉有孙武之制造炸药失慎案,致革命党人名册被搜,清廷按图索骥,有一网打尽之可能。党人为势所逼乃匆促举事,清湖光总督瑞澄仓皇出走,革命党人遂不战而有武昌。
——摘编自沈云龙《辛亥革命及国民党的分裂》
材料二 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看,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
——摘编自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
(1)据材料一,概括张知本所认为武昌起义发生的原因,并阐述此类史料的价值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44. 详细信息
2018年6月,习.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调研时强调:“谁说国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残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变成现代企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8年《华盛顿邮报》上刊登了记者马修斯发表的一篇中国工厂观察记。他说:“当我走进一个车间的时候,有三名女工正在同旁边桌上的另外三名女工聊天。在我逗留的几分钟里只有一个女工干了活,而没有一个女工说得清楚她们的生产定额是多少。”一位日本记者在重庆炼钢厂发现了一台140多年前的机器。这家年产30万吨原钢的工厂,使用的机械设备全都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日本驻香港记者松永二日也对中国企业的落后感到惊讶,他举例说,上海内燃机研究所的31名技师,平均年龄是56岁。
——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878~2008》
材料二 今日国企与老国企不同,已发生质变:昔日国企资本百分之百国有,今日国企90%以上实行股份制,还有外资介入。昔日国企经营为完成国家计划,今日国企经营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昔日国企利润全部归属国有,今日国企已数年不向国家交利润;即便最近上缴,也是微乎其微。昔日国企没有分配自主权,今日国企具有完全分配自主权,不受国家约束。
——摘编自何伟《对国企改革历程的深层次思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国有企业在当时存在的不足之处。
(2)据材料二,概括“今日国企非昔日国企”表现在哪些方面?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深化我国的国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