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免费试卷(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图器物为何尊,成王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何姓贵族所制。尊内底铸有122字铭文,记述了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造成周(今洛阳)之事。而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器物可以佐证的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 B.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C.第一个国家政权的诞生 D.多民族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指出,“西周分封制并不只是周人殖民队伍分别占有一片东方的故地,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该学者强调的是,分封制
A. 拓展了西周的疆域
B. 加强了对东方的控制
C. 强化了周王的集权
D. 推动了各族群的交融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因素是
A. 宗法制
B. 皇帝制
C. 世官制
D. 察举制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钱穆曾经说过:“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其中秦始皇得此评价的主要原因是
A.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B.创立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
C.实施分割相权的制度 D.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A. 分工明确,彼此牵制
B. “国”与“家”同治
C. 垂直管理、分层管理
D. 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内容是不同史籍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的记述,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记述

出处

“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

《史记·吴王濞列传》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前汉书》卷14

“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至千里。”

《后汉书·百官志》



A.《史记》为当世史籍,可信度最高 B.记述有差异,参考价值不大
C.记述均属于第二手史料,不可采信 D.综合多种史籍记述可确认其原因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由魏文帝曹丕时的吏部尚书陈群创议。当时中正官品评人才主要包括家世、行状、定品三个方面。行状是对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A.加大了荐官的随意性 B.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
C.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 D.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人认为,与汉朝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是指( )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宋时,曾流传如下说法:“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它折射了当时
A.守内虚外的军事部署 B.重文轻武引发价值观变迁
C.科举制不断走向公平公正 D.强干弱枝的集权思想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是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对比

时期

职位

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其他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

清代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上传下达,备皇帝顾问


表中的史实表明当时
A. 君主专制的强化
B. 官僚机构的膨胀
C. 中央集权的加强
D. 行政效率的提高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如图,中国封建时代建造了很多规模宏大的工程,创造了诸多奇迹。封建时代我国能够集中力量完成这些工程主要是基于

A.中央集权的保证 B.人民群众的奉献
C.科学技术的先进 D.手工业的发达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A. 英国的船坚炮利
B. 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C. 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D. 中国的闭关锁国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甲午中日战争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一个新阶段。下列最能体现“新阶段”的条约条款是
A.割地 B.赔款 C.开放通商口岸 D.允许开设工厂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上海的《申报》受台民爱国精神的感召及反割台舆论的影响,派“访事人”在厦门收集有关台湾的消息,还大量转载、翻译上海和香港各地的中文与西文报纸,尽可能提供有关反割台运动的新闻,并及时予以评论。这反映了
A. 清政府鼓励人民支持反割台斗争
B. 反割台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 报刊的关注推动反割台运动的兴起
D. 舆论对割台的关注和对台民的支持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压迫和西方传教士的文化侵略、情报刺探、对中国人民文化歧视以及当时中国守旧势力利用,致使民众与西方传教士之间矛盾日益激化,造成一系列教案,引发了义和团运动。这说明义和团运动
A.遭到了列强的镇压 B.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改变
C.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D.是列强侵略加剧的产物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17年,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凡有“八年抗战”字样的,改为“十四年抗战”。在教材中落实和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重在强调
A.抗战历史的全面性 B.抗日战争的持久性
C.东北抗战的重要性 D.国民党的抗战贡献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日本陆军兵力分布统计

年份

日陆军总兵力(师)

侵华日陆军兵力(师)

侵华兵力所占百分比

1937

24

21

88%

1938

34

32

94%

1939

41

34

83%

1940

49

38

78%

1941

51

34

80%

1942

58

37

64%

1943

70

38

64%

1944

99

36

40%

1945

海外的侵略军共352万余人

向中国投降的约128万余人

50%



据表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日本海军和空军的实力弱于中国 B.中国为世界反法战争的胜利贡献巨大
C.中国抗日战争前后历时八年之久 D.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战争中牺牲最大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史学家蒋廷黻指出:“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我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的。”下面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选项是
A. 《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B. 《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 分兵北伐,孤军深入最终失败
D. 创立拜上帝教发动农民,纲领具有空想性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作者把辛亥革命作为“分界线”的史实依据是
A. 清帝退位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 武昌起义
D. 中国同盟会建立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该规定旨在
A.废除封建制度,防止清朝复辟 B.限制总统权力,维护民主共和
C.借鉴美国政体,实行三权分立 D.消除动乱政局,加强中央集权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39年5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撰写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文章。文章说:“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现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新”在
A. 帝国主义放弃了对中国的侵略
B. 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C. 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
D. 第一次国共合作局面正式形成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宋庆龄说:“孙中山和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这里说的“内部条件”主要是指(  )
A. 孙中山在多次维护共和斗争失败后思想转变
B. 中共在组织工人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后认识提高
C.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
D. “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共同心愿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词句“横扫黔省,所向无敌。威震云南,龙云丧胆。追剿之敌,叫苦连天。克服天险金江,战胜雪山草地”,所描写的历史事件
A. 沉重打击了侵略势力 B. 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批骨干
C. 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 D. 促成“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24.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行省是蒙元帝国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在世祖前期和中期,多数行省是以中书省宰执临时派出处理军政事务的形式出现的。随着大规模征服战争的结束,临时处理军政事务的行省陡然减少,而半固定化的行省不断扩充和发展,并且在世祖末成宗初逐步过渡到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据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整理
材料三 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地方废除元旧制——行省制,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原行中书省的行政、军政和司法之权,三司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并分析由此产生的后果。
(2)根据材料二,行省作为机构在元代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行省制创建的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代在地方管理方式上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4)综合以上分析,谈谈你对古代地方治理的认识。
25. 详细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表

年份

党员人数(人)

年份

党员人数(人)

1921年7月(中共一大)

53

1934年

30万

1922年6月(中共二大)

195

1937年

4万

1923年6月(中共三大)

432

1940年

80万

1925年1月(中共四大)

994

1945年4月(中共七大)

121万

1927年4月(中共五大)

5.7万

1947年12月

270万

1927年4月后

1万

1949年10月

448万

1928年6月(中共六大)

4万

——

——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与结构变化及发展趋势》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表”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提示:主题方向可就人数减少现象、人数由少增多现象、变化的总趋势等方面入手。

26. 非选择题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民众在义和团运动中所显示的巨大反抗力量与生命力,使西方列强深为震慑,从此不敢轻言瓜分中国……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最高执政集团,在追究并清算“原教旨”式的保守派在庚子事变中的责任之后,出于对权威危机的恐惧,于是一变而为新的改革政策的积极推行者。从庚子事件到辛亥革命以前,清王朝在其最后十一年中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改革运动——清末新政。
材料二清末新政是一场改革运动。它和历史上所有传统君主制下的改革一样,以传统政治权威合法性为基础,运用传统的官僚行政组织手段,自上而下地进行政策创新,在保持既存秩序的历史连续性的基础上,渐进地推进社会变迁和政治结构的自我更新,并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这场新政包括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学堂,奖励出国留学,扩展新式军队,改革司法制度和巡警制度,创立地方自治与筹备立宪,等等。
从现代化的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社会风俗和政治生活与过去几十年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的社会利益集团和政治势力开始崛起,这种社会风气的变化,甚至已经影响到内地省份的一些偏远角落。
——以上材料均摘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新政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末新政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