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半期期中考试历史在线考试题免费练习(2018-2019年河北省武邑中学)

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18年后,西方各国对苏联采取了敌视和封锁政策。但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1929年~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竟高达90%。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 苏联新经济政策产生了一定效果
B. 美英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效用
C. 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
D. 美英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
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苏俄领导人在总结——的经验时明确指出:“我们为热情的浪潮所激励,我们首先激发了人民的普遍政治热情,然后又激发他们的军事热情,我们曾打算用这种热情直接实现与一般政治任务以及军事任务同样伟大的经济任务。”横线上应是
A.战时共产主义
B.斯大林模式
C.赫鲁晓夫改革
D.新经济政策
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经济学家诺思认为在制度创新之中,国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既包括积极的作用又包含消极的作用。他说过:“没有国家办不成事,有了国家又有很多的麻烦。”下列经济思想与其主张相符的是
A.
B.
C.
D.
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前苏联有许多学者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下列对此理解正解的是
A.恢复资本主义经济模式
B.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C.强调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D.放弃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题文)1932年12月27日,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决议,在全国实行身份证制度,惟独不给农民发身份证,理由是:“防止广大农业居民在国内各地不受控制的移动”。这一做法
A. 促进了农业的持续增长
B. 保证了工业化顺利进行
C. 巩固了苏联的工农联盟
D. 维持了工农业均衡发展
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苏联史》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述:“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这一体制
①与实施初期的苏联国情基本适应②是苏联实现工业化国家的重要条件
③奠定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④其弊端是造成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A. ①②③
B. ①②⑧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福利制度。下列有关其影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劫富济贫”,激化了社会矛盾
B.“削峰填谷”,缩小了贫富差距
C.“惩勤助懒”,挫伤了工作积极性
D.“扶危济困”,扩大了社会消费
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1933~l944年在任的美国国务卿考德尔·霍尔就当时的国际贸易状况谈到:“无拘无束的自由贸易对应着和平时代;而高关税、资易璧垒和不平等的经济竞争,则对应着战争……”战后国际社会在吸取这一教训的基础上成立了
A.亚太经合组织
B.关贸总协定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世界银行
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为“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率”,对表格中数据变化反映的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A. 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的结果
B. 得益于战后世界各国普遍消除关税壁垒的做法
C. 世贸组织对战后经济发展发挥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D. 世界经济体系朝制度化、体系化建设的客观结果
1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由于在欧盟建立“财政联盟”和银行联盟、开征金融交易税以及欧盟中期预算等问题上分歧严重,英国民众的“疑欧”“退欧”情绪高涨乃至2016年6月23日英国公投宣布退出欧盟,材料反映英国退欧的主要原因是
A.“孤立主义”政策的深远影响
B.欧盟移民挤占了英国的就业机会
C.经济利益冲突不断加剧
D.欧盟及其他国家民众对英国日渐不满
1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题文)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由此可以得出( )
A. 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和社会根源 B. 新航路开辟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动
C.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因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土耳其的崛起并不是导致葡萄牙和西班牙开辟新航路的原因。相反,是新航路的开辟导致了传统商路的进一步衰落。葡萄牙人的商业垄断阻碍了传统商路的发展,导致了奥斯曼土耳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下降,这则材料说明
A. 土耳其在传统商路的扩张是被动的
B. 新航路的开辟,实质上是大国间的较量
C. 新航路的开辟源起于资本主义萌芽
D. 商业垄断已无法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1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入西班牙,造成通货膨胀;同时,西班牙商人变得富有,他们纷纷取得地产,购买贵族头衔。这些现象对西班牙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A. 推动了殖民扩张活动
B. 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
C. 阻滞了国内工业发展
D. 提升了西班牙的国际地位
1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下表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带来的后果是

年份

1475

1521

1555

1558

1559

1595

1597

价格指数

100

167

270

370

400

515

685



A. 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
B. 加速社会分化和封建制度解体
C. 推动农业生产商品化及贸易繁荣
D. 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1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下图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图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
B. 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
C. 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
D. 大西洋沿岸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16.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由于海外贸易的需要,西欧本身的资本流通、贸易种类和数量与过去相比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商业的社会功能发生了改变,市场交易越来越成为社会中人们获得日常生活物品的手段,近代的货币与信贷体系纷纷建立与流行起来。”上述现象直接反映了
A. 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扩张
B. 商业结构和组织方式发生变化
C. 商贸中心转移至地中海沿岸
D. 商品输出成为贸易的主要方式
17. 选择题 详细信息
苏联动用黄金储备购买粮食的资料(单位:吨)

年份

黄金总量

黄金出口

其中用于购买粮食

1965年

577.1

335.6

335.3

1972年

1243.7

458.6

458.2

1977年

774.4

390.0

390.0

1980年

502.0

156.0

156.0




上述表格说明( )
A. 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国际市场
B. 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现
C. 苏联已成为重要能源输出国
D. 农业危机威胁政治稳定

18.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勃列日涅夫在苏联执政18年。下表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

时间

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

工业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

1966—1970年

7.8%

8.5%

1971—1975年

5.7%

7.4%

1976—1980年

4.3%

4.4%

勃列日涅夫改革出现上表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①注重发展重工业 ②忽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执政后期改革停滞不前 ④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耗资巨大
⑤遭受长期严重的自然灾害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⑤

19.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由下表可推知( )

(注:农庄农户当时分得一块供自己支配的宅旁地。个人经济主要指宅旁地经济)
——据《俄罗斯研究》
A.社会环境有力地推动了个人经济发展
B.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断削弱
C.个人经济是农民赖以维持生计的依靠
D.二战的爆发深刻改变了苏联的经济结构
20. 选择题 详细信息
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变化,基于
A. 对斯大林背弃列宁新经济政策做法的赞赏
B. 对美国与苏联经济发展状况巨大反差的反思
C. 对苏联即将遭到德国法西斯侵略的同情
D. 对斯大林高度集权政治体制问题的担忧
21. 选择题 详细信息
“集体农庄的道路,……是劳动农民唯一正确的道路。”“使全体份地变为统一的大块土地,归劳动组合集体使用……是全民的国有财产。”“富农和被剥夺了选举权的人都不准加入劳动组合。”同时规定,“苏联之经济生活,受国家所定国民经济计划之决定。”这说明斯大林体制实际上
A. 长期执行行政指令
B.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短时间内迅速推进了工业化
D. 片面理解马克思主义,没有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22. 选择题 详细信息
20世纪30年代,当有人质疑在五年计划的指导下,苏联却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利用美国的先进技术建成,会造成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时,斯大林表示:“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这就是愚蠢之至”。材料从根本上反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
A. 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 突破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 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 重视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
23. 选择题 详细信息
捷克前总统哈维尔曾说:“整个工业部门生产着人们不感兴趣的东西,而我们所需要的
东西却十分匮乏。……我们的前政权,以其狂妄自大和偏狭的意识形态,将人缩减成一种生产力和相当于一个生产工具。”在此,他抨击的是
A.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社会化大生产
B.机器大工业时代的流水线生产方式
C.政府掌控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计划经济体制
24. 选择题 详细信息
从1928年起,苏联政府广泛推行农产品的预购合同制,向集体农庄和个体农户采购粮食。下表是1928至1931年苏联粮食总产量和国家采购粮食数量的统计。这表明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粮食总产量(百万公担)

773.2

717.4

835.4

694.8

国家采购量(百万公担)

107.9

160.8

221.4

228.3



A. 政府禁止农民自由买卖粮食
B. 农业为工业化建设提供资金
C. 新经济政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
D. 政府大量采购粮食提高农民收入

25. 选择题 详细信息
张建华教授所著的《红色风暴之谜》载:1927年苏联政府在经济管理方面加大了行政干预和国家计划的力度。工业方面越来越广泛地控制新建企业的审批权,某些商品的出厂价格也由国家控制。农业方面实行农产品合同预购制,1928年两次用行政命令强制收购农村余粮。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 )
A. 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的一些做法
C. 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 加大力度推进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26. 详细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化需要科学技术的推动,工业化时期是善于学习的时代……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从1929~1939年,熟练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
工业化时期,苏联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是一个威胁与机遇并存的时代。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世界历史纪录片》
材料二 ……无论苏联最高领导层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见下图)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至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工业化建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时间段中、苏两国经济分别出现什么问题,并分析共同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时间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不同趋势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