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仁市无纸试卷

1.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文化资源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文学创作如何用好历史文化资源,讲好精彩的中国故事,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十分迫切的课题。
如果并不严谨地划分,我们大致可以把文学作品分为历史题材、现实题材、幻想题材等类型。这些作品不论描写的是什么,都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好,那就是如何看待并评价我们的历史。尽管历史是人类生活的“过去式”,但它总是或隐或显地影响着现实中的人们,并对人们如何认识自己、如何选择未来产生重要作用。不论是现实中的人还是未来的人,无不被打上历史的烙印。这种烙印一方面来自客观的生活方式、风俗伦理等外在于个体的社会存在,并不自觉地渗入人们的血液之中,演化为潜意识表现:另一方面来自个体对历史文化内在的主观自觉的接受并形成个体认知,转化为观念性价值取舍。
历史文化资源有多样的存在形态,比如留存下来的各种典籍,以实物形态呈现的历史原貌,口耳相传或进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某种传说、风俗等。无论如何,它们可以帮助我们重回历史。在许多典籍与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领略历史的风貌,获得精神上的激励。
我们知道,一定的文明,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会逐渐建立起与自身发展相应的方法论与价值体系。在陶寺遗址中,我们看到了巨型观象台的观测点“地中”。人们为了更好地把握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研究感受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寻找“地中”成为那一时期人们的科学命题与意义归属,它升华为哲学概念、方法论与价值观,超越了实用含意而成为文化追求。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这样的价值观。当然,尽管不同地区的人们在价值认同上存在差异,但就人类而言,仍然存在着超越其差异的共同价值观,如爱、善、真等。
但是,当一种文化处于强势时,往往会以自己的价值观否定不同文化形态的差别。工业革命以来,西方文化渐成强势,成为衡量其他文化的“标准”。这其中既有历史的某种必然性,也存在着历史的无奈与悲凉。工业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既改变了历史演进的方向,也为人类日常生活创造了新的方式,同时,也引发了诸如资源的巨大消耗、自然生态的破坏、社会以及国际秩序的不平等问题,特别是关乎人类未来的问题。其发展显现出巨大的局限性,人类在寻找未来出路的过程中陷入迷茫。究其根本原因,是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严重的缺陷。
如何构建具有民族文化传统、适应时代要求、具有现实针对性的文化形态与价值体系,是我们不可回避的历史使命。而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找通达未来的方向,构建具有现代意义的价值体系,最急迫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解决人类面临的现实问题,中国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中仍然有丰富的可以转化为现实价值的资源。这些源于传统又立足现实,既具有现代意义又体现出充沛的现实精神的价值观,对当下人类的发展模式、未来走向具有重要的启示。由此中国的作家当然也能够提供充满思想深度、想象魅力与艺术活力的精彩的中国故事。
(摘编自杜学文《用历史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个作家,不管你想写什么题材的作品,直面历史这个问题都是不可回避的。
B.相比其他实物形成的历史资源,典籍更有其优越性,它可以让人们获得精神激励。
C.综观文明的发展,具备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两个因素,就会形成一定的文明。
D.西方文化在处于强势时,它不但以自己的标准否定了其他文化,还将其进行消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先点出历史文化资源的话题,接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提出如何用好历史文化资源的问题。
B.文章从对不同地区的人们在价值认同上存在差异的论述引出了关于人类价值体系存在缺陷的讨论。
C.文章从好、坏两方面阐释了工业化、现代化给人类历史带来的影响,体现了思维辩证性。
D.文章按照总分总结构来组织,末段指出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可以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史对“现实人”的影响很大,它关系到现实人如何认识自己和如何选择未来的问题。
B.寻找“地中”是中国以外的人无法理解的,因为不同地区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观。
C.历史文化资源的存在形态具有多样性,其作用不尽相同,但都会带领着我们重回历史。
D.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找寻素材,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讲出有思想深度的精彩的中国故事。
2.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绿水青山带笑颜》等多部扶贫题材的电视剧播出,将创作视域置于近年来日益引人关注的“新乡村”建设与发展上,展现了新乡村、新形象,并呈现出内容表现与艺术传达等诸多方面的新特征,这些电视剧也可归类为“新乡村剧”。
这些扶贫剧之“新”首先在于贴合新时代叙写“新乡村”的故事。变化中的“新乡村”,正以《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中的下溪村、《绿水青山带笑颜》中的石坞村等为典型样貌——农村环境保护所呈现的青山绿水自然生态之美,加之农民居住环境改建升级所带来的美化宜居之貌,共同构建起“美丽乡村”的外在景观;而种植、养殖、农家乐、乡村游等多业态并进的绿色产业链建构,以及传统手工艺发掘、新型民宿建设等乡村综合优势的发挥,则成为支撑“新乡村”持续发展的内在力量。
心态如何随环境同迁,观念如何与时俱进,是当下新乡村建设的迫切命题。在《一个都不能少》中,贫、富两村村民的矛盾冲突,恰似乡村振兴中旧与新博弈的缩影。此外,在环境规划之中注重独特美感,在整体建设中注入人文关怀,方为“新乡村”的良性发展之道,亦应是“新乡村剧”着力传达的新理念。扶贫剧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力量”及其凸显的生力军“新形象”。在电视屏幕上如此集中地呈现“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干部”“科技特派员”“返乡创业青年”等年轻一代自觉投入乡村扶贫振兴与持续发展大业,应尚属首次。他们充满青春活力,是站在时代前沿的生力军,以其独到的见识、学识与智慧,努力拓展契合时代需求的发展新思路。
随着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国农村将会发生更加翻天覆地的变化,期待创作者们对新乡村题材有进一步的关注,对新乡村生活有更深入的体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扶贫剧以飨观众。
(摘编自张洪波《扶贫题材剧要传递支撑“新乡村”持续发展的内在力量》)
材料二:
为了塑造扶贫英模的先进形象,不少扶贫戏或自始至终急于凸显主人公的义无反顾、心无旁骛,却对其为何如此坚定交代得不清不楚,或急于将主人公扶贫工作中的各种事迹堆积在一起,却忽略了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意志选择。注重人物“做什么”而忽视“为什么”这么做,容易导致舞台上常见的事多而戏少的“报告会模式”。
扶贫剧作中,“施动”的扶贫干部与“受动”的贫困群众,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有在舞台上展现的权利。当下的扶贫题材剧作,无一例外都把“施动者”中的先进典型作为主人公,彰显他们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而被帮扶的“受动者”,从未成为被刻画的主体。帮扶对象看似在场,甚至经常成批出现,但其灵魂深处最真实的生命体验,仍然是被遮蔽的,他们其实更接近于一个群体符号,处于一种隐性的失语状态。只要这一点未被充分揭示,扶贫工作的艰辛与复杂,以及扶贫工作者所遭遇和克服的实际困难,就仍然有可能被简单化处理。这对扶贫剧作着力塑造的先进典型,又何尝不是一种损害?
(摘编自穆海亮《扶贫戏:以“人”为本,方成经典》)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等多部扶贫题材电视剧的播出,带来影视创作视域的改变,人们开始关注“新乡村”建设与发展。
B.“新乡村剧”多以体现农村环境保护所呈现的青山绿水自然生态之美、农民居住环境改建升级所带来的美化宜居之貌的“美丽乡村”为背景地。
C.“新乡村剧”揭示出支撑“新乡村”持续发展的多业态并进的绿色产业链建构,以及传统手工艺发掘、新型民宿建设等乡村综合优势的内在力量。
D.乡村振兴中旧与新的博弈、在环境规划之中注重独特美感、在整体建设中注入人文关怀、塑造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形象”等成为“新乡村剧”的亮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扶贫剧中的“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干部”等年轻一代,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力量、新形象,也是扶贫剧中最引人注目之处。
B.创作者们要想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扶贫剧,就要进一步关注新乡村题材和农村即将发生的变化,更深入地体验新乡村生活。
C.“新乡村剧”在内容表现和艺术传达上既有自身特点,贴合新时代,也有其缺点,有堆积事迹、呈现“报告会模式”的现象。
D.“新乡村剧”中,帮扶对象经常成批出现,造成他们的生命体验被遮蔽,扶贫工作者所遭遇和克服的实际困难往往被简单化处理。
【3】如果你是影视剧的导演,让你执导一部“新乡村剧”,你在塑造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形象”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3.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庄稼都收完了,地里光秃秃的,山沟里的荒草却长得茂盛。把牛往沟里一轰,可以躺在沟门上睡觉;或是把牛赶上山,在山下的路口坐下,看书。秋山的色彩也不再那么单调: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树上缀满了珊瑚球似的小酸枣……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丛,雾蒙蒙的。灰色的小田鼠在黄土坷垃后面探头探脑;野鸽子从悬崖上的洞里钻出来,“扑棱棱”飞上天;野鸡“咕咕嘎嘎”地叫,时而出现在崖顶上,时而又钻进了草丛……我很奇怪,生活那么苦,竟然没人逮食这些小动物。也许是因为没有枪,也许是因为这些鸟太小,肉也太少,不过多半还是因为别的。如:春天燕子飞来时,家家都把窗户打开,希望燕子到窑里来做窝;很多家窑里都住着一窝燕儿,没人伤害它们。谁要是说燕子的肉也能吃,老乡们就会露出惊讶的神色,瞪你一眼:“咦!燕儿嘛!”仿佛那无异于亵渎了神灵。
种完了麦子,牛就都闲下了,我和白老汉整天在山里拦牛。老汉闲不着,把牛赶到地方,跟我交代几句就不见了。有时忽然见他出现在半崖上,奋力地劈砍着一棵小灌木。吃的难,烧的也难,为了一把柴,人们常要爬上很方很陡的悬崖。老汉说:“过去不是这样,过去人少,山里的好柴也砍不完,密密匝匝的,人也钻不进去。”老人们最怀恋的是红军刚到陕北的时候。“老红了(红军)那阵儿,吃也有得吃,烧也有得烧,这咋会儿,做过啦!”老乡们都这么说。真是,“这咋会儿”,迷信活动倒死灰复燃。有一回,传说从黄河东来了神仙,有些老乡到十几里外的一个破庙去祷告,许愿。白老汉不去。我问他为什么,他皱着眉头不说,又哼哼起《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伴随着一阵山歌,白老汉担着两捆柴回来了。“饿了吧?”他问我。“我把你的干粮吃了。”我说。“吃得下那号干粮?”他似乎感到快慰,“哼哼唉唉”地唱着,带我到山背洼里的一棵大杜梨树下。“咋吃!”他说着爬上树去。他那年已经五十六岁了,看上去还要老些,可爬起树来却比我强。他站在树上,把一杈杈结满了杜梨的树枝撅下来,扔给我。那果实是古铜色的,小指盖儿大小,上面有黄色的碎斑点,酸极了,倒牙。
有一回我半夜起来去喂牛,借着一缕淡淡的月光,摸进草窑。刚要揽草,忽然从草堆里站起两个人来,吓得我头皮发麻,不禁喊了一声,把那两个人也吓得够呛。一个岁数大些的连忙说:“别怕,我们是好人。”白老汉提着个马灯跑了过来,以为是有了狼。那两个人是说书的盲人,从绥德来。天黑了,就摸进草窑睡了。白老汉把他们引回自家窑里,端出剩干粮让他们吃。陕北有句民谣:“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老汉和两个盲人长吁短叹,唠了一宿。
第二天晚上,白老汉操持着,全村人出钱请两个盲人说了一回书。书说得乱七八糟,李玉和也有,姜太公也有,一会儿是伍子胥一夜白了头,一会儿又是主席语录。窑顶上,院墙上,磨盘上,坐的全是人,都听得入神。可说的是什么,谁也不清楚。人们听的是那么个调调儿。陕北的说书实际是唱,弹着三弦儿,哀哀怨怨地唱,如泣如诉,像是村前汩汩而流的清平河水。河水上跳跃着月光,满山的高粱、谷子被晚风吹得“沙沙”响,时不时传来一阵响亮的驴叫。白老汉搂着孙女留小儿在人堆里,小声跟着唱。亮亮妈带着亮亮坐在窑顶上,穿得齐齐整整。留小儿在老汉怀里睡着了,她本想听完了书再去饲养场上爆玉米花的,手里攥着那个小手绢包儿。山村里难得热闹那么一回。
那年冬天我的腿忽然用不上劲儿了,回到北京不久,两条腿都开始萎缩。
住在医院里的时候,一个从陕北回京探亲的同学来看我,带来了乡亲们捎给我的东西:小米、绿豆、红枣儿、芝麻……我认出了一个小手绢包儿,我知道那里头准是玉米花。那个同学最后从兜里摸出一张十斤的粮票,说是老汉让他捎给我的。粮票很破,渍透了油污,中间用一条白纸相连。
十年过去了。前年留小儿来了趟北京,她真的自个儿攒够了盘缠!她说这两年农村的生活好多了,能吃饱,一年还能吃好多回肉。
“清平河水还流吗?”我糊里巴涂地这样问。
“流。”
“你爷爷还爱唱吗?”
“一天价瞎唱。”
“还唱《走西口》吗?”
“唱。”
“《揽工调》呢?”
“什么都唱。”
“不是愁了才唱吗?”
“咦?!谁说?”
关于民歌产生的原因,还是请音乐家和美学家们去研究吧。我只是常常记起牛群在土地上舔食那些渗出的盐的情景,又想起白老汉那悠悠的山歌:“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如今,“好光景”已不仅仅是“受苦人”的一种盼望了。老汉唱的也不是崖畔上那一缕残阳的红光,而是长在崖畔上的一种野花,叫山丹丹,红的,年年开。
哦,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对秋山的描写,从手法上看,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从句式选用上看,整散相间;再加上拟声词的运用,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B.小说对白老汉放牛、打柴、唱山歌等行为的描写,以及小说中“咦!燕儿嘛”“一天价瞎唱”等语言描写,使小说流露出浓厚的乡土气息。
C.小说中两次出现的“小手绢包儿”这一物象,在结构上构成小说的暗线,在内容上暗示当时贫困的社会环境以及清平湾的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D.小说最后一段连用三个“我的”表明清平湾的人和事已经被“我”深深地记在心里,升华了主旨,在结构上照应了小说标题。
【2】画波浪线的部分是“我”对说书、听书的记忆,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其艺术手法和效果。
【3】史铁生曾说:“倒是每每说起那些散碎的往事,所有的人都听得入神、感动。”本文所写的正是作者所说的那些散碎的往事,为什么它能让所有的人都“感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4. 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时阑出塞,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明年正月,守仁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后进兵大庾,凡破巢八十有四,俘斩六千有奇。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十四年,宁王宸濠反。守仁急趋吉安,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精锐悉出,守备虚。我军新集气锐,攻必破。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宸濠果自安庆还兵,联舟为方阵。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守仁天姿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遂笃信不疑。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赞曰: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B.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C.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D.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人。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B.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皇帝)。古有“入京勤王”之说。
C.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每月月亮圆的那一天叫“望”,“既望”通常指过了望日后的一些天。
D.乞骸骨:意为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思与“致仕”(交还官职)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守仁出身名门,年少有为。父亲是成化十七年的状元,王守仁十五岁时就出游居庸关、山海关,纵览山川;二十岁时考中乡试,弘治十二年考中进士。
B.王守仁仕途坎坷,受人拥戴。因上奏章营救戴铣等人,王守仁触怒刘瑾而遭贬谪;任龙场驿丞时,王守仁移风易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当地民众爱戴。
C.王守仁有勇有谋,出奇制胜。南中地带盗贼蜂拥而起,王守仁佯装撤兵,然后出其不意直捣敌营;平息宁王叛乱时,王守仁分析局势,直捣南昌,获得胜利。
D.王守仁天资聪颖,有所建树。在被贬到龙场时,因没有书读,王守仁就推究已学的知识,悟出了格物致知的内涵,创立了“阳明学”,很多人跟随学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
(2)官军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
5. 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其三)①
苏轼
辞官不出意谁知,敢向清时怨位卑。
万事悠悠付杯酒,流年冉冉入霜髭。
策曾忤世人嫌汝,《易》可忘忧家有师。
此外知心更谁是,梦魂相觅②苦参差③。
(注)①苏辙因论朝政之失引起轩然大波,因而不得高第,除商州军事推官,苏辙对此深感失望,于是苏辙以养亲为由不赴任。②《韩非子》:“六国时,张敏与高惠二人为友,每相思不能得见,敏便于梦中往求之。”后来以“梦魂相觅”形容朋友或兄弟之间的相思之情。③参差:道路崎岖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其弟辞官不出之事,既照应标题中的“不赴”,又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
B.颔联既写到了世事的沧桑,又写到了时间的流逝,字里行间蕴含了无穷的感慨。
C.颈联上句点明了弟弟辞官不出的真正原因,即所写文章触犯朝廷,惹得世人厌恶。
D.颈联下句劝弟弟以父亲为师在学习中忘却忧愁,既有安慰,也有对其未上任的责备。
【2】有人认为,此诗尾联写得颇为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
6. 名句名篇默写 详细信息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百姓忘却战败历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蚯蚓能在地下来去自如,是因为它“________”,而螃蟹“______”,是因为它用心浮躁,这表明了专心的重要性。
(3)在《师说》中,韩愈指出当时士大夫对于从师学习普遍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错误观念,使得传统的从师风尚在当时社会中不能恢复。
7.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提倡勤俭节约之风,要增强危机意识、赓续艰苦奋斗精神。今天,我们所拥有的这份“家底”,是几代人 、拼搏奋斗才攒下的,决不能在挥霍中被白白浪费。虽然我们的国力在不断提升,但面对宏伟的奋斗目标、复杂的内外环境,我们还需要时刻葆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的作风。我们要 ,这样我们才能在风险和困难来临时有足够的力量和底气。
勤俭节约,是提升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更是涵养个人优良品德的重要内容。环顾我们身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消费主义”盛行,一些人陷入“挥霍浪费”“透支消费”的怪圈,这显然与我们所需要、所期待的社会风尚 。( ),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受到很大伤害。当此之时,我们有必要重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深刻意义,让更多人 、引为镜鉴。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筚路蓝缕 居安思危 大相径庭 反躬自省
B.风餐露宿 未雨绸缪 大相径庭 闭门思过
C.筚路蓝缕 未雨绸缪 泾渭分明 闭门思过
D.风餐露宿 居安思危 泾渭分明 反躬自省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勤俭节约,是涵养个人优良品德的重要内容,更是提升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
B.勤俭节约,是涵养个人优良品德的重要内容,更是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
C.勤俭节约,是提升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更是增加个人优良品德的重要内容。
D.勤俭节约,是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更是增加个人优良品德的重要内容。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任由铺张浪费成为在全社会蔓延的不良之风,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惯
B.如果任由铺张浪费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惯,成为在全社会蔓延的不良之风
C.铺张浪费如果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惯,成为在全社会蔓延的不良之风
D.铺张浪费如果成为在全社会蔓延的不良之风,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惯
8.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对于溺水者的救治分多种情况。如果溺水者神志清醒,不伴有呼吸困难症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尽量擦干身上的水,同时为其保暖,等待救护车到达。①__________,但仍有呼吸和脉搏,则应首先清理口鼻异物,使气道开放,然后使其呈侧卧位,并密切观察溺水者状况,直到救护车到达。如果发现溺水者没有自主有效呼吸或仅有濒死样呼吸,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进行基础生命支持。基础生命支持应包括开放气道、人工通气、胸外按压、早期除颤。具体来说,也就是②________,开放气道,给予2~5次人工呼吸,再按照30:2的比例,即每做30次胸外按压后,③_________,进行持续抢救。如果条件允许,心肺复苏开始后应尽快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早期除颤,直到救护车到来。
9. 语言表达 详细信息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下发通知,确定了2020年学校秋季学期开学安排。其中包括:8月29日(周六),小学一年级、初一、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开学;9月1日(周二),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二年级开学;9月7日(周一),小学二、三、四年级开学。幼儿园方面,9月8日(周二),各类型幼儿园大班、中班开学;9月11日(周五),各类型幼儿园小班开学。高等学校(含高等职业院校)方面,从8月15日起,满足校园疫情防控条件的高校,可组织学生分期分批、错时错峰返校和新生报到。各高校具体的开学返校时间及工作方案,由学校结合实际研究制订。
10. 作文 详细信息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年轻人找到大师说:“我觉得自己平庸无能、一无是处,周围的人认为我身无所长、愚笨至极。请您帮帮我吧。”
大师取来一枚镶着红色宝石的戒指说:“你把这个戒指卖掉,价格不能少于一个金币。”年轻人到市场上叫卖,但人们一听到售价就走开了。一个老头儿告诉他这枚戒指最多值一个银币。年轻人回来向大师汇报。大师听完后道:“这枚戒指的价值,只有珠宝师最懂。你再到珠宝师那儿问一下它值多少钱。”珠宝师仔细检查完戒指,又用小秤称了称重量,然后对年轻人说:“我可以付70个金币。”年轻人飞奔回来告诉大师。
大师说:“你就像这枚戒指,价值连城,独一无二。慧眼识珠的只有真正的专家,可你为什么指望在市场上遇到的第一个人就能了解你的价值呢?”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在“自信、自强”主题班会上的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