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在线测验完整版(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市第六中学)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16年3月,考古专家确认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主身份为“汉废帝”刘贺。据史书记载,刘贺在当皇帝的27天里做了1127件荒唐事,从而留下了“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的罪名。但刘贺墓出土了编钟、琴瑟、大量的竹简和孔子圣贤像,诸多学者据此认为刘贺是知书达理、情趣高雅的人。上述对刘贺的不同评价说明
A. 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互证
B. 文献史料真伪难辨
C. 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D. 历史记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地图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帮助我们理解历史。能够准确反映下图所呈现的历史阶段特征的描述

A.王纲解纽,礼崩乐坏 B.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C.七国争雄,变法图强 D.秦国崛起,完成统一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基本特点不包括
A.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B.血缘关系政治化
C.高层权利不甚集中
D.地方行政日益完善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据说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其中的“封建”指的是
A. 实行分封制
B. 进行封建改革
C. 实行宗法制
D. 任人唯亲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 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 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C.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D. 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反映了该书的创作风格为
A. 爱国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对西周宗法制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分封制是宗法制度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B.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大的特点
C.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制度
D.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的封建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是允许社会流动的,具有较强的调节社会矛盾的机制。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三个主要剥削集团,官僚则是他们政治上的代理人,形成了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的“四位一体”,维护封建制度成为它们共同的根本利益。该材料的主旨是
A. 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 B. 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C. 统治阶层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 D. 封建社会允许社会流动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赵翼《廿二史札记》写道:“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材料的“变”最早出现于( )
A. 商周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
C. 秦汉时期 D. 唐朝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史料记载,公元1384年9月14日至28日皇宫收到奏章1160件,共计3291件政务。“庶务丛集……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于是
A. 立左右丞相辅佐全国政务
B. 建中朝参与军国要务
C. 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D. 由军机大臣共议国事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是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毛.泽东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政制”指的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宗法制
D. 中央集权制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A.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B.集体统治到个体统治的转变
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根据秦朝官制,中央设立丞相、太慰、御史丈夫,史称“三公”。但太慰一职始终空设。在此背景下,御史丈夫的实际作用是(  )
A. 监察百官并掌管财政 B. 协助皇帝助理万机
C. 协助丞相管理军事 D. 牵制丞相,以防其专权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古代在选任官吏时规定,叔伯、兄弟不得在同一部门任职,其目的是
A. 防止官员结党营私
B. 打击官吏贪污腐败
C. 削弱地方政府权力
D. 破坏宗法血缘关系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李清等同学学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后,画出了下列“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其与史实基本相符的是
A.
B.
C.
D.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宋朝廷尽收州县之财,州县日常开支全仰上司批拨。由于州县额定行政费用之外,所收赋税“不留盈余”。或者“水旱洊至,闾里萧然,农民菜色。而郡县且不能以赈救,而坐至流亡”。这说明了
A. 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划调整
B. 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C. 中央集权制阻碍社会进步
D. 过分削弱地方权力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宋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
A. 中书门下
B. 通判
C. 平章政事
D. 六科给事中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
A. 推恩令
B. 分封制
C. 行省制
D. 郡县制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面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 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汉代官秩仅六百石的三十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察尚书省;宋代御史台的察院,上自宰相,下及郎官违法、失职皆可弹奏。材料表明古代的监察
A. 地位越来越高可弹奏宰相 B. 是朝廷的耳目对朝廷负责
C. 解决相权威胁的主要途径 D. 位卑权重以小制大的范式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系统完整的选官制度是从两汉的察举制度开始的,“察举制一九品中正制一科举制”是选官制度发展的主线。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
A. 选官制度的唯一性、单一化
B. “西学东渐”的影响
C. 选官标准及方法的主观化、复杂化
D. 选官权力集权化和专制化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北大历史系教授阎步克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实际行政职能,即“职能性官职”;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性职类”.秦汉以后,官职复杂多变,每一细微变化都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下列有关解读中不正确的是
A. 秦汉“以吏治天下”,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
B. 魏晋官僚“士族化”,仅参照等级品位因素
C. 唐宋入仕者皆授官阶,说明已基本摆脱魏晋品位的影响
D. 明清以“品位性官职”为主,与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紧密相关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有学者认为,我国古代有“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预国家政治”的制度。该制度始于( )
A. 秦汉时期 B. 魏晋南北朝时期
C. 隋唐时期 D. 明清时期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文献通考》载,唐代监察御史“选拜多自京畿县尉”;玄宗诏定:“凡官不历州县者,不拟台省”;肃宗时重申“御史须曾任州县理人官者,方得荐用”。这说明唐代选任监察官员
A.用于维持地方的治安
B.是由皇帝个人钦定的
C.强调人选的实践经历
D.是由地方官员推荐的
26. 详细信息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紀,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和秦朝分别在地方实行什么地方制度?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郡县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与秦朝的地方制度相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点?结合元朝行省图,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现实原因。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当今社会形势,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7.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从贤良文学或上书言事的人当中,先后拔用了严助、朱买臣、吾丘寿王、主父偃、严安等人,在他们的本职以外,另给侍中、给事中、常侍等加官,让他们出入禁省,随侍左右,顾问应对,参与大政。……武帝还参用宦官为中书,掌尚书之职。这些人日在皇帝左右,逐渐形成一个宫内决策的机构,称为“中朝”或“内朝”,与以丞相为首的政务机关“外朝”相对应。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初,尚书左右仆射二人及侍中、中书令各二人是当然的宰相,在门下省政事堂办公,非三省长官不得入政事堂(唐太宗)给他官加上“参预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参知机务”、“同掌机务”等名目,让他们进入政事堂分任宰相事……。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宋承唐制,以同平章事为宰相之任,无常员,有二人则分日知印”。“参知政事掌副宰相,毗大政,参庶务”。……初期,参知政事“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殿廷别设专位,敕尾著衔降宰相”。“至道元年(公元995年),诏宰相与参政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押敕齐衔,行则并马”……。
——《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内朝”的人员组成及其设立的直接目的。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的行政措施与材料一汉武帝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说明“参知政事”地位的变化。
(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汉武帝、唐太宗及宋朝实施的行政措施的共同点及其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